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呂蒙奪取荊州

(2007-09-12 07:04:03) 下一個
呂蒙奪取荊州


克勞塞維茨說過一句名言:“戰爭是政治的繼續。”如何準確地理解這句話的內涵,其難度不亞於理解廣義相對論。可把這句話簡單理解為:戰爭是為了達到某種政治目的的行為。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孫子的話雖未達到克氏的理論高度,但他從另一個角度強調戰爭不是遊戲。

克氏進一步說:“戰爭不是消磨時間的遊戲;不僅僅是冒險和勝利的熱情;不是自由激情的奔放;它是關於嚴肅事業的嚴肅手段。”他對戰爭作了否定的陳述後,又作肯定陳述:“戰爭因而是一種強迫我們的對手服從我們的意誌的暴力行為。”“戰爭的目標是解除敵人的武裝。”戰爭的目標不是殺死敵方(或己方)的士兵。

呂蒙在奪取荊州時就很好地體現了克氏上述思想的一種實踐。

古荊州位於江漢平原上。它西靠大巴山脈東麓,北達秦嶺邊緣。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黃巾造反前夕,當時氣候進入低溫期。本來當時的糧食生產能力已達到容納人口的極限,再加上政治黑暗,人民生活在死亡線上。當氣溫開始降低時,對完全靠季風帶來的夏季降水生長穀物的黃河流域而言,遭受的打擊最為慘重。糧食生產完全無法滿足人民維持生命的最低需求。這就是為什麽黃巾造反先在黃河流域爆發,在中原造成破壞最慘烈的原因。曹操說:“白骨蔽於野,千裏無雞鳴”,若說這是詩的誇張,那麽建安七年(208年),曹操說:“吾起義兵,為天下除暴亂。舊土人民,死傷略盡,國中終日行,不見所識,使吾淒愴傷懷。”曹所認識的人多為中、上層人物,他竟很少見到。下層平民的死亡率就可以想見了。西北武夫李傕供入長安後(這是王允、呂布沒政治頭腦引發的),“人民飢困,二年間相啖食略盡。”關中平原的百姓互相吃,人被吃光!當時華北平原上人民的死亡率估計在百分之九十左右。這是中國曆史上有記錄至此時最為慘烈的事件。這是何等的人間悲劇!當有人興高采烈地說;“三國是個出英雄的時代”,我的心卻在發抖。若你知道了曆史的真相後,仍對三國時代充滿向往,算你狠!當電視劇中的小姐聲情並茂地在唱:“人間一股英雄氣在馳騁縱橫!”,而我的後背隻有冷氣往外冒。

和近乎人間地獄的中原相比,江漢平原遭受低溫打擊要輕許多(另外,它的人口密度也比中原的要低許多)。還有一種可能:此地的降水反倒多了。糧食生產大致良好。

劉表當時為荊州刺史。此公“少知名,號八俊。長八尺餘,資貌甚偉。”身高大約合今天1.86m。帥呆了。可能是今天女人心中的白馬王子,至少也是白駱駝王子。但此公肚中裝的多是草。他守著荊州這一富庶的地方,卻不知要幹什麽。他趁別人互鬥時,東踹一腳,西打一拳。他自己也搞不清要幹什麽。待曹操在中原的泥潭中拔出腳後,劍第一個就指向東控江淮、南達楚地的荊州是自然的。曹操曾感歎:“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多虧了這兩個豬狗兒子,曹軍一到,他們立即投降了。這對百姓來說未尚不是好事。

一個人的成功之處,一定在未來的某一天成為他的失敗之點。因為不斷地成功使他的信心大增,他從而認為他輕車熟路的東西是世界最好的。當外界條件大變時,他仍用舊方式去套。這就是失敗的開始。人的一生就是不斷作繭自縛的過程。能不斷地突破自己的繭,古今中外幾乎找不到幾個。能找到幾個的是因為:他們早死了——繭還未結成。民主國家的人有幾個,那是因為他們被趕走了,來不及結繭。曹操就是被自己的繭縛住的人。赤壁一戰後,他丟了荊州。他想用江南及荊州的富庶來救中原的願望落空,隻好回中原繼續守亂攤子。

荊州被奪到手後,劉備向孫權(也是他大舅哥)借荊州安家。孫權對土地一相寸土必爭。對妹夫這個喪家狗也不想開恩。但魯肅勸孫權借給他。這倒不是魯肅傻,他想利用劉備作一把匕首,抵住曹的腰。孫權覺得有道理,就答應了。劉備及手下的流浪漢終於有了一個窩,而且這個窩不算金的,也至少算銀的。

請不要認為孫權僅借給劉備一個荊州城城牆內的一塊麵積,那是大錯特錯了。三國時(其它戰爭期間也是),諸家為何要搶城?有人說,這不太簡單了,有城好住兵,好防禦。這僅說對了一半。控製了一座城,就控製了該城周圍若幹麵積。至於該麵積的大小視城中兵員多少、兵種、城周圍的地勢及守將的政治、均屬膽識而定。沒有一定的土地供應糧食,人能吃磚頭不成?對周圍土地的控製,好的是征稅,不客氣的是搶。袁術就是在自己的領地內靠搶過活。魯肅對荊州的評價是:“夫荊楚於國鄰接,水流順北,外帶江漢,內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萬裏,士民殷富。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

明白了這一點,才能理解爭奪荊州的戰略意義。

關羽據荊州後,拒不歸還。孫權任命的長沙、零、桂三郡的官員均被關羽逐回。關羽的手伸得太長了,孫權大怒,派兵占領之。後劉備與孫權簽署協議,以湘江為界,東屬孫權。這說明關羽的人馬完全沒能力與孫權交鋒。

呂蒙分析了戰略態勢:“與關羽分土接境,知羽驕雄,有並兼心,且居國上流,其勢難久。”
關羽占著荊州,及他那他逼人的氣勢,他遂成為東吳的眼中釘。這是一定要拔除的,可惜他竟意識不到這一點。這是他戰略眼光不行所致。

東吳把奪取荊州的作戰任務交給了呂蒙。

在進行戰役前,孫權首先向曹操稱臣。他把此著應用得爐火純青。反正說幾句白話,啥也沒少。名義上叫啥,有什麽關係。隻有沒政治頭腦的人才為了一句話和別人叫真,而丟了真正想要的。孫權這樣做,可消除曹在東部攻擊他的可能性,他全力攻關羽。

對於關羽而言,荊州扼守江漢之口,北策應漢中,南守三峽大門,是四川盆地外圍的戰略緩衝地帶。他應小心翼翼守衛為好。但他決定北向中原,要以攻為守。

關羽對於打襄樊,似乎看成是純粹的軍事活動。並且似乎是關羽一人在打。漢中的守軍連牽製性出擊都沒有。諸葛亮和劉備似乎都不存在。

對東吳他當然不敢掉以輕心,派重兵沿江把守。他自己則率兵北攻襄陽,試圖打通漢中往外的大門。一旦東吳有所動靜,他可立即回軍馳援。對關羽的戰略考慮而言,從常規講,部署無可指責。

但是,戰爭從來不是按常規進行的。勝者通常是巧妙突破了常規的人。

呂蒙見關羽大軍出動奔襄陽而去,覺時機已到。連出幾道計謀,凶狠地拋出去,隻候事件的發展。

首先,“用而示之不用”。他讓孫權下令召他回建業(今南京)養病,遠離戰場。讓關羽放心。第二步,換帥為年青後生陸遜。對沒名氣的人,大家通常不留意亦為常理。並讓陸遜卑詞致信關羽,對關大吹一通。關羽飄飄然了。“卑而驕之”,孫子的話又用上了。此計對一個不驕傲的人無用,但正合關羽特性。孫子還明明白白地說過:“辭卑而益備者,進也。”看來呂蒙這點是照著課本辦的。關羽讀過《孫子》沒有,我們無從知曉。但讀了不一定真正理解了。就算理解了,怎樣靈活用到真實的戰爭是另一個問題。這是區別一個將軍水平高低的關鍵點。反正曆史是:關羽沒看破呂蒙之用心,將兵力調於襄陽攻城。

這正是呂蒙所希望的。什麽叫指揮藝術高超,就是讓對手“聽”指揮,當然這不是靠下達命令能辦到的。

呂蒙深知,此戰隻有奇襲才能成功,才能付出的代價最小。戰役的欺騙已成功,下一步是戰術性欺騙。“兵者,詭道也。”這一句讓許多現代西方現代軍事家感歎良久的話,呂蒙現在要實踐它。

當漢水絕堤後淹了魏軍,於禁被擒。關羽攻樊城,守將為曹仁。“仁人馬數千守城,城不沒者數板。羽乘船臨城,圍數重。外內斷絕,糧食欲盡,救兵不至。”在此情況下,關羽也沒攻下樊城。部隊的作戰經曆常被敵方視為他作戰能力的高低標誌。

關羽“人馬數萬,托以糧乏,擅取湘關米。”實際和搶差不多。這更堅定了孫權奪荊州的決心。他命呂蒙立即實施戰役的計劃。

呂蒙令士兵藏於船艙中,另一些士兵扮成商人樣子搖櫓,晝夜兼程。關羽的守軍見了,絲毫不懷疑。至江邊,將瞭望哨都活捉了。各城完全被蒙住了。

“又南郡太守糜芳(劉備的大舅哥)在江陵,將軍傅士仁屯公安,素皆嫌羽輕己;羽之出軍,芳、仁給軍資,不悉相救,羽言‘還當治之’,芳、仁懷懼不安。”,在東吳勸說下投降。關羽用一句話將自己致於了死地。劉封也不救他。關羽和眾將的關係可知了。“羽善待卒伍而輕士大夫”。他輕士大夫的結果是老巢讓人一下端了。

得了城後,呂蒙約令士兵不得幹擾民眾。一兵僅取一笠蓋鎧甲,呂蒙命斬之。呂蒙親自入百姓家,問寒問暖。有病的送藥,饑寒者送衣糧。關羽的府庫更是好好看管。估計呂蒙在老家也很少這樣做過。關羽的信使回來,他厚待他們,讓他們遍城遊曆。讓兵的家屬寫信帶給關羽手下的士兵。士兵們一看家裏比關羽在時還好,均不想戰下去。他平時善待士卒這一條也沒起多大作用,在呂蒙的政治手段麵前頓時土崩瓦解。關羽隻好落荒而逃。

看來呂蒙深懂得:你對敵人越殘暴,敵人的抵抗意誌越堅強。為了解除關羽的武裝,呂蒙用盡了一切他可以用的政治手段。

關羽在麥城能趁黑逃出,看來呂蒙也是“圍必闕”,給敵人以求生機會,不給他創造死戰的機會。

勝利者有時是靠運氣得來的,但呂蒙能奪取荊州靠的是高超的政治手段。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呂蒙奪荊州之謂也。

縱觀奪荊州的全過程,呂蒙要比關羽棋高一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