李佩教授與作者攝於 2008 年 5 月
2008 年 5 月,一部分曾經在北京中關村北區灰磚樓居住過的第二代人進行了一次有意義的團聚,絕大多數人都已經兩鬢蒼白、年過花甲。我有幸見到了至今三位仍住在三座灰磚樓的第一代中關村人的李佩老師,他就是郭永懷的夫人。 89 歲高齡她,柔弱的身軀,卻是個堅強的女性。 1968 年 12 月 5 日,時年 59 歲的郭永懷從青海試驗基地赴北京匯報,因飛機失事不幸遇難。使 她失去才華橫溢的伴侶;而他們唯一的女兒,因病又過早地離開了人世。遭受兩次重大生活打擊的她,堅強地挺了過來。除了在中國科技大學研究生院教授英語外,她還把全部的愛心投入到公眾事業中,關心中關村離退休人員,倡導發起了中關村老年互助服務中心( http://www.ocan.com.cn/li/index-li.htm ),主持老年俱樂部,辦英語班、電腦班,舉辦各類知識講座和活動;她經常看望年老體弱的老科學家,送寒問暖;還邀請有關人員探討科學院建院曆史、中關村的變遷等等。這位可敬的老人積極參加我們的聚會,熱情支持我的寫作,使我不由地聯想起她的丈夫 - 為了兩彈一星獻出了寶貴生命, 讓人永遠懷念的郭永懷 教授。
1999 年 9 月 18 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發布決定,對 23 位 “ 兩彈一星功勳 ” 予以表彰,在追授 “ 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 的 7 名功臣中,有一個為許多人感到陌生的名字,他就是 其中唯一以烈士身份被追授此勳章的郭永懷。
1968 年 10 月 3 日,郭永懷又一次來到試驗基地,為我國第一顆導彈熱核武器的發射從事試驗前的準備工作。可誰會想到,這竟是他最後一次來到傾注過他 4 年心血的試驗基地了。 1968 年 12 月 4 日,在青海基地整整呆了兩個多月的郭永懷,在試驗中發現了一個重要線索。他要急著趕回北京,一刻也不等地要人抓緊聯係飛機。他匆匆地從青海基地趕到蘭州,在蘭州換乘飛機的間隙裏,他還認真地聽取了課題組人員的情況匯報。
當夜幕降臨的時候,郭永懷拖著疲憊的身體登上了趕赴北京的飛 機。
5 日淩晨,飛機在首都機場徐徐降落,在離地麵 400 多米的時候, 突然,飛機失去了平衡,偏離開降落的跑道,歪歪斜斜地向 1 公裏以外的玉米地裏一頭紮了下去,緊接著火焰衝天竄起 ……
當辨認出郭永懷的遺體時,穿在身上的那件夾克服 已燒焦了大半。可他和警衛員牟方東卻緊緊地擁抱在一起,當人們費力地 將他倆分開時,才發現郭永懷的那隻裝有絕密資料的公文包安然無損地夾在他們的胸前。
中央領導震驚了,整個科技界和中關村人震驚了!人們為這位慘遭不測的偉 大科學家仰天頓足,扼腕垂淚!
郭永懷犧牲的第 22 天,我國第一顆熱核導彈試驗獲得了成功!
在科學發展史上,雖然沒有真刀真槍的兩軍對壘,但確有無數的勇士為科學的發展獻出了寶貴的生命,郭永懷就是為共和國的兩彈一星獻身的無畏勇士。
郭永懷, 1909 年出生於山東榮成縣一個農民家庭。他從小放牛拾柴,因家境貧寒 9 歲才上學,先後在石島鎮明德小學、青島大學附中就讀。他成績一直拔尖,受 到校方特殊對待和獎勵, 20 歲那年,郭永懷考取了南開大學預科理工班。
1931 年 7 月,郭永懷預科班畢業轉入本科學習,選擇了物理學專業。兩年後,他來到北京大學,在光學專家饒毓泰教授門下繼續深造。 1935 年 7 月,郭永懷留在饒毓泰教授身邊,做助教和研究生。 1937 年 7 月,盧溝橋事變爆發,郭永懷與北大師生們一起南遷,曆盡艱苦跋涉到達昆明,在新建的西南聯大改學航空工程。 1939 年,他與錢偉長、林家翹一起以相同分數考上了中英 “ 庚子賠 款 ” 留學生,當時力學專業隻招一名,幸虧有葉企蓀和周培源兩教授力爭,才使這三位高材生同時被錄取。郭永懷一行在上海上了船,剛上船後就有消息傳出,他們將在日 本的橫濱停船三日登岸 “ 觀光 ” ,並接受日本政府的簽證。麵對這種 莫大的羞辱,郭永懷與同伴義憤填膺,一致決定,一不登岸觀光,二 不接受敵國的簽證 ——22 名同學全體下船,拒絕出發,毅然放棄了這次機會。在八個月後,郭永懷等人又接到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留學通知,郭永懷和錢偉長、林家翹一起選擇了應用數學係。成了該校第一批來自中國攻讀研究生學位的留學生。從此,郭永懷開始了他的長達 16 年的海外求學生涯。
1940 年 8 月 , 郭永懷等 公費生在俄國皇後號郵輪上
郭永懷進步很快,他僅用半年時間就獲得數學碩士學位。 接著便選擇了空氣動力學的一個重要理論問題作為博士論文題目。為解決這一難解課題, 1941 年 5 月,郭永懷來到了當時著名的國際空氣動力學的研究中心 —— 美國西岸加州理工學院 (Caltech) 古根海姆 ( Guggenheim ) 航空實驗室繼續深造。當時 在 Caltech 的研究生中就有來自中國的 錢學森 、 錢偉長 、 林家翹 等 。
美國宇航局有兩個非常知名的太空研究基地,一個是位於休斯敦的約翰遜航天中心,主要負責載人航天研究;另一個是位於洛杉磯的 JPL 實驗室,主要負責不載人太空探索計劃。
美國所有的太空無人探測研究基本都在 JPL 完成,勇氣 ” 號火星漫遊、 “ 卡西尼 ” 號土星探秘、 “ 深度撞擊 ” 探測器 “ 炮轟 ” 彗星 …… 每一次太空探索熱都會使美國宇航局的噴氣推進實驗室 (JPL) 成為世界的焦點。
JPL ( 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 )位於洛杉磯東部的一個山凹裏,其前身是加州理工學院噴氣動力研究所,由航空大師卡門於 20 世紀 40 年代牽頭成立,最初的許多研究工作與火箭、導彈有關,但現在完全從事太空科學研究。
熟悉錢學森的人都知道他曾在那裏師從 匈牙利裔美國物理學家、近代力學奠基人之一的 航空大師馮 · 卡門教授的指導下開展研究工作。錢學森於 1938 年獲博士學位後留校任教並從事火箭導彈研究;曾任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噴氣推進實驗室 (JPL ( 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 ) - 美國發展遠程導彈和太空探索的研究中心 ) 主任、教授。
經過 4 年艱苦探索,郭永懷於 1945 年在加州理工學院完成了有關跨聲速流不連續解的出色論文,獲得了博士學位。並繼續做研究。此後,他又到康奈爾大學擔任了副教授、教授,發表了許多重要論文,他的研究成果為人類突破音障,實現超音速飛行做出了重要貢獻。他還發展了新的計算方法,可以幫助解決突破音障的難題,錢學森將這一方法命名為 “ PLK ” 方法。其中 “ K ” 就是 “ 郭 ” 的第一個英文字母。 “ PLK ” 方法在力學和其它學科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現在人類已經實現了超音速飛行,這裏麵就少不了郭永懷的貢獻。
這張拍攝於 60 年前的照片,是美國國家航空顧問委員會在 1947 年 2 月 3 日的合影。在以美國航空事業奠基人馮·卡門博士 ( 第一排左起第 7 位 ) 為核心的美國宇航精英中,共有 3 位中國學者:第一排左起第 3 位是錢學森,第二排左起第一位是林家翹,左起第三位是郭永懷( NACA LMAL 51614 February 3 , 1947 )
後來李佩老師談起郭老,在新中國誕生前夕,郭永懷在康乃爾大學參加了中國留學生的進 步組織 —— 留美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大家談論得最多的,還是中國 的前途和命運。當然,還有一個非常秘密的話題,那就是通過什麽途 徑,在什麽樣的時機,把他們學到的科學知識貢獻給自己的祖國。他 們在焦灼中等待著。
由於郭永懷在學術上的突出成就,引起了美國方麵的高度關注。
1955 年 8 月,朝鮮停戰協定簽訂後,日內瓦中美大使級會談開始。不久,美國政府就把禁止中國學者出境的禁令取消。
在此之前,周培源、錢偉長等人已在 1947 年繞道歐洲回國。錢學 森也在 1955 年回到祖國。
“ 禁令一旦取消,老郭就坐不住了,整天和我盤算著回國的事。 美國的許多朋友、包括已經加入美籍的華人朋友勸他,康乃爾大學教 授的職位很不錯了,孩子將來在美國也可以受到更好的教育,為什麽 總是掛記著那個貧窮的家園呢?郭永懷說,家窮國貧,隻能說明當兒 子的無能!我自認為,作為一個中國人,有責任回到祖國,和人民一 道,共同建設我們美麗的山河。 ”
知郭永懷者,莫過錢學森。當時已任力學研究所所長的錢學森, 於 1956 年 6 月寫給郭永懷的信中,盼他回國的急切之情躍然筆端: “ 我們現在為力學忙,已經把你的大名向科學院管理處 ‘ 掛了號 ’ ,自然是到力學研究所來,快來,快來!請兄多帶幾個人回來! …… 今天是足踏祖國土地的第一天,也就是快樂生活的第一天,忘去那黑暗的美國吧! ”
郭永懷一回到祖國,就如願和錢學森等人一起投身於剛組建 的力學研究所的工作。 1956 年年底,郭永懷受命出任研究所常務副所長。
1960 年,汪德昭與錢學森 ( 左一 ) 、蔣英 ( 左二 ) 夫婦及郭永懷 ( 左三 ) 、李佩 ( 中 ) 夫婦遊覽頤和園
他提出空氣動力學的主要研究對象應以航空航天為立足點,以理 論研究、實驗研究和模型自由飛行試驗為三大研究手段。郭永懷全力以赴地投入高超空氣動力學、爆炸力學、電磁流體力學、飛行力學和固體力學的研究和指導工作。他從不休息星期天和節假日、從不午休,早出晚歸,埋 頭書案,工作是他最大的樂趣。他聽音樂的時間沒有了,從美國帶回來的兩箱新唱片一直未拆封,後來全部送給了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他愛好集郵,從清朝到當時的 國內外郵票,整整搜集了 3 大本,後來全部送給了郵政總局;他十分喜愛攝影,現在也顧不上了 ……
郭永懷說: “ 作為一個中國人,特別是革命隊伍中的一員,我衷心希望我們這樣一個大國早日實現現代化,早日建設成繁榮富強的社會主義國家,以鼓舞全世界的革命人民 ” 。 1960 年,我國核武器研製工作剛剛起步,蘇聯的赫魯曉夫便撕毀協議,撤走專家。
中共中央決定自力更生,從頭摸索,準備用 8 年時間搞出自己的原子彈。
在我國 “ 兩彈 ” 發展的關鍵時刻,錢學森向錢三強推薦了郭永懷。
至此郭永懷來默默無聞地為祖國獻身。這位在美國堅持拒絕接觸機密的科學家,在祖國召喚的時刻,毫不猶豫地投身研製原子彈的秘密工程。
1960 年,郭永懷擔任核武器研究所副所長,與實驗物理學家王淦昌、彭桓武形成了我國核武器研究最初的 3 大支柱。
郭永懷負責核武器的力學部分和武器化。他組織大家對核武器的結構力學、結構強度、壓力分布等進行具體的研究和計算;並指導大家進行核裝置的靜態力學研究和靜態力學試驗。
在核武器研製基地青海高原、在核試驗場新疆羅布泊,郭永懷擔任場外試驗委員,他深入試驗現場指導工作、開展試驗,在氣候環境十分惡劣,夏季酷熱難耐、冬天寒風刺骨的戈壁、高原,與年輕的科技人員一起喝苦水、住帳篷,風餐露宿。
郭永懷經常奔波於北京、青海和羅布泊之間,聽取匯報、指導科研,深入科室、車間,親臨試驗現場,對一些關鍵問題開展技術討論。從課題設置、方案製定、裝置建立、實驗落實、結果分析等,一一親自過問。
與此同時,郭永懷仍關注和倡導力學新興領域的研究工作;參與領導火箭氫氧發動機和地空導彈的研製工作;參加有關物理工程的籌備工作;參加人造衛星設計院的領導工作;參加空氣動力研究院的籌建工作;參與指導重大工程防護的科研工作 ……
從外貌看,郭永懷身體瘦弱,年不到半百便已雙鬢斑白,平時不苟言笑,總愛沉思。他工作起來,精力卻是超人的。 1963 年遷往海拔 3000 米以上的青海基地 後,他與許多同事都有了高原反應。為了及時研究新情況,郭永懷頻繁往來於北京和基地之間,每次又會增加一次身體不適應,嚴重損害了健康。有人勸他少跑一 些,他為了工作全然不顧。在生活上,郭永懷的簡樸也出了名,一支鋼筆從中學時代竟一直使用到犧牲。
永不隕落的 “ 兩彈 ” 之星 郭永懷
今年將是郭永懷先生犧牲的 40 周年,特此收集有關資料編寫此文,緬懷居住在中關村 13 樓的科學家前輩。共和國不會忘記你,人民永遠懷念你。
Thanks for your comments, I don't know this scholl and would like to know more if you can. About 郭永懷家境貧寒, I got it from 郭永懷資料.
Sorry I can not type in Chinese.
One of my uncle also graduated from 石島鎮明德小學 as 郭永懷 did in 1930s. That is a very prestige, selective school during that period, it is very expensive too. 郭永懷's family got to be very rich to be able to afford to it. So, 他從小放牛拾柴,因家境貧寒 9 歲才上學 must be some kind of messed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