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資本控製中國的過程大致可以分為五個步驟。
一。控製零售業
2004年初的調查表明,在大型綜合超市領域占據優勢地位的已經不是內資零售企業,在單店經營麵積5000平方米以上的299家超市門店中,內資企業的營業額所占分額僅26.05%。[1]
根據WTO協議,我國從2004年12月起,允許外資在華設立合資、獨資批發零售企業。實際上1992年起我國商業領域已經開放。在2004前的3年過渡期,各大跨國零售巨頭即紛紛進入各大城市,爭搶我潛力巨大的零售市場。各地政府紛紛違規引進跨國大零售商,並給以種種優惠。
至2003年,全球50家最大零售企業大部已進入中國,設立了300多家大型超市,占高端零售業80%以上,基本完成了在一線城市的布局。在一些大城市,外資零售企業包攬了銷售額的前三位。
自2004年12月11日起,中國取消對外商投資商業企業在地域、股權、數量和設立方式等方麵的限製,外資零售業在我國進入了加速擴張的時期。至2009年,外資零售業已經控製了我國零售業的半壁江山。[3]
英國谘詢公司歐睿谘詢的研究報告,高鑫零售(台灣法國合資)2010年在大陸超市市場占有率為12%,沃爾瑪(包括好又多)的市場份額位居其後,為11.2%,華潤創業為9.8%,家樂福為8.1%。[5]
2009年外資零售巨頭在中國掀起普遍的商業地產開發熱潮,其中以自建購物中心最為熱火。上海連鎖經營研究所所長顧國建教授說:“外資正從單一業態擴張發展到整合餐飲休閑娛樂所有業態在內的中國零售業服務業的完整戰略謀劃,全麵瓜分中國零售區域市場。”介於中國本土零售業由來已久的市場不公平環境飽受外資零售巨頭的打壓,顧國建認為長此以往中國本土零售業將失去話語權。[6]
外資還正在加速進軍中國零售業。2010年中國新增批發零售業外企6786家,比上年增長33.1%。外商對華批發零售業直接投資66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2.4%。[12]
中國還是有大的民族零售企業的。例如國美電器曾是中國最大的電器零售商,2007年在中國企業500強名列37。別著急,這種問題有辦法解決。2008年國美主要股東黃光裕因操縱股價罪被捕, 2010年法院認定黃光裕犯非法經營罪、內幕交易罪、單位行賄罪,三罪並罰,決定執行有期徒刑14年,罰金6億元,沒收財產2億元。據說他對其兄黃俊欽控股的ST金泰股價進行操縱。另外是國美在香港上市的港元融資無法轉回國內,在國內又貸不到款,因此作了違法的事。[7] 黃光裕上訴被駁回。在黃光裕入獄後,國美電器股票從18.5港元跌至1港元。2009年6月,美國貝恩資本用32億港元抄底購買了國美電器32.26%股份,僅次於大股東黃光裕家族的34.46%。如果貝恩和持有6%股份的美國摩根銀行合作,兩家將大於黃光裕的股份。[8]
在中國的環境下,民企不給官員送禮辦不成事,給官員送禮又違法。哪個企業還找不出點違法的事?實在不行還可以製造一個強奸罪。外資要想掌控一個民企,辦法是很多的。
直接收購民企也是一種方法。國內第四大電器連鎖店五星電器被美國百思買收購。
另一種方法是銀監會下令停止某個民企的銀行貸款,迫使它屈膝向外資求救。
世界著名的谘詢公司麥卡錫曾經做過預測:隨著WTO的進程,中國流通市場主要份額都會被外資攫取或者占領。[10]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對於國際資本來說,中國月宮上天,航母下水,汶川地震,動車追尾都是小事,而大事是超市中幾元,幾十元的購物。日積月累,水滴石穿,一個一個百分點地爭取零售市場份額。當外資基本控製了零售業,量變就會轉化為質變。國際資本是有耐心的,即使這一階段需要幾十年也不算長。
有人會認為隻要政府製定法規,限製外資在零售業擴張就可以避免外資控製零售業。沒那麽容易。中國加入WTO時許諾不限製外商零售業的地域,股權和數量。[11] 從這點來說,2001年12月11日生效的《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議定書》堪比《北京議定書》。除非中國退出世貿,否則無法阻止外資控製零售業。但另一方麵,退出世貿將是對政府聲譽的致命打擊。
二。控製消費品產業。
控製了零售業之後,控製消費品產業就是水到渠成。你廠家產品再物美價廉,我不買,你就隻好倒閉。用不了多久就可以控製民用消費品產業。
實際上這一步是可以和第一步同時進行的,而且已經快要完成。現在大多數消費品行業已經被外資控製,甚至有些不經過一般零售店的消費品如汽車早已被外商控製。
2011年1~7月,乘用車自主品牌銷售僅占乘用車銷售總量的43.37%。而且“自主品牌”並不一定都是民企。連專業記者都抱怨:“做了那麽多年行業記者,現在反而對什麽叫自主品牌摸不著頭腦了,那麽普通消費者就更加一頭霧水。”[9]。汽車行業實際上是被外資控製了。宣傳上用定義不清的“自主品牌”模糊一下,美化一下。
中國的大量名牌企業被外資收購:
樂百氏(飲料)被法國達能收購。
三笑(牙刷牙膏)被高露沽收購。
蘇泊爾(電飯鍋)被法國SEB收購。
大寶(化妝品)被美國強生收購。
雙匯(肉食品)被美國高盛收購。
南孚電池被美國吉列收購。
匯源(飲料)被美國可口可樂收購。
哈爾濱啤酒被AB集團收購。
。。。。。。。。。。。。。。。。。
這個名單很長很長。
三。控製媒體。
控製了消費品產業之後,就可以控製媒體。媒體是靠廣告吃飯的,廣告是消費品廠家出錢的,核電站和航母不會在媒體上做廣告。哪家媒體聽話,就在哪家做廣告。不聽話的媒體就讓它餓死。
有時不必如此麻煩,隻要邀請媒體關鍵人物出國訪問幾次,或者為其子女在外企安排個工作就可以廉價收買。當然收買費用會隨物價同時上漲。例如以前是安排個工作就可以,現在要安排個好工作才可以。
現在中國的許多大網站實際是外企。例如百度77%的股份為美國機構和基金擁有。新浪86%的股份為美國機構和基金擁有。搜狐73%的股份為美國機構和基金擁有。
四。控製政府。
控製了媒體就能操縱輿論。電台專門采訪那些觀點與己一致的官員、專家、學者、精英。報紙專門刊登他們的文章。以此影響輿論,左右民眾。對官員的優缺點有傾向性地報道,對各項法規有選擇地褒貶。年複一年,日複一日,終究是可以把政府調教得稱心如意。你看現在才稍稍調教,有些高級官員就已經開始主張多黨製了。
如果中國實行多黨製,改造政府的過程會非常容易: 喜歡哪個競選人就多給他競選經費和媒體支持,他選上的可能性就大。即使一次選不上,下次再試。隻要有一次成功,就可以修改法律,永久地保護國際資本的利益。
這不是臆想,實際上國企改製(賤賣國企)時已經演習過一次。當時眾多官員、專家、學者、精英在幾乎所有的媒體上從各個角度分析國企改製的必要性,描繪出一幅改製後花團錦簇的美好前景。結果是大量的國企被賤賣,至今無人追究參與賤賣並攫取暴利的人。
再有,不少高官家族資產來路不正,而國際資本對此有詳細資料。一旦在香港或國外媒體公布,就可以使其身敗名裂。時不時地公布一兩個,敲山震虎,這些官員在政策態度上自然向國際資本傾斜。
一旦國際資本控製了中國政府,中國的月宮、航母等就都為人作嫁,成了國際資本的工具。
五。控製印鈔權。
這個比較難。美國1776年建國,國際資本到1913年才拿到印鈔權,用了137年。也許在中國要用更長時間。但隻要能控製政府,國際資本有信心拿到印鈔權。
中華民族能延續到地球國實現的那一天嗎?我不知道。
[1] 央視國際: 我國內資企業在零售市場所占份額呈下降趨勢 2004-03-27
[2] 高梁: 外資占領零售業高端,威脅我經濟安全 2008-4-17
[3] 張佳佳: 正在被外資吞噬的零售業 2009-09-03
[4] 邱林: 誰在乎中國零售業遭遇外資“冷暴力”? 2010-02-08
[5] 楊桐: 零售業風起雲湧 本土零售巨頭能否抗衡外資大鱷 2011-07-21
[6] 中國商報:專家建言管控外資零售巨頭在華圈地 2010-03-04
[7] 百度百科: 國美電器,黃光裕
[8] 新浪財經: 國美電器
[9] 王燦彬: 請問什麽是“自主品牌”? 2010-12-27
[10] 張文中: 不能讓外企控製了中國流通業 2006-03-11
[11] 人民網: 外商投資限製將取消 內資零售業須當心 2004-10-13
[12] 國家統計局: 201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2011-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