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和諧社會”的通透解讀

(2006-11-23 09:18:54) 下一個

有人把最近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和一九七八年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決議相並論,指出是一次重大曆史轉折,我認為並不誇張。至少,這個決定對中國社會將產生的正麵影響,是前所未有的。這一決定的中心內容有六點: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必須堅持科學發展,必須堅持改革開放,必須堅持民主法治,必須堅持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必須堅持在黨的領導下全社會共同建設。盡管在提法上還沒有放棄一黨專製,但是已經從理論上動搖了專製的基礎。

 

對“和諧”的解讀可以有無窮多,但是從根本上應該是“息事寧人”。中共在進行了80多年的與天奮鬥,與地奮鬥,與人奮鬥以後,並沒有達到囊括天下的預期目的。形勢比人強,在形勢逼迫下,開始腦筋急轉彎,從攻勢轉為守勢,從自認的掌握一切的先進代表,到願意與不同的各方妥協,也就是和諧。

 

盡管中共是共產國際的產物,由前蘇聯共產黨強行移植給中國社會,但是大多數中共的初創者,基本願望還是良好的,是想改造不合理的舊社會,建立新社會。這也是為什麽中共吸引了大量進步青年,當然也難保夾雜了失意分子和投機分子。後者甚至在多數時期控製了黨。

 

在這個改造也就是革命進行了將近一個世紀之後,人們才突然覺得有點不對。產生這個感覺的現實原因是,雖然總體財富幾何級地增加,但社會變得越來越不穩定,越來越不和諧。這裏都不需要列舉大量事實,因為“和諧”這個口號的提出,所針對的自然是“不和諧”。

 

中國革命的初衷是解決社會不合理。武裝鬥爭包括文化大革命二次革命,用暴力手段,砸掉了所有舊的上層建築,但是並沒有出現合理,反而出現了貧困。於是接下來轉了一個彎,開始解決貧困,這就是從鄧小平開始的經濟改革。這個改革用行政命令的強製手段,解體了前一個上層建築,重新分配了資源,對外向資本主義世界開放。由於改革前的經濟水平過低,以及資本由高向低流動的自然趨勢,部分貧困局麵迅速得到改善。

 

問題在於,鄧的由窮變富的理想,依然沒有解決社會的不合理。隨著權力利益集團的出現,隨著強烈的貧富差距和對立,隨著不可逆轉的環境和資源透支,不合理,不平衡,不穩定,不和諧,表現得越來越明顯和巨大。按照中共黨章的理論,無論如何,這都是另一輪革命開始的時候了。然而這一次不同,中共用“和諧”的目標代替了新一輪革命。

 

“和諧”是相對於人為狀態的一種自然狀態。自然界是和諧的。無論大自然有怎樣的風雨雷電,地震海嘯,如果沒有人的破壞,萬物是自然繁榮生長的。人類社會作為大自然一個局部,自然狀態也必定是和諧狀態。

 

中國的古代思想家老子和莊子,都解釋了無為而治的境界。老莊是在中國之外影響最深遠的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無為而治並不是指什麽都不做,而是指千萬不要強扭自然。怕就怕所謂的宏圖大略,人定勝天。而國人在近代由於曆史形成的落後感,急功近利,急於求成,幹的多半是傻事,蠢事。蠢到從改造自然,改造社會到改造人的靈魂。越改造越走形,直到荒唐不可收拾。

 

暴力或強製的方式,一定破壞和諧,這是不言而喻的。因為萬物都有其自在規律,有一些規律被人認識,但不被認識的更多。強行違背規律,就要受到規律的反抗和懲罰。強扭的瓜不甜,棍棒打不成夫妻,這些都是顯而易見的常識。古人治水,多數用強力築堤壩抬高河床,結果都是更嚴重的水患。都江堰用的是順其自然的理念,故千年不衰。

 

所以,按照和諧的基本原理,中共要徹底反思強力改造和管製社會帶來的一係列惡果。所謂社會的和諧,應該是不同的利益個人和群體之間的矛盾通過自由表達,自由協商,得到化解,妥協以後出現的一種平衡均勢局麵。為了保持均衡,就要不斷建立和修訂各方能夠接受的協議,也就是製度。製度是協商出來的,不是單方麵用權力強加的,理應代表各方利益。強加的不叫製度,叫禁令,沒有自覺遵守的基礎,也不能長久實行。

 

中共的早期領導層主要是左翼知識分子,後來被務實的農民代替(鄧也是其中之一),現在被務實的工科學者代替。所以,務實基本是中共的主軸。正由於務實,才能從那麽多錯誤當中堅持過來。 “和諧社會”的提出,也是一種務實的表現。務實是中共和中國各階層人士可以相容的一個共同點,各方也可以在此基礎上達成共識。

 

很有智慧的網民,已經給“和諧”按字麵作了注解。“和”字從“禾”,“諧”字從“言”。讓人吃飯,讓人說話,就是“和諧社會”的最高境界。

 

2006-11-22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