殊途亦同歸?
(2004-04-16 18:51:21)
下一個
施化
人生總得有一個目的,盡管這個目的在許多人看起來虛無渺茫。如果做一個社會調查,把“人生的目的是什麽”作為題目,讓一群東方人和一群西方人來答問卷,結果肯定不會相同。東方人多半會答:“成功”;西方人多半會答:“快樂”。兩種回答各有道理,不過由於目的觀不同,跟隨著他們的思維方式、意識形態、審美觀念、心理結構、人際關係、生活模式、財富積累、社會環境、文化藝術、經濟發展、科學技術等等一切都會不同。不同的結果會怎麽樣?是“殊途同歸”呢,還是“差之毫厘,失之千裏”?見仁見智。
最有代表性的東方人是大陸的中國人,其餘新馬泰港台韓什麽的,都被“西風東漸”同化了很多。中國小孩從一生下來就肩負重任。最先要被父母長輩鑒定是否出息,是不是長得眉清目秀天庭飽滿地廓方圓,更重要是看有沒有的誌氣。如果一個男孩象賈寶玉那樣伸手不抓筆墨隻玩胭脂,那就注定玩兒完了。一進學校,老師總要先講一課“懸梁刺股”,然後要讓你心中裝滿“無產階級革命事業”,唯獨沒有你自己。至於課本上的榜樣人物,個個必定是舍生忘死的成功人士,他們死也死得流芳百世。待畢業出來,開始為稻粱謀,滿眼滿耳滿腦子都是誰誰誰多麽成功,當了多大的官,賺了多少萬億的錢,從沒有聽說評論過誰誰誰多少快樂的。至於那些成功人士是否快樂,也不是人們關心的話題,隻要從麵上看來風光就可以。
而大部分的西洋人士,即使有他們的成功,也同我們意識中的成功完全兩樣。試試隨便找一個成功的西洋發明家出來,看看他創造發明背後的動力是什麽,一定既不是為了光宗耀祖,也不是為了民族大業,而是微不足道的個人興趣。對中國人而言,如果做事隻憑興趣,是人生大忌之一,那叫任性,足以表現一個人成不了大器。洋人鼓勵孩子,多半用這樣的語言:堅持做下去,其樂無窮。而中國人卻說:堅持做下去,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不講崇高卑微,單就效果而言,不得不承認,憑興趣做事的那一部分人,不論在科技上、文藝上、體育上,成果就是要比一邊吃著苦一邊爭取成功的人多一點。由於同樣的原因,東方人在發明、發現、創造方麵,相對西方而言,至今還是取守勢。我們擅長另一個方麵,那就是心計、謀略、韜晦,腳下使個絆子讓你跌一交還不知怎麽回事,然後就占了你的上風,也就是成功了。
並非一概地反對成功,但是成功這個詞的最大缺陷就在於含義不清、是非不明。照字義理解,成功就是完全地達到原先預計的目的,而究竟應該以怎麽樣的目的為目的,就完全不關成功的閑事。換句話說,成功是可以不講原則、不講道義、不講手段的,“成王敗寇”,隻要達到目的就行。“白貓黑貓”也是相同道理。不計手段的成功追求,掩藏著無窮禍害。政治家追求這樣的成功,人民就有可能受專製之苦;商人追求這樣的成功,消費者就可能受假劣產品之害;公務員追求這樣的成功,官場就永遠腐敗黑暗;知識精英追求這樣的成功,科技興國就永遠是夢想。
照這麽說,成功是沒有原則的,難道快樂就有原則嗎?快樂看起來好象也沒有原則,既不分敵我,又不分貧富。可是快樂有一個最最基本的原則,那就是人性。萬事以人為原則,就有了最高原則。當今的世界潮流,不就是“以人為本”或“以民為本”嗎?從這條原則出發所建立起來的任何政治架構、國體架構、法律架構,都保障國泰民安、祥瑞幸福;由這一理念生發出來的所有價值觀,都自然流向仁愛、善良、平等、民主、自由,而不是冷漠、歧視、仇恨、霸道、嫉妒。 人生苦短。照我想,在那白駒過隙的一瞬間,還是多想著一點快樂為妙。做自已力所能及的事,為了自己幸福,也為了家人的幸福、社區的幸福、族裔的幸福、鄰邦的幸福,過完自己豐滿的一生,有何不妥?
2004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