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也論雷峰塔的倒掉

(2006-07-13 09:08:07) 下一個

施化 

八十一年前,魯迅先生寫過一篇流傳甚廣的文章《再論雷峰塔的倒掉》。先生在文章中講了一些儁永的道理,至今還令人回味。

千百年來,中國曆史一直在像狗追咬自己的尾巴那樣循環。魯迅先生八十年前有關於雷峰塔的倒掉的話題,八十年以後的現在,又被越來越多的人提起和議論。顯然這裏我指的是一個老舊的專製體製的倒掉。議論有兩種,一種是在政治的範圍裏打轉,著重研究一個政黨是如何腐敗,失去民心,最後如何倒掉。另一種擴大到學術範圍,著重研究一個極權製度是怎樣產生,怎樣失去威力,最後如何倒掉,還要進一步研究,前一個政權倒掉以後,如何建立一個不同政權,以避免循環。

魯迅對雷峰塔的倒掉,有很妙的定論。他說,雷峰塔之所以倒掉,是因為鄉下人迷信那塔磚放在自己的家中,凡事都必平安,如意,逢凶化吉,於是這個也挖,那個也挖,挖之久久,便倒了。這很符合事實邏輯。我的理解是,真正讓塔倒掉的不是那些用力推它的狂士們,而是相信這個塔永遠不倒的善男信女們。回首曆史,把一幕幕的鬧劇翻過來看,邏輯正是這樣荒唐。

清朝末年的許多故事,現在正在重演。慈禧歸天以後,皇室內的不安之感日益加重,許多對於政體改革不同甚至相反的見解,都被大臣們爭來論去,不得要領。當時最有希望達成共識的君主立憲方案,被那些不願放棄利益的皇子皇孫們拖延推諉,結果錯失良機。一個三百年之久的龐然大物,竟如此不堪一擊,在一次小小的意外事件中轟然倒掉。

政權的法理基礎決定政權將最終倒掉與否。中國的曆代王朝,幾乎個個缺乏法理基礎。所以風水輪流轉,不斷地倒掉和重建。上一個持續最久而倒掉的是滿清。滿清統治權的得來原理很簡單:“馬背上打天下”,有點和“千百萬烈士的鮮血”換來的“紅色江山”異曲同工。

這種先天不足的政權,天生不自信。對照滿清開國時候的“留發留頭”、“文字獄”和現政權的“鎮反”、“反右”和“文革”,可以看到許多驚人的相似之處。由於不自信,在對內政策上,會饑不擇食。許多決策是擇劣而不是選優。隻要一項決策符合政權不倒這項最高原則,就不顧一切地采用,哪怕其後患無窮。在對外政策上,會莫衷一是。特別是在決定敵友的時候,既會認敵為友,又會認友為敵,根據不是雙方利益的真實考慮,而是對本政權倒掉有否潛在威脅。設想一下,一個對內對外決策不斷犯錯的政權,怎麽可以持續長久?這種政權,隻有在軍隊幫助下才可以維持,軍隊幫助一天,維持一天;軍隊保持中立,立刻就倒掉。

一座結構古老、年久失修的建築的倒掉,是極其正常又自然的。需要人們特別關注的,不是它的倒或不倒,遲倒或早倒,而是倒了以後怎麽辦。倒了以後當然要慶祝一番或哀悼一番,再按原樣造一個嗎?不按原樣,又造一個什麽樣的呢?如果在塔倒之前,就把塔倒之後的一切都考慮好設計好,人們就不僅僅可以滿足感觀上的一時快慰,還可以實實在在地有所建設,造福於子孫後代。

有一句流傳很廣的領袖名言:“不破不立”,還進一步發揮為:“破字當頭,立在其中”。這句話實在讓我迷惑得可以。如果這位破者根本不知所立為何物,或者所立之物隻是一個模糊的影子、飄渺的烏托邦,破掉以後,立什麽呢?正確的表達應該反過來:“立字當頭,破在其中”才對。

中國的有識之士們,到了施展你們的才華的時候了。拋棄倒掉或不倒掉的迷思,從現在就做起,開始設計中國的未來藍圖,越詳盡越好。隻要到了那一天,一個切實可行的、對於各階層民眾真實有益的藍圖擺在人們麵前,並被認可接受:“我要的就是這個。”那就是雷鋒塔倒掉的一天。不過,拿不出具體的選項,就不要責怪人家不會選。

 

2006-7-12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6)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