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美、日關係談起。
自從美國宣布要重返亞洲、日本政府收購釣魚島以來,中國和美、日的關係比以前緊張。其深層次的原因是中國的高速發展使美、日感到壓力。2000年,中國的GDP隻有日本的1/4。2010年中國的GDP已經超過日本。
日本在1950-60年代實行貿易立國的方針。在50年代加入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及關貿總協定,1961年3月又製定了《貿易和外匯自由化促進計劃》。從出口勞動密集產品開始,積累資金。中國在改革開放初期的做法和日本這個時期很相似。
1980年代,日本提出科技立國。1980年日本通產省發表了《80年代通商產業政策展望》,其中第六章以“走向技術立國”為標題,第一次正式提出“科技立國”戰略方針。1986年3月28日,日本政府內閣會議又通過了《科學技術政策大綱》。1995年11月又通過了《科技基本法》。中國搞的“863計劃”、“973計劃”和“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及產業升級等和日本當時的策略很相似。
如果各國都這樣努力推動貿易和科技,和平競爭,共同促進人類進步,世界該多美好。但是美、日在2010年左右發現他們競爭不過中國。中國的高投資率、國有企業、舉國體製和教育製度使得中國在競爭中占有很大優勢。幾十年後中國將把美、日遠遠落在後麵。所以美、日開始另打主意:桌子上麵下棋下不過,就在桌子下麵踢你一腳。
詳細講一下這幾條優勢。
(一)高投資率
從1980年到2012年的33年間,中國的投資占GDP的比例的平均值為40.81%[1],日本的投資占GDP的比例的平均值為26.42%[2]。中國比日本高出14.39個百分點。
中國用這14.39個百分點的錢建公路、鐵路、機場、電站、工廠、大學、國家實驗室等等。而日本用這14.39個百分點的錢吃、穿、玩、享受,錢用完了,沒有了。
中國人少享受一點,把更多的資源用於國家長遠發展,為子孫後代創造更好的發展條件。日本人更重視當前的享受。中國的GDP增長比日本快,不僅是因為起點低,更重要的是著眼點不同。
當然,日本的投資率還是高於許多國家的。2012年各國固定資產投資占GDP百分比:
中國 46.1
印度尼西亞 33.2
伊朗 31.8
印度 29.9
泰國 28.5
韓國 26.7
加拿大 24
俄羅斯 22
日本 21.2
法國 19.8
巴西 18.1
德國 17.6
英國 14.2
美國 12.8
從人類社會發展來看,投資所占比例是逐步增加的。
在原始社會,人類的所有產品都被消費了。沒有剩餘產品,連私有製都不可能存在。
在封建社會,人類產品的90%被消費,剩下的一些投資修路,建煤礦、煉鐵廠、磚瓦廠等等。
在現代社會,平均投資率上升到25%左右。
百年後的未來社會,投資可能會達到40%以上,大量的資源用於科學研究、太空開發等並不賺錢的項目。
美、日是無法學習中國的高投資率的。一個總統候選人如果提出選民減少消費、增加投資、為子孫後代謀利的口號,他很可能落選。再有,美、日的投資主要是企業實行的,而企業要精打細算一項投資是否賺錢,而中國政府的投資不必算得那麽細,而是著重於國家長遠發展的需要。從這個角度看,中國的投資有些像美國的航空航天局和國防部的投資,隻是範圍更廣。
(二)國有企業
歐洲很多國家都有國有企業。英國的國有企業曾高達50%。法國曾把全國的銀行國有化。但政府對國有企業的管理不是很完善,後來很多國有企業又私有化了。中國的國有企業在中國的經濟發展中起到了主力軍的作用。絕大多數的成功企業是國有企業,有些是打著民企的牌子,而主要股東是國有企業、銀行或基金。國有企業沒有股東的掣肘,決策更有效率,而且很少顧慮分紅問題。雖然這增大了出錯的可能性,但就目前來看,利大於弊。
(三)舉國體製
中國的重大科技項目都是國家統籌的。集中幾十上百家企業聯合攻關。政府工信部“重大辦”領導重大科技項目。
(四)教育體製
中國的高考製度使得中小學生的數理化基礎紮實,而且中國高等教育的理工科比例高。2011年,中國的本科畢業生中10%為理科生、32%為工科生。美國的情況是,2009年,大學生中理工科隻有22%。2011年,中國大學招收了306萬理工科學生,日本隻招了48萬[3]。再過10-20年,中國的科技人員總數將超過現在發達國家總和。
美、日要想和中國競爭,需要在以上幾項改進,靠搞小動作是改變不了被超越的結果的。
[1] “China Total investment”
http://world-economic-outlook.findthedata.org/l/1170/China
[2] “Japan Total investment"
http://world-economic-outlook.findthedata.org/l/2802/Japan
[3] “Higher Education in Japan”
http://www.mext.go.jp/english/highered/__icsFiles/afieldfile/2012/06/19/1302653_1.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