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回首大災劫咎由人禍的歲月》有說不通的地方嗎?

(2007-03-01 10:34:52) 下一個
《回首大災劫咎由人禍的歲月》(作者不詳)貼在樓下。

引述原文:『但另一方麵,由於大躍進搞亂了正常的農業生產,一九五九年的糧食產量隻有三千四百億斤(注3:見《中南財經大學學報》一九八六年第一期。)比五七年少了五百億斤。顯然,這減產與天災無關。』

非常質疑這種說法。我有種地的經驗,肯定50年代種地與現在大不相同。年輕人恐怕隻熟悉今天的種地,化肥、農藥等供應變化,可以直接、立馬顯示產量變化。在基本靠天吃飯的年代,全國糧食總產量下降600億斤(比上一年),用人的行為(工作中錯誤),“與天災無關”來解釋,不通。

我聲明過多次,即使別的什麽都不說,光把“人鍋”與減產掛鉤(天災與減產脫鉤),弄清楚就很有意義,可以省去大部分不必要的爭論!非常歡迎說說,地裏莊稼長不好如何與作者認為的“大躍進”關聯的,尤其是這關聯的機製(mechanism)。

先從時間上來看,眾所周知大躍進的高潮在58年,例如58年大煉鋼鐵、大放衛星、大辦食堂……大趕麻雀……,的的確確,非常非常荒唐。59年時,這些些活動相對已經冷下來,例如煉“鐵坨坨”這樣的荒唐事……這也是不爭史實。幹得起勁時,倒沒有“影響”莊稼生長,冷下來卻影響了莊稼生長,而且60年基本不搞了這些荒唐事了,莊稼卻長得更差了(下降了1200億斤,比59年的下降600億斤多了一倍!)…….大躍進造成莊稼長不好,如何跨越時空的?這跟放衛星(畝產萬斤)等,又有什麽不同?……。

別小看58年、59年隻有一年之差哦,唐德剛就是說“59年春「青黃不接」……他堂兄弟一家餓死了”雲雲,顯示出他的曆史學家“素質”究竟是什麽的。希望別人不要出這樣的笑話了,盡管都不是曆史學家。


作者也講了許多糧食征購和出口的事情。

引述原文:『(59年糧食總產量)三千四百億斤本餓不死人,可是中共中央當時得到的統計數字卻是五千四百零一億斤。』

59年糧食征購是否按虛假的“5400億斤”來進行的,作者沒有說明。讓我們看看下列數據,得出自己的結論。

1958總產量:4000億斤,征購:1040億斤,出口:54億斤(1.4%),需供給城鎮人口:1.14億。

1959總產量:3400億斤,征購:1280億斤,出口:83億斤(2.4%),需供
給城鎮人口:1.47億。

1960總產量:2870億斤,征購: 930億斤,出口:53億斤(1.8%),需供給城鎮人口:1.61億。

的確要問,59年征購特別多嗎?看54年吧,總產量3390億斤(與59年的3400億斤基本持平),征購麽,也達到1018億斤。59年的糧食征購比上一年高了23%,如果考慮到“需供給城鎮人口”的增加,(增加了29%,見上),就不高了嘛。該作者在玩“瞞天過海”。

引述原文:『政府首腦如果不是對局勢混沌無知,就應改出口政策。然而五九年竟出口了四百一十九萬噸。而到了天天都有大批人餓死的60年,仍然出口了二百六十五萬噸。』

事實:每年出口糧食都在總產量的2%左右(見上),59年出口是多了,“多”多少呢?1%而已,比起總產量下降15%、30%,完全可以忽略不計!而且在那時候,國家也沒有糧食產量估產係統,58年不可能預知59年要減產,可是貿易合同什麽卻是訂立在先的。

再說了,出口糧食,是為了換取“硬通貨”等,硬通貨完全是為了改善國家的防務等生存條件。

所以,事實表明堅持這樣看法才對,三年自然災害時期的糧食貿易、援外、還災、……統統加在一起,也不過是“芝麻”,與糧食總產量下降比,都完全可以忽略不計。找出使糧食總產量下降的“因素”,不應抱住“先入之見”、為了政治觀點等才好。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