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賣茶葉蛋的”到哪裏去了?

(2006-11-11 13:19:48) 下一個


施化

中國的改革開放之初,我還年輕。當年印象最深的有一句話:“造原子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拿手術刀的不如拿殺豬刀的……”總體大意是,那些下海經商的人都發了財,在收入水平上超過體製內,引發了諸多不滿。理解當年的鄧小平改革,主要是給經濟鬆綁,給政府卸載,別讓人人都依賴政府,“魚有魚路,蝦有蝦路”,各自找各自的路子發財去。用冠冕堂皇的話來說,就是計劃經濟轉變為市場經濟。

如果從1978年的十二屆三中全會算起,改革已經28年了。28年真不算短,三個半抗日戰爭,七屆美國政府,本人也從青年邁進中老年。好在當年改革不設時間表,所以到現在中國改革已經創了世界紀錄,成了曆史上最長的未完成改革,也沒一個人發問,到底什麽時候宣告完成。

即便不問進度,也到了該總結一下的時候了。別的不說,就說從鄧小平改革變為江澤民改革又變為胡錦濤改革以後,當年賣茶葉蛋的那些人,現在到哪裏去了?尋蹤一下當年賣茶葉蛋的改革先行者,看看他們在28年的改革中的受益程度,就可以大致了解改革到底改的如何。

首先這一點很肯定,賣茶葉蛋的如今是落魄了。至少再也沒有人編順口溜,羨慕賣茶葉蛋的。也就是說,當初鬆綁卸載之後,魚蝦們沒蹦達幾下,就死光光了。既然賣茶葉蛋的不再光鮮,那麽光鮮的自然是造原子彈的了。當然,造原子彈隻是一個比喻,指的是國家體製內的雇員。很明顯的一個現象,幾年內造起嶄新辦公大樓的,一律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而極少是個體戶。所以人們看到的是,大學生排長隊報考公務員,下海經商的幹部重新上岸,學者教授住上洋樓開上轎車,國家用於公款消費的財政支出一年達一萬兩千億元,還不算進地方政府。

我當然不是主張賣茶葉蛋的一定要富過造原子彈的,但是在所有製製度上,把自謀生路的那部分人的活力改革掉了,對國家並不是好事。

一個國家的發達與否,主要不看政府有多少盈餘,吃官飯的人有多少富裕,而是看民間的經濟是否有活力,民間的資產是否雄厚。因為國家是不創造利潤的,造原子彈的人再多再有錢,也是一種消耗,而不是產出。不同意這個觀點的,隻要去查一下國家對體製內的科技投資的回報率,查一下中國的科學界有幾個人國際得獎,有多少人造假,就一清二楚。

如果民間沒有多少積累,如果占人口大半的生活在貧困線上下,國家也就是政府再富又有什麽用?一旦發生意外,比如災荒或經濟蕭條,國家不得不勻出積累來救災,窮下去是短期內的事情。一旦窮下去了,將不得不再走回鄧小平的老路,放開關卡,重新讓賣茶葉蛋的從頭積累。

中國革命走的是一個大圓圈,從村裏隻有幾個富人,回到讓幾個人先富起來。中國改革別也走一個大圓圈,從對賣茶葉蛋的放鬆到卡死,再到放鬆。可惜的是,大半個圓已經走出來了。

2006-11-10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