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意識是如何決定存在的?

(2004-11-24 14:14:39) 下一個

意識是如何決定存在的?

 

施化

 

 

本不想討論這一類呆板枯燥的哲學話題,可是一當打算對周圍撲朔迷離的現實加以思考的時候,思路會不自覺地被引到哲學那裏去。

 

凡是從中國大陸接受過中等和高等教育的人,一定熟記了“存在決定意識”這一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也一定會毫不猶豫地恥笑這篇打算反其道而行之的文字。可惜,他們無意識的行動,反而在很好地證明著“意識決定存在”:大腦裏已經形成的某種思維定勢,排斥任何思維的變異,從而使排斥者自己的存在,隻沿著一條狹長黑暗的隧道延伸下去,不會拐彎看到光明,出現第二種命運。在這裏,意識決定了存在。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而生產關係又反作用於生產力,這是馬克思曆史唯物主義的精華。不過象他的所有理論一樣,由於把人當成物來考察,在結論的最終端忽略了人的特性,因而變成謬誤。如果由於人造成的的原因,比如無知、不思想、被蒙蔽、利己選擇……,無意識或不願意識到生產關係需要改變,生產關係就不會改變,一直到出現有改變共識的那一天。最終,決定生產關係改變的的是意識,而不是生產力。而且,意識自身並不無緣無故自動行走,行走的條件,一定是許多人有意識地在推動它。馬克思本人就是眾多的推動者之一。

 

很欣賞一個比方。有半杯水放在桌上,悲觀的人看到的是隻剩半杯水;樂觀的人看到的是還有半杯水。水並沒有絲毫變化,觀念或人的意識,決定了截然相反的存在感知。難怪有人說,心態決定一切,一個人的心態決定他的一生命運。愛和恨都是客觀刺激後產生的意識,但是由於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思維方法,在相同條件下可以產生不同的意識。兩個家喻戶曉的故事:耶穌在被迫害致死前對人說,原諒那些人,他們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麽;魯迅在病故前對人說,那些生前與他有怨恨的人,他一個都不寬恕。東方和西方文化的差異,決定了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即東西方世界的存在。凡是在兩個世界都生活過的人,就知道兩者差異有多大。意識又一次決定了存在。

 

“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大躍進瘋狂年代的一句名言,也許是一個很有力的理由來批駁“意識決定論”。你看,畝產三千斤就是三千斤,決不可能成為你想當然的兩萬斤。不過,意識,還是意識,但這次是錯誤的意識,決定了三千萬人非正常死亡的必然。如果當時在廬山上,最高領袖稍微人性化一點,追隨他的人再多一點良知和智慧,人類曆史上最大的群體死亡就不會出現。當然,曆史就是曆史,曆史沒有如果。然而曆史可以回頭借鑒,隻有從曆史中學著進步的動物才算人類。

 

人有各種愛好。有愛享受的,有愛交際的,有愛權勢的,卻少有愛思考的。為什麽人們不愛思考,不僅僅因為思考很枯燥,而且“思考是一個中斷”(漢娜·阿倫特:《思考和道德判斷》),它用挑剔的目光反省一切正在暢行無阻的過程。當它有所發現以後,就會建議終止或改變過程的軌跡,引起過程中多數不思考者的不悅。而不思考的結果,就是人類曆史上的所有災難。

 

上海旅美作家張方晦在他的三部曲小說《這五十年》中,以深邃的眼光,洞察出國共兩黨的創始人和領袖們,在個人出身、背景環境、文化繼承方麵,甚至在建黨建軍建國的原則方麵都是相同的。分歧隻在於其中一個理念:“共”接受了蘇俄的階級鬥爭理論,動員部分社會階層去反對另一部分,而“國”不接受這個理論,所以有了贏輸。曆史不以成敗論英雄。五十五年後,在階級鬥爭理論早已被淘汰出局的情況下,“共”就完全陷入當年“國”的窘境:腐敗、專製、民怨積壓。除非有另一種意識的出現,這一存在現況是不會改變的。以為不需任何努力,經濟發展自然會引出政治改革的幻想,一定破滅。原因是,高壓製度壓製思想的流變,新的意識要麽根本無法孕育,要麽沒有出生就流產。沒有一種被更新的意識,靠什麽來改進存在?可以預言,未來的存在即便有所改善,也必定是在出現了共同的改革意識以後。

 

一個真實的、有價值的、能夠推動社會進步的意識,不容易輕易產生,非要經過廣泛自由的思考、討論甚至交鋒,形成人群的共識才行。不要小看輿論自由,雖然看來不增加任何社會財富,可有可無,根據上麵的指示今天收緊明天放鬆,不過是無關大局的例行公事。如果掌管媒體生殺大權的袞袞諸公,直到今日還沒有認識到,意識是可以決定存在的:先進的意識決定進步的存在,錯誤的意識決定落後的存在,那麽危險就不遠了。

 

 

20041123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