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批評中國的教育製度提倡死記硬背,不利於創新。這種觀點是錯誤的。
首先,創新者必須有紮實的基礎知識、嚴謹的邏輯思維。牛頓看到蘋果落地而發現萬有引力,不僅因為他善於觀察,而且因為他有堅實的數學基礎。牛頓是微積分的牛頓-萊布尼茲公式的發明者之一。而且所謂“發現萬有引力”不僅是給出一個名稱定義,還包括了定量的測量和在物理學,如彈道學、天文學,中的許多應用。中國教育重視基礎知識教學,使中國在科技創新上迅速進步,進入世界前列。
要比較各國的創新能力,不能隻看個例,而要看統計數字。
例如《專利合作條約》(PCT)體係申請專利數量是一個很好的比較技術創新能力的指標。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稱,2014年世界各國通過該組織的《專利合作條約》(PCT)體係申請的專利共達21.5萬件。
按國家申請專利數量排行,中國的2014年專利申請數量已經進入前三。而且中國從2010年至2014年的增長速度遠超其他國家。: [1]
國家 | 2010年 | 2014年 | 增長(%) |
美國 | 45,090 | 61,492 | 36.38 |
日本 | 32,216 | 42,495 | 31.91 |
中國 | 12,300 | 25,539 | 107.63 |
德國 | 17,559 | 18,008 | 2.56 |
韓國 | 9,604 | 13,151 | 36.93 |
法國 | 7,231 | 8,319 | 15.05 |
2014年,專利申請前5名公司[1]:
公司 | 國家 | 數量 |
華為 | 中國 | 3,442 |
高通 | 美國 | 2,409 |
中興 | 中國 | 2,179 |
鬆下 | 日本 | 1,682 |
東芝 | 日本 | 1,593 |
再如,《自然指數》統計了各國在著名科技期刊上發表文章的數量,是一個很好的比較科學創新能力的指標。自然指數主要有三個指標:
AC 論文數(Article Count),論文中有一個作者來自該國或機構,其AC就可以得一分。
FC 分數計數(Fractional Count),每篇論文的總FC等於1,所有作者分享(例,一篇論文有10名作者,每個作者的FC為0.1)。
WFC 加權分數計數(Weighted-Fractional Count),采用加權調整FC,是為了調整天文學和天體物理學的過分代表問題——50%的論文被發表在了4個期刊上,這大約是其他領域同一數據的5倍。因此,來自這些期刊的論文隻能獲得0.2的權重,即FC乘以0.2得到其WFC。2013年統計結果排行,美國第一,中國第二。
其次,教育的主要目的不僅是創新,更重要的是為社會培養需要的人才,包括科學技術人才、經營管理人才、文化藝術人才等等。創新人才隻是其中的一部分。
現在,中國的研發人員總數為世界第一,這是中國教育製度的重要貢獻。中國的工程專業學士學位授予人數遠超他國。[2]
美國大學差的一麵是STEM(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Mathmatics)。2005年,隻有20.7%的考生報考STEM專業。美國政府和國會為此憂慮,通過了美國競爭法案《America COMPETES Act 2007》。報考STEM的考生2011年增加到28.2%。但是有38%的STEM學生中途學不下去,不得不換專業。 2013年,美國電氣工程的研究生中有70%是外國學生,計算機科學63%,工業工程、經濟學、化學工程、材料工程、機械工程超過50%。
中國的科學、技術 、工程、數學(STEM)專業博士學位授予人數世界第一。[2]
注:美國授予的STEM博士中有43%是外國人,所以有一條實線(合計)、兩條虛線(本國學生和外國學生)。
從上麵的統計數字可以看出,中國的教育為國家的工程業、製造業、科學研究培養了大批合格人才,有力地促進了中國經濟和科技的進步。功不可沒。
當然,中國的教育製度還存在缺點,例如,學生的生產和社會實踐較少,動手能力不強。中國的教育需要不斷改進,為中國的經濟、科技、社會的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順帶說一句,在某些方麵的限製並不會影響人們在其他方麵的創新。例如,人們都要遵守交通規則,這並不會影響科技創新。
[1] 《Patent Coorperation Treaty Yearly Review (2015)》
http://www.wipo.int/edocs/pubdocs/en/wipo_pub_901_2015.pdf
[2]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dicators 2014 Digest》
http://www.nsf.gov/statistics/seind14/index.cfm/digest
繼續努力!
好笑的是中國規定大中小學生專利申請有優先,有專門的評選機構,並且不收費。
因此,大中小學生的專利申請很多,往往一個中學就有學生申請到專利幾十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