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在計算機硬件的競爭
在計算機硬件上中國和美國還有差距並且在努力追趕。至於日本,已經在後麵了。下麵按計算機不同檔次由低向高逐級分析。
一。個人電腦(PC),中國第一,美國第二。
據IDC報告,2014年2季度個人電腦銷量排行如下
排名 |
公司 |
2Q14銷量(萬) | 份額(%) |
1 |
聯想 |
1,456 | 19.6 |
2 |
惠普 |
1,364 | 18.3 |
3 |
戴爾 |
1,045 | 14.0 |
4 |
宏碁 |
612 | 8.2 |
5 |
華碩 |
461 | 6.2 |
其它 |
2,497 | 33.6 |
日本公司未能排進前五。
二。服務器,美國第一,中國第二。
據Gartner報告,2014年1季度服務器銷量排行如下
排名 |
公司 | |
份額 |
1 | 惠普 |
534,652 | 22.60% |
2 | 戴爾 |
464,141 | 19.70% |
3 | IBM |
166,311 | 7.00% |
4 | 華為 |
85,919 | 3.60% |
5 | 浪潮 |
80,929 | 3.40% |
其他 |
1,029,760 | 43.60% |
日本公司未能排進前五。
另外,聯想正在以23億美元收購IBM x86服務器業務,2014年8月16日獲美國外資投資委員會審查通過,計劃年底完成。屆時前5名中將有兩家美國公司,三家中國公司。
三。主機係統(mainframe), 中國和美國並列第一。
浪潮天梭K1係統是中國首台自主研發的高端容錯主機係統。該產品由460名工程師曆時4年研發成功,共申請國家發明專利127項,國際專利3項,軟件著作權7項。該產品最大可擴展32顆處理器、256核心,4TB全局共享內存。每分鍾能夠完成450萬次聯機事務處理,可用性(error-tolerant rate)達到99.9994%,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天梭K1還采用了自主研製的國際領先的處理器協同芯片組技術,具備2個25.6GT QPI端口,處理器接口總帶寬為51.2GT/s;4個8.5Gbps X8 NI端口,NI接口總帶寬為68GB/s;天梭K1的20通道數據對齊和時鍾數據鎖定技術,實現了多通道數據傳輸的可靠性。實現“10Gbps信號傳輸距離超過30英寸”、“6.4GT/s 21路並行傳輸超過21英寸”等多項業界信號傳輸距離的新紀錄。
浪潮繼IBM之後,全球第二個實現了600×500超大尺寸、20層高疊層、0.5%高阻抗控製精度的電路板的加工並穩定量產。
浪潮在2012年底中國進出口銀行舉行的大型主機招標會上,擊敗IBM、HP成功中標。
浪潮提出口號“浪潮替代IBM”(IBM to Inspur),並開始向海外擴展。
四。高性能計算機,中國和美國並列第一。
2012年3月,曙光6000千萬億次高效能計算機通過驗收,介於大型主機係統和超級計算機之間的通用計算機。CPU使用國產龍芯8核芯片,擁有自主知識產權。通過將龍芯CPU和X86軟件棧相結合,解決了國產CPU對主流的商業應用兼容性問題,並為突破億億次級計算進行了技術儲備。
2012年12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與深圳大學聯合研製成功萬億次高性能計算機KD-90。KD-90基於龍芯3B八核處理器,相當於家用微波爐大小,整機功耗低於900瓦,實現了高能效、可移動的高性能計算的桌麵化應用。這是可以搬上飛機和航天器的高性能計算機。
五。超級計算機,中國和美國並列第一。
中國的超級計算機天河二號每秒3.39億億次(=33.86pflos)雙精度浮點運算,連續三年評為全球最快超級計算機。
天河二號使用麒麟操作係統。綜合技術處於國際領先水平。它有五大特點:一是高性能,峰值速度和持續速度都創造了新的世界紀錄;二是低能耗,能效比為每瓦特19億次,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三是應用廣,主打科學工程計算,兼顧了雲計算;四是易使用,創新發展了異構融合體係結構,提高了軟件兼容性和易編程性;五是性價比高。
中國科技大學正在研製100pflos超級計算機。
排名第二和第三的美國超級計算機“泰坦”和紅杉“在存儲速度(Top graph 500)和節能(Top green 500)方麵比天河二號強。
排名第四的日本超級計算機“京”在存儲速度方麵比天河二號強,但在節能方麵比天河二號差。
超級計算機500強中,美國最多,233個,中國第二,76個。英國第三,30個。前10名中,美國占6個。所以美國在超級計算機上還是有積累的優勢的。
日本最大的計算機公司是富士通。富士通的年度報告顯示,公司銷售額連續5年下降。2008-2013年銷售額為(萬億日元):5.33,4.69,4.68,4.53,4.47,4.38。
總體評價,中國在計算機硬件上和美國還有差距,但已超過日本。
上一章:中國科技超過日本(16) 激光
下一章:中國科技超過日本(18) 無線通信
回目錄
惠普 22.2
戴爾 18.1
聯想 8.8
華為 4.9
浪潮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