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4)
中國和歐洲封建製度的比較
馬克思把之前的人類社會製度分為四個階段: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中國曆史學家們為中國的曆史分期很頭疼了一陣子。
其實,封建社會是分為兩個階段的:分封的領主製和中央集權的王朝製。領主製度下,領主在其領土上有行政權和征稅權。王朝製度下,行政權和征稅權歸中央所有。原來英文的封建社會(feudal society)隻包括領主製時期,馬克思把王朝製階段也加進了封建社會時期。
歐洲大致在15-16世紀從領主製過渡到王朝製。例如英國1485年建立的都鐸王朝,法國1589年建立的波旁王朝。英國的王朝時期到1689年光榮革命結束。法國的王朝時期到拿破侖1806年稱帝時基本結束。英法的王朝時期隻延續了200多年。
中國周朝是分封製。如鄭桓公、魏文侯都在其領地有行政權和稅收權。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改分封製為郡縣製,正式開始王朝製。以後各朝更替,但基本上都采用了秦朝的製度。中國的王朝時期延續了2132年直到1911年的辛亥革命。
中國的王朝時期比歐洲建立的早,也比歐洲延續的長,因此中國的封建王朝製度發展得更完善。例如秦統一度量衡和貨幣,書同文、車同軌。科舉製度增加了社會流動性。重農抑商政策和儒學的君臣父子理論使封建王朝穩定。這個完善的封建王朝製度在中國封建社會初期起到了促進生產力發展的作用,使得唐朝領先於歐洲。
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個完善的封建王朝製度在後期阻礙了資本主義生產力的萌芽。科舉製使學子專注四書五經和八股文,不肯向科學技術發展。抑商政策限製了資本的積累和擴張。儒學更是認為不變祖宗之法是孝,反對一切變革,導致清朝落後於歐洲。
有些人說中國的封建王朝製度好,有些人說中國的封建王朝製度不好。這兩種說法都是片麵的。一個製度好不好,有兩種判斷方法。一種是比較法。明朝以前,中國的王朝製度比歐洲的領主製先進,所以是好的。清朝時王朝製度比歐洲的君主立憲製和共和製落後,所以是壞的。另一種判斷方法是看這個製度對生產力的促進作用大還是阻礙作用大。王朝製度在宋朝以前的對生產力的促進作用大,所以那時是好的。王朝製度在宋朝以後對生產力的阻礙作用大,所以那時是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