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人的理性和理性的人

(2007-07-31 22:15:41) 下一個
施化

一切表象中的主要區別是直觀表象和抽象表象的區別,後者隻構成表象的一個類,即概念。而概念在地球上隻為人類所專有。這種使人異於動物的能力,達到概念的能力,自來就被稱為理性。——叔本華

當人們說到理性的時候,容易望文生義,常常給予各種誤解。比如說,理性就是理智講道理。還有一種誤解是,人的理性是和感性相對的:要想理性的話,就要克服感性。叔本華把理性指為達到抽象概念的能力,是很恰當的。作為思維能力的理性,不但可以包含許多感性,甚至還可以包含靈性。靈性不被現有科學所解釋。

有人認為,理性認識是認識的高級階段。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把所獲得的感覺材料,經過思考、分析、整理和加工,形成概念、判斷、推理。因此,理性認識不僅不排斥感性,還是感性認識的更高表現形式。人們常說的柏拉圖式的愛情,是一種精神範疇裏的愛情,沒有肌膚接觸,沒有肉欲。但是這種愛情所表現出來的華彩樂章,絲毫不亞於感性範圍的男歡女愛。

理性建立在感性基礎上,但是又高於感性。如果在人的思維中,感性的部分超過理性的部分,就是膚淺。東方文化傳統中,素來缺少對法製、自由和尊嚴的遵從或追求,追根溯源還是由於東方文化中缺乏理性精神。以孔子為代表的東方哲學(是不是哲學還有待考證),僅滿足於對現實人際關係或社會關係的探討,不窮盡終極學問,因而缺乏思辨性和穿透力。

所謂思辨性和穿透力,指的是一種認識過程。有研究發現,大致包括以下幾個方麵:一是對真知的追求,即所謂“讓天空出現裂縫”的懷疑能力的發展;二是對終極問題,而非僅僅現實謀生手段的追求,完全擺脫功利,超脫於擁護誰反對誰;三是對情緒的剝離和超越,即不帶個人感情因素,不針對具體個人。西方傳統精神中的妥協、秩序、法製、民主等元素很大部分來源於此;四是對人體和藝術的讚美和迷戀,這在後來逐漸發展出了對個人自由的追求,對生命的尊重,對人的尊嚴的尊重。

聽到過一種說法,說當納粹黨徒在猶太集中營殺人焚屍的時候,就是理性的。理性地判斷猶太人必須被從地球上消滅掉,所以殺人毫不手軟。照我看,這是一種不完全的理性,或者非理性。如果是完全的認識,就應該意識到,人類的一切都是相關聯或共生的,沒有任何人種在原則上允許被滅絕。因為今天你創造出一種理論滅絕一類人,一旦這樣的行為被許可獲得承認,明天另一類人就可以創造另一種理論來滅絕你。一報還一報,當中共打算從肉體上消滅法輪功時,法輪功自然提出口號“天滅中共”。中國曆史的車輪式造反,證明的就是這個道理。

既然是人發展出了理性,那麽順理成章,社會中理性的人一定存在,不是靈異現象。經常用理性思維思考問題的人就可以算作理性的人。理性的人是這樣一種人,當他在思考抽象表象的時候,基本上擺脫了現實的利害關係,擺脫了個人感情因素。並非是說,理性的人沒有七情六欲,不知道食色性也。理性隻限於在重大抽象問題的思考上,不包括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睡。

有一位名叫和合的網絡作者批評說,施化主張理性,是分不清主觀和客觀。他的意思是,理性不是人的天性,就好像無私不是人的天性一樣。而施化呼喚理性,就像文革中宣傳無私,是不現實的,把主觀與客觀,此岸與彼岸混為一談。

對他的批評我隻能無可奈何地一笑。前麵說過,理性和感性不是對立的,不同於無私和自私的有你無我,理性連接了此岸和彼岸。一個很理性的人,可以在大多數日常生活中非常感性。和合的說法其實反映了中國自古以來的排斥思辨的治學習慣。如果有一樣東西是沒有圖形,沒有顏色,沒有氣味的,就不知道應該如何定義。所有的概念必須是直觀的,必須有一個相對應的形象,必須在現實中建立相互聯係(而不是抽象中的相互聯係),才能成立。

我不主張把人變成沒有感情的思考機器。所謂多一點理性思考,是一個人以完全感性的目光,在關注四周的自然和社會現象的時候,多帶一點對終極知識的追求以及隨之而來的懷疑,注重直達問題核心,剝離情緒化因素,超越並克服自身(包括民族文化上的)弱點,從而得出更接近事物本質的結論。

還有人分析說,理性的一大缺陷是,一旦在推理的前提不真實的情況下,推出的結論也是不真實的。是的,理性並不萬能,理性隻是人的一種思維方式,人本身就不是萬能的。但好在理性有懷疑特征,所以連推理的前提也隨時處於被懷疑之中。當眾人一起來理性思考,推理的前提被不同的人懷疑了許多遍以後,真實就出現了。這有什麽難的地方呢?當然,如果管製了自由言論,也就得不到真實了。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