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代中關村的建設隨著全國發展的腳步迅速開展。自然科學方麵的近代物理、地球物理和應用物理三所的三個大樓首先動工,科學城中第一樓的原子能樓於1953年11月底竣工。並在1954年元月,近代物理所成為中關村裏科學研究機構第一家。同時在近代物理所西南角上蓋了四個社會科學方麵的研究所,即近代史所、經濟所、語言所和考古所,稱"四所" ,四排二層小樓,一個小樓一個所,在53年10月先後竣工。但隻來了經濟所,後來最南麵的樓成了微生物所所有。與此同時,北區家屬樓一幢接一幢拔地而起。我家先搬到了10號樓, 後來在 1955 年時又搬到了 15樓,一直住到文革。
中關村北區的 13 樓、 14 樓和 15 樓亦稱特樓,朝南呈 ┌┐ 字形。 14 樓是一字型, 13 和 15 樓是 倒 L 型的。這些樓裏住過許多科學界泰鬥級的人物,大多是一級研究員、研究所的首任所長、副所長。其中中國科學院的首批學部委員 32 人, 1948 年中央研究院院士多達九人。後來在 1999 年的 “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 23 位科技專家中 有八位曾在這裏住過(包括十號灰樓的陳芳允)。 特樓裏不僅學界泰鬥薈萃,而且有的師徒同樓 ——14 樓裏貝時璋的夫人就是對門錢三強夫人何澤慧的老師,而住一層的趙忠堯則是錢三強的老師。除了建國前就在國內工作的著名科學家外, 13 樓、 14 樓還迎來了錢學森、趙忠堯、 郭永懷 、汪德昭、屠善澄、楊嘉墀等一大批剛剛從海外歸來的科學家。 13 樓的住戶很多是新中國的第一批 “ 海歸” ,三 、 四十歲的他們剛剛從海外歸來就直接到中科院工作。
“特樓”的主人:
13 樓曾先後住有 ★ 汪德昭 ( 103 ) 、 ♦ 陳家鏞( 203 ) 、 ♦ 郭慕孫 ( 303 ) 、 邊雪風( 104 )、 ★ ◎ 郭永懷 ( 204 ) 、 ♦ ◎ 楊嘉墀 ( 304 ) 、 ★ 梁樹權 ( 306 ) 、 ★ 劉崇樂 ( 305 ) 、 衛一清( 205 )、 ★ 張文裕、 ♦ 王承書夫婦 ( 206 ) 、 楊承宗 (105) 、 顧準 ( 106 先)、 ◎ 屠善澄 ( 102 ) 、 鄭國璋 ( 101 ) 、顧德歡 ( 302 ) 、 李樹誠 ( 201 ) 、林一 ( 202 ) 、 沈光銘( 301 )、 熊慶來等。
14 樓曾先後住有 ☆ ★ 戴芳瀾 ( 101 ) 、 ★ ◎ 錢學森 ( 201 先) 、 ★ 施汝為 ( 201 後) 、 程茂蘭( 301 ) 、 ☆ ★ 鄧叔群 ( 102 ) 、 ☆ ★ 秉誌 ( 202 先) 、 ★ 陳世驤 ( 202 後) 、 ☆ ★ 錢祟澍 ( 302 ) 、 ★ 羅常培 ( 103 先) 、 ★ 黃秉維 ( 103 後) 、 ★ ◎ 錢三強、 ♦ 何澤慧夫婦 ( 203 ) 、 ★ 尹讚勳 ( 303 先) 、 ★ 陳煥鏞 ( 303 後) 、 ☆ ★ 趙忠堯 ( 104 ) 、 ☆ ★ 貝時璋 ( 204 ) 、 ☆ ★ 童第周 ( 304 ) 。
15 樓曾先後住有 ★ ◎ 王淦昌 ( 311 ) 、 ★ 蔡邦華 ( 211 ) 、武汝揚 ( 111 ) 、 ★ 顧功敘 ( 212 ) 、 ★ ◎ 趙九章 ( 312 ) 、李善邦 ( 112 ) 、 ★ 柳大綱 ( 313 ) 、陳宗器 ( 213 ) 、 ★ 傅承義 ( 113 ) 、 ★ 呂叔湘 ( 314 ) 、 ☆ ★ 陳垣( 214 先) 、 高原 ( 214 後) 、 ☆ ★ 陸 誌 韋 ( 114 先) 、 馬溶之 ( 114 後) 、 ★ 葉渚沛 ( 216 ) 、 ★ 惲子強 ( 116 ) 、 ♦ 陸元九 ( 115 ) 、 林心賢 ( 315 ) 、 ★ 林 鎔( 316 )、 鄭奠等。
少年時期就與他們為鄰,真是一生的幸事。2006年我回到這裏,除了104歲的貝時璋伯伯和錢三強夫人何澤慧伯母及郭永懷夫人李佩尚存外,大部分人已遠離我而去。我準備近距離地從另一個側麵以一個晚輩 的身份 ,來寫寫這些叔伯姨嬸平凡的往事。華羅庚先生曾擬了一副膾炙人口的嵌名聯:"三強韓魏趙,九章勾股弦"。 三強亦是錢三強先主的名諱,而 九章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數學著作,也是著名地球物理學家趙九章先生的名。恰好錢三強和趙九章二家就是我家的鄰居, 我就先從九章先生之死談起吧!
注: “ ☆ ” 指 1949 年前第一批中央研究院院士
“ ★ ” 指 1949 年後中國第一批學部委員(即 1955 年、 1957 年的院士,現被稱為 “ 資深院士 ” )
“ ♦ ” 指第二批 1980 年的學部委員(即 1980 年的院士)
“◎” –“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