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精忠誤國”的道理

(2005-03-15 15:04:22) 下一個

 

 

施化

 

 

每一個學過中文的小學文化程度以上的人,都知道嶽飛“精忠報國”的故事,但相信沒有一個人聽說過“精忠誤國”的。既然你說“精忠誤國”,那麽就是“奸佞報國”了?有人提問。回答是,“精忠”固然是為了報國,但是結果往往事與願違,“精忠”的人常常在誤國,而且是大誤不是小誤。原因是,他們控製了輿論和權力的製高點,影響力決策力無與倫比,一旦判斷失誤,誤起國來,一發不可收拾,而且無人可以阻止挽回。那些阻止的人,早都被打為“奸佞”,被口水淹死了。除非有證據證明,有一種自稱“精忠”的人是不會犯錯誤的。

 

這裏需要補充兩個條件:其一,所謂“忠、奸”,是指當下流行觀點,後代的、將來的曆史學家一定會做出不同的判斷。其二,在民主自由的輿論環境中,“精忠誤國”的情況不會發生,因為擺脫以勢鉗口壓人的公開自由的言論,將會揭開事實真相,客觀分析判斷,建立良好的預警和糾錯係統。因此,“精忠誤國”的道理,隻是專製封閉製度中特有的道理。

 

曆史上可以稱為“精忠”的,嶽飛當為第一人。嶽元帥名飛,字鵬舉,宋相州(今河南省)湯陰人。少負氣節,家貧力學,尤好左氏春秋、孫吳兵法等書。生有神力,學射於周同老師盡傳其術,能左右開弓而百發百中。嶽元帥一生,征程遍及今黃河長江珠江流域十七省市,經曆二百餘戰,每戰必捷,皆謀定而後動,運籌帷幄堪稱神謀,以寡擊眾攻無不克,如以八百嶽家軍,破王善賊眾十多萬於南薰門,五百背嵬騎殲金兵一萬五千騎於郾城,無怪乎金兵鹹謂憾山易,憾嶽家軍難。公元一一三○年,光複建康(今南京)。宋高宗許曰:中興之事朕一以委卿,禦書『精忠嶽飛』製旌旗賜之。 
                          
公元一一四○年春,當嶽家軍兵臨朱仙鎮正欲直搗黃龍時,宋高宗為保他天子地位,存偏安之念,聽從秦檜之奸計,一口氣連下十二道金牌,不僅阻止嶽元帥揮軍北上,甚至釜底抽薪,僅憑著『莫須有』三字罪名,於紹興十一年農曆十二月二十九日除夕之夜,陷害一生以『盡忠報國為己任』的驍將嶽元帥,他被宋高宗賜死於大理寺風波亭,臨刑前他隻寫了"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個字,把自己的冤屈全對天日傾訴,冤獄鑄成,天地同悲,嶽元帥時年三十九歲。就是這位盡忠盡孝的嶽
武穆,在十二道金牌下放棄了統一大業,讓宋朝的半壁江山永無收複可能。偏安的南宋王朝,國力日衰,最後滅亡在北方異族手裏。可見,最終他並沒有實現自己的抱負,“精忠報國”不但是空想,實際結果是誤了國。

 

與此相似的曆史情節,翻開中國的曆史書籍,比比皆是。電視連續劇《走向共和》,是一部比較忠實地再現曆史的影視作品,就是這部電視劇中,也可以找到兩處類似情節。一次是中日甲午戰爭前夕,另一次是庚子事變前夜。隻要稍有理性的後人,都可以看到當時決策當局的自大、盲目和愚蠢。而這兩個自大、盲目和愚蠢的決策,就是被一大群朝廷內外忠心愛國的遺老遺少堅挺支持著的。凡是不支持的,當場就被拖出去殺頭。而實際內心反對、理性多與感性的李鴻章,幹脆就裝聾作啞。事實證明,這兩個決策是徹底誤國的。不但在當時造成極大的民族災難,而且對後代的惡劣影響長達一百多年,直到今天。這兩個曆史創口及其帶來的巨痛,使中華民族無法擺脫感性思維進入理性,使這個民族與世界的絕大部分地區的敵對和割裂殘痕永難消除。這是愛國,還是誤國?

 

深究其裏, “精忠報國”的思維邏輯是建立在盲目的感性上的。感性不是很好嗎?愛國就象愛自己的母親,多麽形象生動通俗易懂啊!幼兒園的小朋友都可以理解。錯了,民族國家社會外交的大事,不可以簡單用一個“愛”字來了斷,更多需要的是理性、智慧、平衡、估量。要把所有重大因素都考慮進去,要對民族最終的長遠利益有清醒的認識。“愛”是一種很珍貴的情感,一個人的感情生活如果缺少愛,就是殘缺的。盡可以把愛用在個人生活上,但是對於公共事務,就需要多一點智慧。起碼是平衡一下情感和理性。

 

曾經讀過一篇分析文章,質疑為什麽中國的文化遺產中,形象的文學藝術大大超過思辯的科學技術,這裏麵有何道理?是種族的遺傳因素中,感性思維能力大與理性嗎?可是照理說人類的差別是不大的,所以到現在我也沒有想通這個道理。

 

2005-3-15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