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南亞賑災,一個呼喚“以人為本”的聲音

(2005-01-11 13:35:58) 下一個

南亞賑災,一個呼喚“以人為本”的聲音

 

施化

 

 

本世紀第一次最大的自然災害,在一個節日降臨到十五萬無辜死亡者和上百萬災民頭上。十多天過去,整個世界從震驚中清醒。通過報紙版麵和電視屏幕,我看到無數雙伸出的援助之手。各國的捐款數額直線上升,據說已超過五十億美元。救援人員把一袋袋食品、一包包衣物發給災民。這些文字和畫麵,表達了一個非常明確的信息:人的生命,是高於一切的價值。救人要緊,其餘無論什麽大國利益、意識形態、種族糾紛、個人恩怨,統統是微不足道的小事。

 

一個可能被忽視的現象:在世界主要媒體的災難報道中,第一個強調的數字是死亡數字。從最初的三萬人,經過連續不斷地追擊報道,一直追加到最近的超過十五萬人。並非人們不介意財產損失,但財產和人相比,人是第一位要緊的。沒有人,金山銀山又有什麽意義?

 

把人放在所有客觀價值的第一位,這種價值觀不是中國從古到今曆來都有的。有時候生活中一點小事就體現出來:我的一個小學同學,用爸爸新買的自行車第一次學騎車,摔了一跤,把腿和自行車都劃傷了。她爸爸心疼了半天,不是心疼女兒的腿而是自行車。她爸爸說,腿劃傷了還會長好,自行車就永遠“長”不好了。同學爸爸的這種觀念,當時是被社會廣為接受的。

 

兩年前,中國的新領導人開始提出的“以人為本”的理念。越來越多的中國知識精英開始意識到,“以人為本”,就是處處講求尊重人、愛護人、理解人、關心人,處處從方便、體貼、適合人的需要的角度思考問題。許多學者從教育、經濟、環保等角度,來論證“以人為本”。比如,有人論證,“以人為本”作為一種價值取向,其根本所在就是以人為尊,以人為重,以人為先。當“以人為本”作為教育的價值選擇時,教育便具有了創造人的價值的意義。也有人論證,就資源的使用特性而言,物質是有限的、排它的,一些人多占了,另一些人就少了;而知識則是可以共享的,使用的人越多,效用就越大。另外,一種建立在以人為本的動力基礎上的經濟秩序,較之用短期行為引導人的經濟秩序,更可能享有持久的繁榮。

 

在上麵這些極其有價值的思考的同時,更有一些超越性思考的出現。有一位網絡作者寫到:“在中國,個人的自由精神依然被困在群體意識裏,或者在權威麵前表現集體無意識。”“追求文明的現代中國人,不知道目前提倡的以人為本,是否僅僅是以一部分人為本,或者是以好人為本,或者是以壞人為本,還是應該以人的自由精神和個體意識為本。”

 

南亞賑災這一2005年的全球廣泛行動,給重新呼喚“以人為本”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契機。中國的中央電視台一反常例,以長時間反複連續的播出頻段,動員全國男女老少捐款。有的地方的黨政部門,把為南亞災民捐款,當成政治任務層層壓到基層。既然有這樣大規模賑救災民的宣傳聲勢,隻要稍稍加上一點“以人為本”的內容,就將成為一個極好的“人性啟蒙”。在這個啟蒙中,中國新一代領導人“以人為本”的理念,可以通過強有力的宣傳網絡深入人心。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