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wu622

討論時事中的數字和邏輯問題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世界大局勢。

(2013-08-08 09:15:47) 下一個

世界大局勢。

很多人喜歡引用曆史來分析現實,如兩次世界大戰、西方殖民美洲、甲午海戰、三國、戰國等等。但如果不了解現實世界的局勢,“以史為鑒”就成了“刻舟求劍”。

現實世界的最重要的就是各國邊界基本劃定,殖民主義基本結束。當然還有少數爭議地區和少量殖民地存在,但規模極小。
看幾個例子。
  美國的軍事力量比加拿大和墨西哥強的多。美國是否會入侵加、墨,把加拿大和墨西哥變成美國的幾個州,或建一個殖民地呢?不會的。美國選擇融合道路,與加拿大和墨西哥共建北美自由貿易區。
  美國入侵伊拉克,為什麽不在伊拉克建一個殖民地,任命個總督呢?因為如果美國這樣做,其他國家就會考慮:下一個會不會輪到我的國家?結果會出現世界所有國家聯合對抗美國的局麵。
  菲律賓是很弱小的國家,會不會有哪個國家侵占菲律賓呢?不會的。如果,比如說西班牙,吞並菲律賓,把菲律賓變成西班牙的一個省,這將把西班牙的人均GDP拉低到中等收入水平。除非西班牙把菲律賓的居民屠殺光,然後從西班牙移民過去。而這將遭到世界所有國家的反對,使西班牙遭到滅頂之災。

  從人類發展史來看,當交通和通信不發達時,各地人類間的交往較少,發展很不平衡。科技發展快的國家依仗其科技實力向發展慢的國家擴張。這個擴張過程是通過殖民統治實現的。殖民統治使得世界各地人類間的交流增加,交流增加使得各地發展水平差距縮小,發展水平差距縮小使得殖民統治逐漸消失。簡言之:殖民統治埋葬了殖民統治。1970年以來,交通和通信更加先進,產業的國際遷移使得世界各地人類的發展水平更加均衡。曆史上由巨大地區發展差距帶來的全球大規模殖民統治不會重現。開疆擴土或通過戰爭重新瓜分殖民地的傳統思維過時了。
 
今後100年,世界主流是經濟殖民,亦即發達國家用高科技產品和發展中國家交換勞動密集產品和原材料。印度和東南亞可以提供50年的廉價勞動力。這個時間長度和人口有關,人口越多時間越長。如果印度和東南亞不計劃生育,可能會超過50年。

對於中國來說,發展高科技產品去交換勞動密集產品和原材料是很合算的。既然有些國家傻傻地過度增加人口,把資源都浪費在養家糊口上,總要利用一下。產品交換比到外國投資建廠好:投資少、風險小、不會造成技術轉移。交換產品比幹涉內政、出兵打仗合算多了。中國沒能趕上殖民年代,能趕上個經濟殖民年代也好。

如果中國的高科技產品領先,現在的發達國家的日子可能會不好過。他們的科技產品賣不出去,就沒有錢買原料和廉價日用品,很可能下降為中等收入國家。

順便提一下日本。如果日本能正常化,會侵略哪個國家呢?肯定不會先啃硬骨頭,和中國、俄羅斯開戰。首選的目標可能是比較近且比較弱的韓國和菲律賓,但入侵這兩個國家都是得不償失,所以日本還隻能待在家裏。

未來幾十年最可能動亂的國家是印度和菲律賓:人口過多、資源不足、民眾貧困、窮則思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