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關村人

描述中關村的人和事.
個人資料
正文

中關村回顧 (十九 ) –十五樓的五位地球物理學的前輩

(2007-11-24 14:19:16) 下一個

 

從左到右依次是陳宗器、李善邦、趙九章、傅承義、顧功敘、衛一清、秦磬林


       在中國地震局的一間會客室裏,那裏掛有曾經在地球物理學界工作過的已故科學家像。人們沒有忘記他們!從左到右依次是陳宗器、李善邦、趙九章、傅承義、顧功敘、衛一清、秦磬林等,前五位在五、六十年代都曾經住在十五樓,都是我從小經常見到的尊敬的伯伯們。在我家的同一門裏東側就有三家,從上到下的三個單元分別是趙九章、顧功敘、李善邦。鄰近的門裏住有陳宗器和傅承義。

        地球物理學就是以地球為對象的一門應用物理學。從事高空、大氣、海洋、地球內部物理學的基礎研究和應用。這門學科自 20 世紀之初就已自成體係。到了 20 世紀六十年代以後,發展極為迅速。它包含許多分支學科,涉及海、陸、空三界,是天文、物理、化學、地質學之間的一門邊緣科學。我在六、七十年代接觸過石油勘探地震資料計算杋數據處理,我們簡稱物探 地震 數據處理。就是應用地球物理的原理和方法勘探石油,所謂 地震勘探就是對大地發出聲波信號,通過檢波器采集地球數據,即先給地球做“ CT ”掃描。接下來 進行計算杋數據處理 把聲波變成圖像,然後解釋就是找到異常點,分析確定異常目標。 在百科全書裏介紹地球物理學,如果從狹義理解,指的就是固體地球物理學。這一般又可分為兩大方麵:研究大尺度現象和一般原理的叫做普通地球物理學,利用由此發展出來的方法來勘探有用礦床和石油的,叫做勘探地球物理學(或物理探礦學)。應用於工程地質勘探、工程檢測的發展稱為工程地球物理學,應用於環境探測和監測及環境保護而 形成環境地球物理學。地球物理學已形成了獨立的分支學科:地震學、重力學、地電學、地磁學,還有正在發展可能形成地熱學。

        趙九章伯伯主要從事大氣和空間物理,在前文已作過介紹,這裏不再贅敍。顧功敘、傅承義、李善邦叁位先生在地震學上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陳宗器先生是 1947 年由他和顧功敘、王卓之、翁文波 4 人發起的中國地球物理學會首任理事長。五、六十年代時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長是趙九章,副所長是陳宗器和顧功敘。他們和傅承義、李善邦都是一級研究員, 他們那一代科學家在建國初期為新中國科學的崛起,立下了汗馬功勞!

        顧功敘先生住我家對門,浙江嘉善人,早期曾任教於浙江大學,後公費留學於美國科羅拉多州礦業學院,學習地球物理勘探專業, 1936 年獲碩士學位。同年,赴加利福尼亞州理工學院地球學係從事科研工作。抗日戰爭爆發後,毅然返回祖國。 1949 年後領導和指揮過鞍山鐵礦、包頭鐵礦、大冶鐵礦等地球物理勘探和研究,指導開展全國地球物理石油普查,對鬆遼平原的石油勘探和發現大慶油田起了重要作用。 1966 年邢台地震以後,他工作重點轉移到地震監測預報和深入探索地震本質的研究,發展了以震報震、以磁報震以及地電、重力、地聲、地應力等監測預報地震的方法,使中國的地震預測預報和科研水平躋身於世界前列。他身材不高,園臉,有一段身體不大好,後來恢複得紅光滿麵。他是 1992 年去世的。

        李善邦先生一家住一樓, 他是我國地震事業的開創者,他從事地震科學研究 50 年,為我國地震科學事業的開拓和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早在 1930 年他就開始建立了我國自己第一個地震台,經過他的苦心經營,觀測資料達到當時世界第一流的水平。 他還設計製造了我國自己的第一台地震儀,定名為 “ 霓式地震儀 ”( 亦稱 I 式 ) ,並在重慶北碚重建地震觀測站,成為抗戰時我國後方唯一的地震台。 解放後他參與編製《中國地震資料年表》、主編《中國地震目錄》、編繪我國第一幅《地震烈度區劃圖》,為研究我國各地地震危險性提供了科學依據,為國家建設選址奠定了科學基礎。他撰寫的主要科學論著有 30 餘篇,還有多篇科普著作,他在晚年處於 “ 文革 ” 的惡劣環境下帶病寫成長達 50 萬言的科學巨著《中國地震》,為後人留下重要遺產。李先生身材削瘦,兩眼炯炯有神。李太太好像是廣東人,屬賢妻良母型。他們家有四個子女,他的二個兒子峻榮建榮小時候曾在一起玩,女兒後來去了香港。

        傅承義先生在十五樓是我們近鄰,後來搬到黃莊小區又住我們三樓。他的大兒子傅祖明曾作為加拿大 CITA 計劃來加進修,和我合住過一個單元,我們有較多接觸。他告訴我他父親曾留學加拿大,入麥吉爾大學物理係,攻讀地球物理勘探專業獲碩士學位,轉赴美國深造, 1942 年入加州理工學院,師從世界地球物理學泰鬥古登堡教授攻讀地震、地球物理學。 1944 年獲博士學位。 1947 年回國, 就任中央研究院 研究員,主持地球物理研究工作。 1953 年他 在北京地質學院創建中國第一個地球物理教研室。 1956 年又創建北京大學地球物理教研室,並於 1964—1966 年間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創建地球物理教研室,分別主持領導這些教研室的工作,並擔任第 1 任教研室主任。 1973 年還兼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及空間科學係主任。傅承義在地球物理教育戰線上辛勤耕耘 30 餘載,在中國地球物理學界真可謂桃李滿天下。 傅承義的胞兄是以敢言著稱的傅鷹教授,原北京大學副校長,著名膠體化學專家。兄弟倆同為 1955 年的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可謂雙璧聯輝。

        陳宗器先生是地球物理所副所長。他是我國地磁學的奠基人。早年曾去西北和羅布泊考察。他於 1960 年去世,我對他不熟悉。他的女兒在新浪網開的博客“雅丹小屋”深受人們歡迎,我讀到她的“科學與藝術的對話”深受啟發。她是一名藝術家沿著父親的腳步,大力推動 為西北科學考察團立項研究的提案,寫了“ 走向 有水的羅布泊”長篇文章,去過西藏和南極探險。有興趣的讀者不妨可瀏覽以下地址: http://blog.sina.com.cn/chenyadan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餛飩侯 回複 悄悄話 您真幸運,年有機會和這麽多頂尖級的科學家有過這樣親密的接觸。您真辛苦了。為我們寫下了這麽多寶貴的史料。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