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躲進文明?

(2005-05-12 12:48:10) 下一個

 

 

施化

 

 

去中國旅行數周後回到溫哥華,又進入周而複始的家居和幹活的循環圈子。不過還是感到與回去之前有少許不同,哪怕隻是間隔了這麽幾周。在例行的晚飯後近鄰散步的路上,深吸一口被方才的陣雨清洗過,甜絲絲不帶懸浮物的空氣,又注意到身邊不再會有邊走路邊吞煙吐霧的過往行人,心情分外放鬆。

 

也不知道從什麽時候起,我已把自己心中對外部世界的評判標準慢慢地改變了,判斷從是不是繁榮發達,改變成是不是文明(Civilization)。比如說,初到一個城市,我會對什麽特別注意?過去注意的,是城市的街道建築是否富麗豪華,過往行人的服飾是否摩登入時。而現在不同。現在我隻注意,城市建築有否綠色環繞,公共場所是否井然有序,人們之間是否禮貌友善。當然這些都僅僅不過是表象,表象裏麵,是所在地居民天然發自內心的,對於另一個 “非我族類”、“非我群團”、“非我等級”的人的尊重。由於那裏多數的人都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他們構建的社會架構將是公平合理的,他們投資的建設項目是人性化、舒適自然的,人和人之間的關係是融洽而非對立的。自然,作為每一個獨立的個人,都可以擁有自己對文明的不同判斷標準,上麵的隻不過是我個人的標準而已。

 

人有趨利避害的天性。記得很多年以前在國內的時候,分得了一套簡陋的公寓單元。不提它的得來不易,那簡直是多年奮鬥的結晶,隻說經過一番裝修,興高采烈地搬進去以後。我的一個“重大”發現是,幾乎每戶人家,推開門進去,豪華潔淨得像五星級賓館;而走出門外,雜亂無章得像貧民窟。而人們就是每天在這樣的強烈反差中進進出出,熟視無睹。可以理解,不是他們不愛文明,他們非但愛並且愛得像“老鼠愛大米”。這是不得不采用一種無奈的方式:每天傍晚把自己關入房門內,躲進文明。選擇這種方式的也包括我自己。比如,說白了,我選擇移民就是選擇了“躲進文明”。相信像我這樣“躲”法的移民,不止一個。

 

和其他一些國內出來的人稍有不同,我對於西方世界的認識,不僅僅停留在它的發達的物質水平上。這些物質水平,現在國內的某些地區已經超越了。透過西方表麵的先進發達,我看到了一種內在的因素——文明。文明不是人們從外部看到的那光鮮的外殼,文明是許許多多世代的智者們,從幾千年人類相互殘殺的血與火中間得出的教訓,總結出的精華。文明是一套完整的價值準則,這個準則的核心是表達一種與以往不同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這種關係是作為認識起點的“互愛”或“相互尊重”。說透徹一點就是,作為一個獨立體,意識到另一個與自己具有相同權利的獨立體的存在,願意以平和的方式,與對方共榮共存,而不是企圖將對方排斥或吃掉。

 

難道就這麽簡單,你太天真了吧!人性是惡的你知道嗎?的確,人性有時候表現得很惡。注意,是“有時候”,是在某種特定條件下這樣表現的。總體來講,像趨利避害一樣,人性是趨善避惡的。哪怕一個連環殺手或一個戰爭罪犯,在公眾麵前,也會表現出一副善良純潔的樣子。如果他明知道人性喜惡,為什麽不現出自己的惡來,以博得公眾喜愛呢?公眾意誌,或者說公開透明的媒體輿論,總是真實準確地表達人性。但是,在傳媒被嚴格控製封鎖的地方,結果會很不同。盡管如此,這也是“某種特定條件”,不能借此來否定普遍和根本。

 

文明使得人類一天天走出黑暗,已成為不爭的事實。你看,大國之間的利益衝突,不同宗教之間的信仰衝突,不同政見者的理念衝突,包括平和的人們與恐怖分子和社會犯罪的衝突,都與以往不同,不再引發全球性的混戰和騷亂,而且幾乎都在理性的框架下,漸進式地得以解決。相信在全球性的反恐戰爭和屠殺平民之間劃等號的,隻是少數帶有目的或不明真相的人。

 

問題在於,文明可以像世外桃源一樣,躲進去就得以實現的嗎?

 

在國內,遇到一件給我印象強烈的事,使我對“躲”產生懷疑。有一個親戚,某大學的博士導師,知道我回國,特意從另一個大城市搭火車趕來看我。哪知托人買車票,買了一張去成都的長途車票,和滿車廂的回鄉農民工度過了幾小時。對此他感到很不習慣,苦不堪言,甚至差點生病。相信國內的白領高層人士,一不當心就會碰上類似境遇。可是在加拿大就肯定不會碰到。加拿大的國策不鼓勵擴大貧富差距,把窮人拋到文明之外,讓他們像癩瘡疤一樣同體麵長在一起。因此,“躲進文明”也要看往哪裏躲,起碼目前在中國,是無處可躲的。也許以後會改善。

 

再深究下去,加拿大也不是世外桃源。加拿大每年從發展中國家引來的移民,以及這些移民從自己出生地帶來的文化,正在慢慢地“改造”加拿大。並不一概反對引進文化,相比而言,那些文化的“愛”、“平等”、“尊重”的成分比較少,不太著意和諧共存。一旦這些文化一朝得勢,成了社會主導,我又要再找一個地方去“躲”了。那時又將無處可躲。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