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4)
2009 (146)
2010 (71)
2013 (4)
2017 (3)
2020 (504)
2021 (563)
2022 (432)
2023 (410)
2024 (364)
盂蘭盆節、鬼節,本來是中國傳統的重要節日之一。然而在現代社會,中元節逐漸被一些人遺忘,但在日本盂蘭盆節卻被發揚光大。相比之下,可說中國的一部分年輕人快近乎“數典忘祖”了!
中元節是不該被遺忘的節日,中元節是傳統文化不是迷信。迷信是一種缺乏理性思考和科學驗證的盲目信仰,往往建立在臆想、傳說或個別偶然現象的基礎上。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或民族在長期曆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獨特文化遺產,它反映了該民族的特質和風貌。傳統文化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文化,是各民族曆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現。它通常具有悠久的曆史、深厚的內涵和鮮明的民族特色。
中元節是宗教信仰的體現: 中元節與佛教、道教等宗教有著密切的關係。在佛教中,中元節是盂蘭盆法會的重要日子,人們通過供奉和超度祖先,幫助亡靈超脫輪回。在道教中,中元節是祭祀祖先和鬼魂的時刻,以平息惡鬼,保護家宅。因此,中元節不僅僅是一種傳統節日,更是宗教信仰的表達。
中元節是是尊重和紀念祖先的形式: 中元節是傳統文化中尊重和紀念祖先的方式之一。在中國古代,人們視祖先為家族的精神支柱,通過祭祀來表達對祖先的尊敬和感恩之情。中元節是一個特殊的時間,人們會在這一天為祖先準備食物、燭燈、紙錢等,以示對他們的關懷和尊重。
中元節是社會團結和凝聚力的紀念日: 中元節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個社會團結和凝聚力的象征。人們會在這一天舉辦祭祀活動,家庭成員團聚,親朋好友相聚,加強了家族和社區的聯係。這種傳統的集體活動有助於促進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中元節是文化傳承與曆史記憶: 中元節作為中國傳統節日的一部分,代表著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傳統節日承載著曆史的記憶、價值觀和生活方式,通過慶祝這些節日,人們可以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從而促進文化的傳承。
雖然在現代社會中元節的慶祝可能受到一些因素的影響而減少,但這個節日卻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代表著對祖先的尊重、家庭的凝聚力和社會的和諧。
保留和傳承中元節的文化內涵,有助於人們更好地理解傳統價值觀,弘揚民族精神,以及促進社會的凝聚與和諧。
中元節正在被遺忘,可能是因為當下年輕人的生活壓力太強,很難把精力放到傳承傳統節日方麵來,但要明白:中元節不應該被輕易遺忘,而是應該繼續被珍惜、傳承和弘揚。
佛教的盂蘭盆節來源於“目連救母”的故事。西晉時期竺法護翻譯的《佛說盂蘭盆經》中就記載了這個故事:目連是佛祖釋迦牟尼的弟子,他的母親死後在地獄受苦,目連求佛祖解救母親。佛祖命目連在農曆七月十五日準備百種食品,供養十萬僧眾以贖去母親罪惡。目連依照佛祖之言,設“盂蘭盆會”,終於使母親得到解脫。
最初傳入日本的盂蘭盆節文化在日本的寺院得以傳播,主要是供養十方眾僧、為過世的父母祈福脫離苦難,往生極樂世界,以及為現生的父母添福加壽的一種活動。
盂蘭盆節的放河燈活動中,數以百計的燈籠漂浮在河流之上,是盂蘭盆節最具象征意義的畫麵,寓意先人們的靈魂在節日之後,乘坐小稻草船,回到彼岸。在向祖先致敬的同時,這個節日也象征著他們的投胎轉世,不再折磨活著的人
盂蘭盆節不僅是一個祭祀活動,盂蘭盆節更是逐漸演變為日本人重要的精神支柱,從影響日本人的生活,最終融入到了日本人的生活中。
日本的盂蘭盆節雖然由中國傳入,但中國傳統的盂蘭盆節卻沒有跳盂蘭盆舞的傳統。日本盂蘭盆舞中最為著名的是日本德島縣的盂蘭盆舞——“阿波舞”(德島縣原名阿波國,故以此命名)“阿波舞”主要由日本三弦、大鼓、笛等來伴奏,少則幾十人多則上百人組成一個個團隊邊跳邊唱、邊前進。當天舞隊經過的街道一切車輛禁止通行,專供跳舞使用。盂蘭盆節不可缺少的是盂蘭盆舞 。在溫暖的夜晚,和著大鼓的咚咚聲,全村子的人圍成一個大圓圈起舞,敬奉及歡迎先人靈魂“重返人間”,讓活人和亡魂一同共舞,他們用這種獨特方式告慰亡靈,以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隨著時代的發展變遷,盂蘭盆舞蹈儀式逐漸演變成了大家聚在寺廟或街道廣場中一起跳舞。舞蹈動作比較簡單,即使是沒有學過跳舞的人也可以加入其中,一同共舞。不同地區有不同的舞蹈風格。
日本盂蘭盆節供物一般的有“五供(goku)”香(線香等)、花、燈明(蠟燭)、浄水(水、茶)、飲食(點心(菓子)水果物品)。加上故人喜好的物品菓子,幹麵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