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經濟製度的比較(3) 資本主義從1.0到2.0的升級
1930年代,西方經曆嚴重經濟危機,而蘇聯經濟欣欣向榮、蓬勃發展。蘇聯從1917年十月革命開始,在不到二十年的時間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1937年,蘇聯工業產量躍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俄共中央主席根納季·安德烈耶維奇·久加諾夫說:“俄羅斯在1929年時,不能生產一架飛機,不能生產一輛聯合收割機,也不能生產一輛汽車,十年以後,到1941年時,我們已經擁有了最好的技術,這些都是當時世界上最好的。”
1930-1935年間﹐西方著名的政界﹑經濟界人士紛紛前往蘇聯取經﹐‘計劃’一詞成為西方政界最時髦的名詞。一時間﹐西方紛紛學習蘇聯的社會主義1.0,西方國家經濟體製改革大潮波瀾壯闊、勢不可擋。
其中最成功的改革是美國的羅斯福新政。羅斯福新政大膽借鑒蘇聯計劃經濟的長處,實行了大規模的經濟體製改革。通過《國家工業複興法》與藍鷹行動來防止盲目競爭引起的生產過剩,推行“以工代賑”,大力興建公共工程,通過《社會保障法》建立社會保障體係,通過《公平勞動標準法》以保障工人權益。建立急救救濟署,為人民發放救濟金。
美國經濟體製改革的總設計師羅斯福(左下是羅斯福的愛犬法拉)
西歐國家則在所有製改革上邁出更大步伐,私企國有化的進程洶湧澎湃、如火如荼。
從1945年到1951年,英國艾德禮政府先後通過8個國有化法令,將英格蘭銀行、煤礦、航空、電報和無線電通訊、運輸、電力、煤氣和鋼鐵等行業實現國有化。1974年3月,威爾遜工黨政府在英國掀起第二次國有化高潮。這次國有化所涉及的領域進一步擴大到汽車、船舶、機床、火箭等生產部門,甚至包括電子、宇航等尖端技術產業。
20世紀法國實施了三次大規模企業國有化。第一次是40年代中期,法國將運輸、能源、銀行、航空等部門的公司收歸國有;第二次是1978年法國將鋼鐵業實行國有以緩解法國鋼鐵企業在世界經濟衰退下麵臨的經營困難;第三次是1981年密特朗任法國總統後頒布國有化法律,希望以國有化來幫助國家經濟的複蘇,化解國內政治、經濟與社會矛盾。經過三次國有化之後,法國的國有企業遍布各個行業,並在某些領域(如通訊、能源)中居於壟斷地位。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在多位總統首相的英明領導下,經過幾十年全麵深入的經濟體製改革,資本主義1.0成功升級為資本主義2.0,反超社會主義1.0,比蘇聯的製度更適應生產力的發展水平。
蘇聯的完全公有製的經濟製度不如資本主義2.0製度。完全公有製的鐵飯碗包含的按需分配成分過大。在勞動條件尚未根本改善的條件下,過大的按需分配成分會降低勞動者的努力程度。少數先進分子可以各盡所能,但要求大多數勞動者做到是不現實的。
蘇聯的完全計劃經濟的經濟製度不如資本主義2.0製度。計劃經濟可以比較合理地分配資源,但市場經濟可以更好地使產品和消費者需求吻合。另一個關鍵點是計劃經濟隻能計劃已知的產品,無法計劃未知的科技研發。例如,國家計劃委員會不可能計劃何時何地發明計算機和互聯網。
蘇聯經濟製度的缺陷導致蘇聯經濟發展落後於西方國家。這也使得蘇聯的輸出革命受挫: 各國寧可選擇發展快的資本主義2.0,而不選擇發展慢的社會主義1.0。最終蘇聯和東歐的民眾也選擇了資本主義2.0。
蘇聯雖然解體了,但蘇聯製度中的公有製、計劃經濟和社會福利的優點被西方國家部分繼承下來。這就像秦雖然二世而亡,但後來的朝代都沿用秦的基本製度。拿破侖雖然最終失敗,但拿破侖法典成為歐洲許多國家的法律範本。蘇聯雖亡猶榮,其製度優點後繼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