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泰浩

海納百川,取他人長高求成長;
剛自無欲,走自已道爾符正道。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個人資料
辛泰浩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吟唐代詩人 尖子神童學霸天才

(2025-03-02 17:48:07) 下一個

  吟唐宋詩人
  尖子神童一路升,
  學霸天才萬能增。
  佐君治國安天下,
  舍我其誰論振興!
  在古人生活的那些個年代,文肓超過十之八九,生活毫無著落的農家子弟,遮民後代,貪民孑孫連讀書識字的機會都少的條件下隻有那些錢權官後代才有可能接觸教育資源,能移讀書識字的都是不凡之人。
  任舉曆史上的一位詩人都是自幼有優越條件接觸施教環境而長大的。
  當然在相等條件下後來的詩人們大都天資聰穎,或無師自通或稟賦過人的天之驕子。比如賀之章遇見李白聽了他的《蜀道難》便稱李白是上天謫貶下凡的仙人,這一點不是誇張也不是“謬讚”。因為賀之章本人就是被驚為天人的天才中的天才,學霸中的學霸,神童中的神童,尖子生中的尖子。
  能夠活到八十多歲,能移保薦李白給皇帝入朝庭做官可見賀之章的識人眼力是超凡中的超凡。實重要的是如果當年唐玄宗能按賀氏的建言處理國家大事唐朝不會那樣走下坡路導致後來的分崩離析。他的許多預言都成為後來仍現實以致去世後皇帝才幡然醒悟悔恨當年沒有聽取他的意見和安排奏折建言。
 “初唐四傑”都是神童
  駱賓王與王勃、楊炯、盧照鄰以文詞齊名海內,史稱“初唐四傑”。大家知道王楊盧駱四人能夠成為初唐詩壇的代言人,其成就自然顯赫,單就說王勃,一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感天動地,一篇《滕王閣序》驚世駭俗,那麽還有什麽理由去否定這位天才呢?其餘三傑亦各有閃光點。
  神童王勃:隋末學者文中子王通之孫,王勃才華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劉祥道讚為神童,向朝廷表薦,對策高第,授朝散郎。王勃幼年時就非常聰慧,六歲時便能作詩,且詩文構思巧妙,詞情英邁,被父親王福畤好友杜易簡稱讚為“王氏三株樹”之一,表明了王勃早年就顯示出傑出的文學才能。九歲時,王勃讀顏師古注的《漢書》後,撰寫了《指瑕》十卷,指出顏師古的著作錯誤之處,表現了王勃早年就博學多才。
  十歲時,王勃便飽覽六經。
  十二歲至十四歲時,王勃跟隨曹元在長安學醫,先後學習了《周易》《黃帝內經》《難經》等,對“三才六甲之事,明堂玉匱之數”有所知曉。
  十六歲時,應幽素科試及第,授職朝散郎。
  楊炯自幼聰明好學,博涉經傳,尤愛學詩詞。於高宗顯慶四年(659年)舉神童。上元三年(676年),楊炯應製舉及第。楊炯幼年時就非常聰明博學,文采出眾,唐顯慶四年(659年),應弟子舉及第,被舉神童。唐顯慶五年(660年),楊炯時年十一,待製弘文館,待製十六年。
  盧照鄰幼讀詩書,十歲時遠赴江南跟隨文學大儒曹憲、經史專家王義方學習,聽他們講授《三蒼》《爾雅》以及經史書籍。 盧照鄰博學善於寫文章。學有所成後,盧照鄰隨唐時風氣,奔赴長安幹謁求仕。最初投靠了朝廷重臣來濟並深受其賞識,在來濟的推崇和引薦之下,加之自己才華,盧照鄰名聲大噪。
  駱賓王7歲能詩,有神童之譽。約在唐高宗顯慶(656年-661年)年間,為道王李元慶府屬,後曆仕朝中及四川。光宅元年(684年)九月,徐敬業(即李敬業)自稱匡複府大將軍,駱賓王為徐敬業起草《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即《討武曌檄》),朝野震動。駱賓王出身寒門,其名(賓王)和字(觀光)來源於《易經》中的觀卦:“觀國之光,利用賓於王。”七歲能詩,號稱“神童”。相傳《詠鵝》就是他七歲時所作。
  神童張九齡少聰慧能文,弱冠登進士第,為校書郎。後登“道侔伊呂”製科,為左拾遺。張九齡才思敏捷,文章高雅,詩意超逸,是盛唐前期重要詩人,其五言古詩在唐詩發展中有很高的地位和巨大的影響。
  神童皇甫冉十歲能屬文。年十五即以文詞為張九齡所歎異,稱其清穎秀拔,有江、徐之風。756年,登進士第,授其無錫尉。皇甫冉與劉長卿、嚴維、等交善,有唱和。10歲便能作文寫詩,張九齡呼為小友。
  盛唐詩人神童李白出生於701年,來自一個商人家庭。小小年紀的他就展現出了驚人的才華,五歲時便能作詩,想象一下,五歲的小朋友一邊玩泥巴,一邊寫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這讓多少大人自愧不如。《上安州裴長史書》雲:“五歲誦六甲”,十五歲。已有詩賦多首,並得到一些社會名流的推崇與獎掖,開始從事社會幹謁活動。好劍術,喜任俠。是年岑參生。
  盛唐詩人中有王維不僅參禪悟理,學莊信道,還精通詩、書、畫、音樂等。以詩名盛於開元、天寶年間,尤長五言。其詩多詠山水田園,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有“詩佛”之稱。幼年聰明過人,才華早顯。開元九年(721年),中進士。王維畫品妙絕,在音樂方麵也有很高的天賦。
  王昌齡於開元十五年(727年),登進士第。王之渙自幼聰穎好學,十幾歲就能精通經籍,善作文章,但他在科舉上屢舉不第。王之渙與岑參、高適、王昌齡一同被稱為唐代“四大邊塞詩人”。
  劉長卿年少時居嵩山讀書,積學以備舉業,然屢試不中。玄宗天寶八載(749年)登進士第,但是還沒有揭榜,便爆發安史之亂了。岑參出生於官僚家庭,幼年喪父,砥礪苦學,遍讀經史。少年聰穎,20歲獻書天子,希以此獲取官位而未能如願。天寶三年(744年),進士及第,授右內率府兵曹參軍。
  登進士第、進士及第:古代進士相當於現在博士生的學曆。中國古代科舉製度中,通過最後一級中央政府朝廷考試者,稱為進士。是古代科舉殿試及第者之稱。此稱始見於《禮記·王製》。隋煬帝大業年間始置進士科目。唐亦設此科,凡應試者謂之舉進士,中試者皆稱進士。
  登進士第:登:上,升
  第:科舉考試及格的等次
  進士:中國古代科舉製度中,通過最後一級考試者,稱為進士。是古代科舉殿試及第者之稱。意為可以進授爵位之人。
  進士及第:進士是科舉考試的最高功名。及第指科舉考試應試中選。科舉殿試時錄取分為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的稱號,第一名稱狀元(鼎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
  二甲若幹名,賜“進士出身”的稱號。三甲若幹名,賜“同進士出身”的稱號。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一、二、三甲統稱進士。通俗的講,考中一、二、三甲都可以叫進士及第。
  中唐詩人中少年成才柳宗元792年,柳宗元被選為鄉貢,得以參加進士科考試。
793年,二十一歲的柳宗元進士及第,名聲大振。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詩文作品,文的成就大於詩。其駢文有近百篇,古文大致為六類。韓愈三歲而孤,隨兄嫂生活。自幼攻讀六經百家之書,於貞元八年(792年)登進士第。
  李賀自幼體形細瘦,通眉長爪,長相極有特征。他才思聰穎,七歲能詩,又擅長“疾書”。相傳貞元十二年(796年),李賀正值七歲,韓愈、皇甫湜造訪,李賀就能提筆寫詩,韓愈與皇甫湜大吃一驚,李賀從此名揚京洛。
  劉禹錫自稱其祖先為漢景帝賈夫人之子中山靖王劉勝。七代祖劉亮,北魏冀州刺史、散騎常侍,隨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 。父親劉緒,為避安史之亂,舉族東遷,寓居蘇州嘉興(今浙江省嘉興市),並在當地為官。大曆七年(772年),劉禹錫出生於蘇州嘉興,並在那裏度過了青少年時期。他很小就開始學習儒家經典和吟詩作賦,既聰明又勤奮,曾至吳興(今浙江省湖州市)從當時著名詩僧皎然、靈澈學詩,得其熏陶指點。十九歲前後,劉禹錫遊學洛陽、長安,在士林中獲得很高聲譽。與柳宗元同榜進士及第,同年登博學鴻詞科。
  晩唐詩人李商隱“五歲誦經書,七歲弄筆硯”,回鄉後曾從一位精通五經和小學的堂叔受經習文,至十六歲,便因擅長古文而得名。此外,寫得一手秀麗的工楷與一手好文章。
  晩唐詩人杜牧在家族中排行十三,因此根據唐人的習慣,被稱為“杜十三”。杜牧政治才華出眾,十幾歲的時候,正值唐憲宗討伐藩鎮,振作國事。他在讀書之餘,關心軍事,後來杜牧專門研究過孫子,寫過十三篇《孫子》注解,也寫過許多策論谘文。特別是有一次獻計平虜,被宰相李德裕采用,大獲成功。
  長慶二年(822年),杜牧20歲時,博通經史,尤其專注於治亂與軍事。杜牧23歲作出《阿房宮賦》。25歲時,杜牧又寫下了長篇五言古詩《感懷詩》,表達他對藩鎮問題的見解。此時的杜牧已經很有名氣,作品流傳。
大和二年(828年),杜牧26歲,進士及第。
  晩唐詩人張十八:張籍(766—830年)唐代詩人。在同族兄弟中排行第十八,曾任水部員外郎。
  張籍經韓愈推薦,在長安進士及第。
  據馮贄《雲仙散錄》中記載,晚唐詩人張籍曾因為迷戀杜甫詩歌,把杜甫的名詩一首一首地燒掉,燒完的紙灰拌上蜂蜜,一天早上吃三匙。一天,張籍的朋友來拜訪他,看到張籍正在拌紙灰,很是不解,就問道:“張籍,你為什麽把杜甫的詩燒掉,又拌上蜂蜜吃了呢?”張籍說:“吃了杜甫的詩,我便能寫出和杜甫一樣的好詩了!”好友聽了哈哈大笑。
  張繼博覽有識,好談論,知治體。與皇甫冉交,情逾昆弟。天寶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登進士。張繼流傳下的作品很少,全唐詩收錄一卷,然僅《楓橋夜泊》一首,已使其名留千古,而寒山寺也拜其所賜,成為遠近馳名的遊覽勝地。
  
天才中的天才“唐代四大女詩人”
  李冶‌:字季蘭,烏程(今浙江吳興)人,晚唐時期的女詩人。她的詩以五言擅長,多酬贈譴懷之作,被譽為唐代女詩人中詩才最好的。
  薛濤‌:蜀地人,以清麗見長的詩人,作品多關注現實,著有《錦江集》五卷,今佚。她的詩作在唐代女詩人中獨樹一幟。
  劉采春‌:淮甸(今江蘇省淮安、淮陰一帶)人,擅長參軍戲和唱歌,作品如《囉嗊曲》廣為傳頌。
  魚玄機‌:晚唐詩人,原名魚幼微,字蕙蘭,鹹通年間為補闕李億妾,後因家庭矛盾出家為女道士。她的詩作情感豐富,現存五十首,收錄於《全唐詩》。
  這些女詩人的作品不僅在當時廣為流傳,對後世也有深遠的影響。她們的詩歌主題多樣,既有對自然景物的描繪,也有對個人情感和社會現實的深刻反思。

  天才的少數民族詩人
  詩詞文化,一枝獨秀,千百年來,膾炙人口的精美篇章不斷湧現,給今天的人類留下了無數寶貴的精神財富。這裏麵,除了漢民族詩人的成就外,也有大量少數民族詩人的功勞。早在南北朝時期,北方就出現了具有遊牧民族特色的《敕勒歌》和《木蘭辭》,其中《敕勒歌》是一首鮮卑語詩歌,譯成漢語後依舊那麽美。這兩首詩剛健質樸,流傳久遠。
元稹(779年-831年),字微之,鮮卑族人,為北魏宗室鮮卑族拓跋部後裔,唐朝著名詩人、文學家。元稹的的詩作,言淺意哀,極為扣人心扉,動人肺腑。代表作有傳奇《鶯鶯傳》《菊花》《離思五首》《遣悲懷三首》等。其中最為人熟知和膾炙人口的當屬他的《離思五首其四》。
  離思五首 其四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這首詩采用巧比曲喻的手法,淋漓盡致地表達了詩人對已經失去的心上人的深深愛戀。它接連用水、用雲、用花來比人,寫得曲折委婉,含而不露,意境深遠,耐人尋味。尤其是前兩句,成為流傳千古的名句,備受世人激賞。後人引用這兩句詩,多比喻對愛情的忠誠,說明非伊莫屬,愛不另與。還可比喻曾經經曆過很大的場麵,眼界開闊,見多識廣,對比較平常的事物已經不放在眼裏。這兩句詩還被簡化為成語“曾經滄海”,廣泛使用。
  劉方平(生卒年不詳),匈奴族人,唐玄宗天寶年間詩人,天寶時名士,擅畫山水,工詩,尤擅絕句,其詩多寫閨情、鄉思,思想內容較貧弱,但藝術性較高,其《夜月》、《春怨》、《新春》、《采蓮曲》等都是曆來為人傳誦的名作。其中《月夜》是大多數人所熟知的。
  月夜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鬥闌幹南鬥斜。
  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
  這首詩寫的是初春月夜黎明前的情景。夜深人靜,月光斜照著半邊庭院;北鬥星和南鬥星橫斜著,天將亮了。低微唧唧的蟲鳴聲,第一次透進了綠色的窗紗,春意在不知不覺中來到了。詩的前兩句寫環境的幽靜,後兩句寫感覺到春天的氣息。以“蟲聲新透綠窗紗”來表達春回大地的信息,“透”字傳神,讀來親切有味,境界全出。

  人民,隻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曆史的真正動力。
  天才,隻有天才,才是推創世界紀錄的根本動力。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中國幾千年的曆史長河中,有過不少才華橫溢的大才子,他們為後人留下了很多不朽的作品,屈原、曹植、李白及蘇軾等人,無不是滿腹經綸之人,其作品至今令人膜拜。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