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 (9)
2007 (61)
2008 (69)
2009 (98)
2010 (87)
2012 (121)
2013 (49)
2014 (89)
2015 (75)
2016 (54)
2018 (169)
2019 (134)
2020 (257)
2021 (186)
2022 (363)
2023 (456)
2024 (457)
2025 (38)
Motivation is a skill. It can be learned and practiced.
—Amby Burfoot, winner of the 1968 Boston Marathon
愛美麗從暑假開始,遊泳訓練移到了早上。她本來早上還有騎車的計劃,本來一清早就做完了,所以她昨天很煩惱,說那得多早起來騎車啊。我說為什麽不結束遊泳以後回家再騎車呢?她不願意,覺得累。
我說鐵三訓練,本來自行車就是遊泳之後,你要習慣這樣的疲勞。同時也是一種對心理韌性的訓練。
無數個實驗已經證明,長距離訓練時覺得疲乏,絕大多數是心理因素。最後停下來的的決定與肌肉或能量係統耗盡無關,而是因為大腦釋放的信息。
2010 年,英國運動生理學家Marcora 做了一項測試,運動員們要求盡力踩自行車,一直到無法繼續。測試結束後,他又要求運動員重複五秒鍾的爆發性騎行。 讓人驚訝的是,在爆發力測試中,運動員們產生比耐力測試多三倍的力量。Marcora是非常堅定的行為決定身體學派的科學家。他認為這個實驗充分說明肌肉疲勞和缺乏能量並不是問題所在。在進行長時間耐力測試時,運動員們不知道他們要繼續多長時間。心理上他們就失去了繼續下去的動力。而他們知道最後一項測試隻需要五秒鍾,反而能夠拿出好成績。
然而,對於更具爆發力的運動來說,情況就不同了。在舉重訓練中,有一個臨界點,超過這個臨界點,你的身體就無法繼續下去。
所以,在短時間的高強度鍛煉中,肌肉最累,而長時間的耐力鍛煉則是讓大腦疲憊。
大腦保護身體,是幾百萬年人類進化的自我保護機製,提醒我們停下來,保護我們的身體免受極度疲勞或肌肉撕裂等傷害。就好像電閘,在耗盡能源之前為了保護器械會自動切斷電源。這保護了我們身體永遠不會超過極限。
但是這種主觀感受,是可以通過訓練來不斷調節的。
現在環法的pro自行車手都有專門的心理訓練,讓他們能夠承受那種身體的上的痛苦。
有的運動員天生就有非常強大的自我調節的能力,但是大部分人沒有這種天分。比如我和愛美麗,但是,心理素質,和體力一樣,也可以訓練和培養的。
比如我們剛開始跑步的時候,5k就覺得臥槽太難了,跑不動,但是訓練半馬的時候,5k就不是問題了,訓練全馬的時候,半馬也不是問題了,而到了超馬、大鐵,全馬都不是問題了。我們大腦對“極限”的認知,也是通過不斷訓練來調整的。
隻有在訓練中,一直挑戰自己,各種element都要經過,才會在心理上做好準備。因為在比賽時候,這些都是你給大腦做好的訓練,避免產生在身體沒有達到極限,但是大腦已經覺得精疲力盡了。
精神疲勞是真實存在的。
也是這個Marcora, 他在 2009 年進行了一項實驗。邀請了 16 名運動員。一組要做一項 90 分鍾的複雜計算機任務。而另一組是觀看一部紀錄片。然後他們開始騎自行車測試,要求盡可能快地踩,直到他們無法再踩下去,阻力每兩分鍾增加一次。
結果差異非常明顯。事先做了計算機功課的更快放棄了,而且他們覺得自己的workout比看紀錄片組的workout難度高(其實都是一樣難度)。根據檢測的心肺功能記錄,他們的乳酸水平和心肺功能沒有和紀錄片組有多大區別,唯一的區別是精神疲勞程度。計算機任務對肌肉沒有影響,但會讓受試者精神疲憊,對耐力表現產生負麵影響。
所以我們不僅要train身體,也要train自己的大腦。我們需要訓練大腦來適應這種疲勞感。比如在不想訓練的時候堅持訓練,在疲勞的一天工作以後去跑步。
這同時也給我們一個啟發,就是比賽前要盡量避免這種大腦疲勞,所以我教練非常反對比賽前呼朋喚友,或者把旅遊放在比賽前,這些都會給大腦添加無謂的負擔。
和大家一起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