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朗的《黃河之子》不是給中國人聽的
(2007-04-21 17:32:15)
下一個
郎朗少年才俊,不但演奏水平高,而且愛祖國,敬父母,是個德才兼備的好孩子。聽了他一次返場彈奏的《一條大河波浪寬》,很又激情,甚為感動。逛店時見到他的新專集
《黃河之子》,連忙購下。聽了之後,卻不免失望。
首先是曲目的選擇,編排。中國民族音樂用鋼琴演奏,本來就有局限性。不是所有的民樂都適合用鋼琴演奏,也不是所有用了民族樂器的就是中國的好作品。比如此集中的《龜茲舞》,是今人創作的所謂“古曲”,空洞造作,內涵貧乏,選入此集,實為敗筆。被本人認為本集中最大亮色的《黃河協奏曲》,卻被洋人一通暴貶低。在我聽到中國遭受異族侵略時的悲傷與憤怒的地方,洋人看到的卻是”毛夫人欽命“,”集體創作“,“無恥剽竊格裏格和拉赫瑪尼諾夫”,在我聽到郎朗作為一個年輕中國人的愛國熱情的地方,洋人卻毫不吝惜地使用著“糟糕”,“醜惡”,“恐怖”,“令人作嘔”等“溢美之辭”。(均見美國《THE WEEK》第305期)。
而那些我認為很失敗的曲子,和郎朗不得不同某種民樂器合奏的曲子,洋人倒是大為欣賞。眼光口味,真是南轅北轍,涇渭分明。
再說錄製的音量,普遍偏低。除了《黃河協奏曲》由於本身自有的氣勢與悲憤以外,專緝中其它曲子一個比一個柔靡低弱,(其中《龜茲舞》質量尤其低劣,根本不應選入。)音量也調得不能再低。
虧得洋人居然還給起此盤了個洋名叫《龍歌》,不知是什麽意思?那被大肆吹噓的“HG公司的出色錄音”原來如此差勁,莫非洋人心目中的中國音樂就都是這樣死陽怪氣的?
尤其是排在最後的一曲《楓橋夜泊》,斷斷續續,若有若無,悄悄地就完了。難道是DG的音響大師們掐算著能堅持著聽到這裏的人也早該睡著了,出於人道主義原因,不願吵醒他們?
郎朗少年才俊,不但演奏水平高,而且愛我中國文化,本人一向非常佩服,並以為自豪。但顯然入道尚淺,棲人籬下,許多方麵不免仍受洋人摯肘,此盤弄得不倫不類,兩邊不討好,便是一大遺憾。
希望將來羽翼豐滿後,自己全力作主打造一組由中國人按照中國人自己口味介紹中國音樂的精品。
郎朗繼續努力,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