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孫權“借”箭

(2007-10-11 21:26:07) 下一個
孫權“借”箭

草船借箭的故事,家喻戶曉。從寫故事的角度看,《三國演義》這一段寫得繪生繪色,人物刻畫的有模有樣。是它難得的部分。我小時候看別人的舊課本中的《草船借箭》,認為它是曆史。這害人不淺。

但曆史書上有一段和此有點類似的故事,其中主人公不是諸葛亮,而是孫權。

《吳曆》曰:“曹公出濡須,作油船,夜渡洲上。……。權自來,乘輕船,從濡須口入公軍。諸將皆以為是挑戰者,欲擊之。公曰:‘此必孫權欲身見吾軍部伍也。’……。公見舟船器仗軍伍整肅,喟然歎曰:‘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權為箋與曹公,說:‘春水方生,公宜速去。’別紙言:‘足下不死,孤不得安。’曹公語諸將:‘孫權不欺孤。’乃撤軍還。”《魏略》曰:“權乘大船來觀軍。公使弓弩亂發,箭著其船,船偏重將覆,權因回船,複以一麵受箭。箭均船平,乃還。”

這段曆史告訴我們,孫權的水軍是一流的。曹操無力在水軍和孫權較量。正因為孫權有出色的水軍,他才有信心敢駛入離曹軍箭的射程內。船的上層建築一定有防箭的裝備,具體是什麽不詳。所以箭可停留在上麵。船一邊受箭,船重心偏,接著另一邊受箭,將船拉平,方才去。這細節多少有點誇張。無論孫權所乘的是“輕船”還是“大船”,反正不是“舟”,船偏了,應不是很明顯,何至於要翻的程度。因為各書記載不同,且《魏略》所記有點不太可靠,陳壽不取。

西方曆史學家常說中國曆史書記載不太可靠,這通常指書中有的細節經不起推敲,而不是指事件的主要過程。這包括《史記》。當然,事件的主要過程也有明顯不成立的地方——在“四史”中,這類錯誤較少。

曆史書中一段不太可靠的記載,被羅貫中移植到諸葛亮身上,被某些人視為曆史。

文化中有很多這樣的東西,還有比這更糟的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