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保守派和自由派的價值分歧

(2008-10-31 16:02:54) 下一個

施化

有一個令人費解的難題,一直到現在還沒有人能夠回答。這就是,左派和右派究竟如何區分?最令人費解的地方還在,西方的左右和東方的左右,概念完全不同。西方的左派在東方是右派。尤其是現在。比如說,美國的民主黨比共和黨更左,因為不反對同性戀婚姻和自由墮胎,是為自由派。共和黨則保守得多。而到了中國,主張自由化的不叫左派,卻叫右派。搞資產階級自由化的都是右派。但反對改革的呢,那叫左派。真是一筆糊塗帳。

如果把傳統保守稱作右派,開放自由就是左派。如果把傳統保守稱為左派,那麽開放自由就是右派。這麽明顯簡單的邏輯,為什麽總被人搞的雲遮霧障,一團亂麻?快刀斬亂麻,最好的解決是放棄左右派的劃分,隻稱保守派和自由派。至於哪個是左,哪個是右,就管他去了。特別由於,中國曆來的政治正確,人們寧左勿右,聽說這是左的,就心向往之;聽說這是右的,就望而卻步。久而久之,禁錮了人們的思維。

至於為什麽東西方的保守和自由,右派和左派,概念不同?原因也很簡單。西方的自由,本來就是一種傳統。保守傳統的西方人,比激進的東方人還講自由。所以反對西方自由的東方左派,實質上比西方的保守派還要保守。也就是說,東方的左派比西方的右派還右。反而是東方的右派,主張西方自由。這值得那些自稱左派的人士深思。

本文重點想探討一下,保守派和自由派(從此不分左右了,那都是瞎掰),兩者的哲學起點有什麽不同,究竟從哪裏開始分歧的?有人推薦了一篇作者為趙汀陽的文章《中國價值的普世意義》,讀了這篇文章,稍加分析,也許就可以從一個側麵解答這個問題。

這篇文章的要點是分析東西方的價值觀。作者認為,西方普世價值體係僅僅體現了“權利為本”的西方現代價值,過分突出了“個人”。中國哲學則相信“他人”就是生活意義。

“個人”和“他人”的分歧,是不是東西方價值觀的基本差異,可以繼續討論。但是我個人認為,這個分歧是一種基本的原則的分歧。從研究這個分歧著手,也許可以理順中國人文哲學的混亂,為今後的中國思想流向辨清方向。

如果說,堅守典型中國觀念,推崇傳統中國價值的人,應該劃歸於保守派,那麽主張走出傳統的,就屬於自由派。本人是主張分析傳統,揚棄傳統,並走出傳統的,因此應該算自由派。

至於“個人”和“他人”,到底哪個更有真實價值,這個題目太大了,留在以後再談。這裏隻想問一個問題:如果連“個人”的概念都不清楚,有什麽資格去談論“他人”,也就是另外的一個“個人”?西方的“個人”,是建立在理性基礎上的真實存在。東方的“他人”,是建立在理想基礎上的虛假虛幻。

---------------------

附:中國價值的普世意義
作者:趙汀陽
來源:中國選舉與治理網
當一種價值觀落實為事實,如果這一事實顯示了最大化的兼利和兼容,它才有可能獲得人們的普遍同意,才能夠成為普世價值。
近來有不少關於普世價值的討論,但對於“普世性”到底意味著什麽意義上的“普遍有效性”,似乎沒有一個統一的看法。
在當代思想市場裏有許多價值觀在競爭,人們可能會各自選擇一些自己喜歡的特殊價值觀,比如屬於某個特殊群體的價值觀。人各有所好,這是正常的。同時,人們總要與他人合作,所以在特殊價值觀之外還需要普世價值觀。但問題是:什麽樣的價值才有資格成為普世價值?什麽才是檢驗價值的標準?很顯然,沒有哪一種價值觀能夠評價另一種價值觀,沒有哪一種價值觀是其他價值觀的規範和標準,沒有哪一種價值觀是最高權威,否則的話就變成精神獨裁和思想專製了。檢驗價值觀的標準必定落在價值觀之外,必定落在話語之外,所謂有理不在聲高。因此,我們有理由說,事實是檢驗價值的標準。
當一種價值觀落實為事實,如果這一事實顯示了最大化的兼利和兼容,或者說,它使人們的共同利益最大化,同時對任何人的傷害最小化,這樣的價值才有可能獲得人們的普遍同意,才能夠成為普世價值。以汶川震災為例,汶川救災的事實證明了患難與共的大家庭精神這一中國價值就是一種普世價值。理由很明顯:人人都有可能遇到自己無法克服的困難,人人都需要他人的救助。假如把汶川救災的成就說成顯示了西方的普世價值,則是典型的張冠李戴、移花接木。可以想象,救災英雄們恐怕很少讀過奧古斯丁、洛克、康德、伯林、哈耶克、羅爾斯之類,也恐怕很少讀過聖經、“獨立宣言”和“人權宣言”之類,在救災英雄們胸腔中跳蕩的是中國心,恐怕不是西方心。
目前西方聲稱的普世價值體係就隻是一個單調的價值體係,它僅僅體現了“權利為本”的西方現代價值(古希臘羅馬“美德為本”的價值觀已被拋棄)。這個體係是非常片麵的,沒有全麵應對複雜生活問題的能力,而且它過分突出了“個人”,這會導致社會的現代病。個人主義的自由、原子式的個人權利、追求私利最大化的個人拯救不了任何人,既拯救不了自己也拯救不了他人。自己無條件地優先於他人的價值觀在理論上意味著沒有一個他人是能夠完全放心信任的,沒有一個他人是絕對可以指望的,這會形成一種可怕的孤獨。
個人權利絕對優先於責任、美德和情感的現代西方價值觀對人類生活與心靈是一種誤導。這種“權利為本”的價值觀聚焦於捍衛個人自由,毫無疑問,捍衛個人權利是正當的,但是誇大個人權利的“為本”地位,就會導致漠視他人。對他人的遺忘不僅導致他人的痛苦,更主要是導致自己的痛苦。
中國人較少變成孤獨的存在,就是因為中國哲學相信他人就是生活意義,他人就是目標,他人就是方向。在他人那裏有親情、愛情、恩情、友誼、幫助、交流、同心同德、成功、光榮、懷念、快樂和幸福,也可能有背信棄義、落井下石、迫害和陷害、失敗和恥辱。從他人那裏得到什麽,完全取決於準備與他人共享什麽,這是中國的傳統智慧。如果說,西方現代價值觀主要試圖解決的是“我的權利怎樣才能得到保護”的問題,那麽,中國價值觀則試圖解決“我將與他人共享什麽”的問題。後者很可能是一個更基本的問題,因為如果不去優先考慮與他人共享幸福和互助,所謂的個人權利就隻不過是契約性的,就不可能獲得存在論上的可靠保證,就不可能是真正保險的。如前所述,西方價值不是錯誤的,而是遠遠不夠用的。對於人類良好生活來說,個人自由無疑是必不可少的,它是好生活的一個必要條件,但顯然並非充分條件,好生活還需要至少同樣重要的一些其他條件,那些被現代價值觀所邊緣化的傳統價值諸如美德、責任和情義正是好生活所必需的另一些條件。忽視、貶低甚至排斥這些傳統價值恐怕不是古代人的災難,而是現代人自身的災難。
在中國的價值觀體係中,也並非所有的中國價值都是普世價值。哪些中國價值能夠成為普世價值,同樣需要事實的檢驗。最有可能成為普世價值的中國精神就是與他人共享幸福的原則,主要表現為這樣幾個典型的中國觀念。(1)天下意識。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天下為公,所以天下有難,匹夫有責。這是一種“責任為本”價值觀。(2)仁義意識。所謂仁,就是把他人看作是需要關心和幫助的人,同時把自己看作是有擔當的人,在以仁所創造的人際關係中把我和他人都塑造成為可以依靠的人。這是一種以仁造人的“美德為本”價值觀。(3)家意識。家是情義之本,人以情造家,因此試圖把家做大,成為萬民能夠共享幸福之“大家”。這是一種 “情義為本”價值觀。

2008-10-26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