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一次步兵對騎兵的戰例
(2007-10-03 18:51:16)
下一個
三國時一次步兵對騎兵的戰例
講故事人對大眾的一個毒害是:將古代複雜的軍事對陣簡化成武將的對打。許多人認定這就是曆史。有人在網上用不等式來推論三國時誰武力第幾就是這種觀念的極端體現。“將軍”的本意是“率領、指揮軍隊”的人。像項羽那樣自己上陣也是有的,不多見。
雙方對陣,如何部陣和用兵對野戰來說是關鍵。在冷兵器時代,通常有步兵和騎兵兩個兵種。二戰時期,騎兵在落後的國家還在用。對農業社會來說,養馬代價高昂。馬用來拉犁不是最佳選擇,且馬對草料要求比牛高。因而養馬在農業區為低效的投資。農業社會要擁有大量的騎兵,有巨大的財政壓力。在緊急時刻,更無法找到足夠的馬匹。在中國兩千年時間裏,在各種混戰中,多數時候,步兵人數遠多於騎兵就不難理解了。
三國時代,曆史記載了一次步兵對步、騎混合兵種的陣地戰,結果是步兵勝利。這對理解古代戰法有相當作用。此戰是袁紹對公孫瓚。錄於下:
“紹自往征瓚。合戰於界橋南二十裏。瓚步兵三萬餘人為方陣,騎為兩翼。左右各五千匹。白馬義從為中間。亦分為兩校,左射右,右射左。旌旗鎧甲,光照天地。”
“紹令麯義以八百兵為先登,強弩千張夾承之,紹自以步兵數萬結陣於後。義久在涼州,曉習羌鬥,兵皆驕銳。瓚見其兵少,便放騎欲陵蹈之。義兵皆伏盾下不動。未至數十步,乃同時俱起,揚塵大叫。直前衝突。強弩雷發,所中必倒。臨陣斬瓚所署冀州刺史嚴綱甲首千餘級。瓚軍敗績,步騎奔走,不複還營。”
此戰中,公孫瓚步兵三萬、騎兵一萬。就人數及裝備而言,大約和亞曆山大所率的軍隊相當。公孫瓚為遼西人。他常年和遊牧民族打交道,並與他們作戰,自然熟悉他們的戰法。其兵強悍。他的布陣與古希臘的軍隊有相似之處。在中原一塌胡塗的時候,公孫瓚的軍隊很富有、裝備精良。這支軍隊在當時的軍閥中應是最強大的一支力量,這是一支可怕的打擊力量。
袁紹讓少數步兵出戰,誘敵深入。真正強大的弩機部隊藏於後麵。
公孫瓚多次和胡人交手,連強悍的遊牧民族的部隊都害怕他的騎兵。他曾將黃巾草寇(估計多為步兵)打得落花流水。這自然使公孫瓚不把純步兵的部隊放在眼裏。在和袁紹交手前,他一定信心十足:消滅袁紹,獨霸華北平原。
當袁紹的少數步兵伏於盾牌下,緩慢地推進時,公孫瓚一定認為他們是害怕。所以他才臨時改變主意,讓兩翼的騎兵單獨出擊。這一改變主意,完全打破了他原來布陣的戰術預想。他的三萬步兵完全被棄之不用。步騎結合的優勢完全變成了騎兵單獨作戰。
公孫瓚臨時改變布陣大概是出於他的作戰經曆。他那支鐵騎曾對付黃巾的烏合之眾:猛沖過去,摧枯拉朽,屢戰屢勝。這樣的勝利很容易使他再一次用同樣的戰術對待袁紹的步兵。但這一次的對手完全不同。袁紹接手的是冀州的正規軍隊,訓練有素。強弩是當時的重裝備,他有幾千張之多。在漢代的弩機就有瞄準裝置,有的需幾個兵才能拉開。射出的箭穿透力極強,是對付騎兵的有效武器。但戰場上的弩機隻有達到一定密度,對付騎兵才能有明顯的戰果。
先鋒麯義久在西域,深通羌人戰法。
麯義故意示弱,公孫瓚果然上鉤。
當公孫瓚看到他的騎兵臨近袁紹的步兵陣時,他大概感覺到鐵錘就要砸向雞蛋,勝利就在望了。但接下來出現的戰況卻讓他目瞪口呆:密集的弩機射出的強有力的箭雨,他的鐵騎兵像被割草似的倒下去了。最後,鐵流竟完全被遏製住了。後來,袁紹的步兵沖過來,他的步、騎兵隻有逃命的份兒。
袁紹贏的是靠西北的強悍戰法加上中原先進的弩機技術與詭計戰術的結合。
中原的軍隊經常與周圍的遊牧民族交戰或交往,因而常學習他們的戰法。成功的將軍常常向對手學習自己所短的東西,從而才能置對手於死地。對對手隻有恐懼或蔑視這兩種情感的將軍或政治家,遲早會被對手擊敗。袁紹就是啟用善於向遊牧民族學習的麯義,才戰勝了遊牧民族騎兵強悍風格的公孫瓚。
公孫瓚被擊敗後,元氣大傷。後又經幾戰,終被袁氏所滅。
後來袁紹於曹操在一起,他問曹操“若事不輯,則方麵何所可據?”曹說:“足下意以如何?”紹曰:“吾南據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眾,南向以爭天下,庶可以濟乎?”這是當時為朋友的袁、曹聊天,應是袁的內心世界及潛意識的真實流露。他說的第一條是地理的優勢,第二條是他有遊牧民族的士兵。我想這有兩種意思:一是擁有遊牧民族士兵;二是他有熟悉遊牧民族戰法的將軍。袁隻說了這兩條,可見他對熟悉遊牧民族戰法的重視。
當後來袁紹率軍與曹操在官渡對陣時,他根本沒把曹操的軍隊放在眼裏,就像當年公孫瓚沒把袁紹的軍隊放在眼裏是一樣的。袁紹的驕傲是有幾分道理的,至少從表麵上看是這樣。但有一條他忘記了:那位為他立下汗馬功勞的麯義將軍,因據功自傲,袁紹早已把殺了。一個充滿自信的人,通常有幾分驕傲。自信、有創造性和低聲下氣、觀顏察色、小心拍馬是無法在一個人身上統一的,但袁紹要求部下應該那樣做到。十個顏良和文醜能頂上一個麯義嗎?
袁軍在官渡失敗的陰影早已投下。但這是後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