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化
我從小接受馬克思主義教育,知道了宗教是人民的精神鴉片,無神論才是最先進最科學的信仰。多年來對宗教的成見,一直根深蒂固。但是到後來,共產主義的破滅對我的衝擊更大。共產主義在上個世紀的暴行所至,可稱之為人類災難之最。不僅由於死於和平時期的迫害和饑荒人數之巨大,更由於徹底摧毀了傳統社會所依賴的基本信仰倫理,把人性之惡激發到極致。否定之否定的結果,使我最終皈依基督教,成為基督徒。
可惜由於天生的太多的懷疑精神,對基督教的信仰總是不夠虔誠。我絕對相信神的存在也就是超自然力量的存在,但是也絕對懷疑神可以通過某個人間中介和人類溝通。哪怕對聖經的句子,也有所保留。我去過不同的教會,得到完全不同甚至相反的感受,更讀過很多關於中世紀教會黑暗的故事,包括十字軍遠征。因此隻相信一點:人類和神的接近,隻能像人和真理的接近那樣,永遠隻是一個過程。雖然已經走了幾千年那麽遠,也才不過剛剛開始。
可是對基督教的有一點絕對精神,我沒有任何懷疑。非但不懷疑,還心悅誠服地相信。這就是平等。平等的觀念幾乎不可能從人類自己的意識中間自發產生,她隻能被神造。我曾在《夢想平等》一文中說過這樣一段話:
——人生來向往自由,但不一定向往平等。這就是人類所有悲劇的根結所在。從躋身貴族,主宰奴隸的欲望,到滅絕他族,掃除異教的殘忍,從古到今,人的本質的邪惡總是在製造不平等上顯露出來。我必須製伏你,占有你,無論身體,尊嚴或財產,才得以顯現我的存在價值。這是古往今來任何統治者羞於出口的內心信條。隻不過說出口來就變成“國家民族的大義”之類神聖言語。平民又怎麽樣呢?程度上也許好一點,機會不到而已。但從本能上,對鄉下人,外省人,膚色較深的人,教育程度較低的人,智商不如自己的人等等的蔑視,都無不顯示人的本性的惡的那一麵。莎士比亞說過,妒嫉是罪惡的根源。什麽是妒嫉?妒嫉恰恰是一個人無法正視他和別人之間的差異,欲“高人一等”而不能罷了。“出人頭地”這一中國傳統的人生信條的本質是什麽?那就是想盡辦法,甚至不擇手段,讓周圍的人在仕途上,在名望上,在財產上,或在屬於自己名下的女人的質量和數量上,遠遠不如自己。什麽是最有效的手段呢?當然你可以拚命努力地讀書做事,那都不如下列手段來得快:傾軋,詆毀,出賣,獻媚,收買,賄賂,逐趕,落井下石,等等。總之,人的本能渴望不平等,因為隻有分出高低貴賤來,才能顯出我高你低,我貴你賤,得到最大的心理滿足。但是,這種心理滿足的代價是:攻奸惡鬥,戰爭殺戮,種族滅絕……
現在看來,小到家庭暴力,大到世界戰爭,一切非人道的殘忍行為,隻不過由於一個人對另一個人從根本上的藐視,不把那個人當成和自己一樣的人。新西蘭被通緝的華人凶嫌薛乃印,殺妻拋女,潛意識無非是,“你是屬於我的,所以我有權任意處置你”。緬甸軍政府向抗議示威的僧侶和民眾射出致命的子彈,所支持的根本信念,和納粹劊子手屠殺猶太人無異,隻不過是“你們這些低賤的人該死”。一個簡單的反推理,任何一個使用暴力的人,都不會對自己尊敬的或尊重的人下手,除非他精神失常。
世界上所有貪婪腐敗的落後製度形成的人性基礎,看起來好像是“自私”。繼續分析下去,還有更深的一層:“不平等”。為什麽?人的自私也有合理的一麵,因為凡是人,都有保護和維持自己的本能需要。但是當一個人,不一視同仁地看待另一個人的“自私”,侵犯和剝奪就開始了。而當這個不平等繼續下去,解除了另一個人由於受到侵犯而產生的反抗,階級壓迫或群體迫害就變得血淋淋,不斷地製造出社會動蕩。
假設一個自私的人,意識到別人和我一樣也有自私的權利,這種平等意識將帶來某種妥協,至少不把對方逼上死路,這就多少能創造一點社會和諧。可惜,人的自我優越的意識,特別是那些得到不尋常機遇的人,比如領袖,財閥,大佬,知識精英,權貴後裔,城裏人,受教育較多的,甚至男人(相較於女人多一些體力),都不會自發自覺地產生平等要求。弱勢群體才有平等要求,但那隻是夢想。上等人一個和藹的微笑,甚至讓一個下等人終身不忘。
如果不帶偏見地考察世界各個不同的國家,就一定能夠發現,凡是那些社會製度比較公平合理,人和人之間較少歧視,相應國力也比較發達的國家,都是社會平等意識比較普及的國家。繼續查找這種社會意識的來源,就很容易地找到基督教那裏去。
基督教對於在神之下的人類的平等,給予其他宗教望塵莫及的徹底解釋。在神的眼裏看來,每一個人都是上帝的子民,都受到同等的關愛。“因為他叫日頭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馬太福音》第六章)受神照顧的人無“類”,所有的“類”都是人自己造出來的,並不得到神的認可。一切上帝的子民之間,隻有一種關係即“兄弟姐妹”的關係。而中國傳統儒教不同,一切皇帝的子民之間,不但有“君臣父子”的關係,還有“男尊女卑”的關係,“上智下愚”的關係。儒教認為,這才是秩序。所以,中國的傳統專製意識根深蒂固。
可以這樣說,自由民主的理念,來自於平等意識;而平等意識來自於基督教。從這一點來講,基督教的確將福音帶給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