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朋友,貼心的唱酬
白居易和元稹同科及第,也就是同學,並結為終生詩友,二人文學思想一致,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詩作號為“元和體”。白居易和元稹的“曠世之戀”——我和你,有著最深的情誼。自古至今,情人或者友人之間,含情脈脈地“投之以木瓜,報之以瓊瑤”,於情濃意洽間驛寄梅花,魚傳尺素,你唱我和,你贈我答,互寫“情詩”的現象並不為奇。但唱和長達三十多年,詩篇加起來竟然有近千首的,恐怕也隻有唐代的白居易和元稹這一對“極品”好友了。
白居易與與劉禹錫並稱“劉白”。白居易雖與劉禹錫同歲,但進士及第卻比劉禹錫晚了十三年,而且入仕為官之後仕途不順。因越職言事被貶為江州司馬,期間寫下了名篇《琵琶行》,回京後,上書進諫不被采用,自請外任,先後任杭州、蘇州刺史。有緣千裏來相會,無緣對麵不相逢。
劉禹錫和白居易是有緣,他們同歲,都生於唐代宗大曆七年,即公元722年,白居易在河南新鄭降生不久,劉禹錫就在河南洛陽出生,今天看,兩人的家相距不過百公裏的老鄉。公元826年冬,白居易因病去職,從蘇州回洛陽,經過揚州時,奉調回洛陽的劉禹錫也恰巧途經此地,因緣巧合,在宴會上,惺惺相惜的兩人終於麵對麵互訴衷腸。這一年,他們55歲。
名滿天下的兩位大詩人,此刻卻同是天涯淪落人。白居易與劉禹錫同庚詩友。許多人對朋友遭到不公正待遇時不時挺身而出打抱不平地聲援朋友,而是勸朋友忍耐,忍辱負重,更有甚者是站在道德的製高點“對慰”,那不是高情商的安慰。真正的朋友是站在對方的立場上為對方說話,為對方解氣,給對方分憂,予以同仇敵愾式的安慰和當好幫手。真正的朋友是互相舔舐著心靈的傷口, 在溫暖中慢慢愈合,互相慰藉, 共同尋找治愈的力量,點亮那溫暖的燈火, 讓心靈在這漫長夜中不再孤單,風雨同舟, 休戚與共,共賞晴空。
中國的唐代的詩人白居易和劉禹錫之間的唱酬就是一個暖心的範例。
劉禹錫遭貶謫回京途中與白居易相逢於揚州而痛飲互相安磨,各為對方打抱不平,那相互之間唱酬的詩真是留芳百世絕響千年。
人生就是一場修行,生氣抱怨是最容易的事,難的是怎樣既讓別人舒服也不委屈自己。高情商的人,懂得把他人裝在心裏。控製住自己的情緒,不隨意亂發脾氣;無論什麽場合都能對他人表示尊重;願意傾聽別人的心聲而不打斷對方。
白居易自身遍體鱗傷卻要安慰撫慰滿身瘡痍?劉禹錫。
白居易寫了大量諷喻詩,代表作是《秦中吟》十首,和《新樂府》五十首,這些詩使權貴切齒、扼腕、變色。
白居易的《醉贈劉二十八使君》為劉禹錫打抱不平
為我引杯添酒飲,與君把箸擊盤歌。
詩稱國手徒為爾,命壓人頭不奈何。
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醉贈劉二十八使君》稱讚了劉禹錫的才華,對劉禹錫貶官二十三年的坎坷遭遇,表示了極度不平和無限感慨,抒發了兩人同病相憐之情,也批判了不珍視甚至戕害人才的統治階層。這首詩體現了白居易詩坦率真誠,敢於直言,將各種問題寫入詩中的特點。
你為我舉起酒杯斟滿酒,咱們一同狂飲,我為你拿著筷子敲碗碟吟唱詩歌。
哪怕你的詩在全國排在前麵也沒用,命不由人啊,不能出人頭地也是無可奈何。
放眼別人風風光光,唯有你一直孤獨寂寞。滿朝文武都在升遷,隻有你卻頻繁遭遇種種不幸。
你的才名太高,按理說遭受點挫折也正常,但是遭遇二十三年的曲折,這磨難也太多了。
白居易有兩個好友,年輕的時候跟元稹交往最深,兩人並稱“元白”。而晚年則跟劉禹錫的關係較近,並稱“劉白”。如果沒有二人深厚的友誼,沒有白居易對劉禹錫的肯定與欣賞,是不會有這首詩的。
“為我引杯添酒飲,與君把箸擊盤歌。”劉白二人相互賞識,也隻有這樣才有了無拘無束地把酒言歡、吟詩作樂。“詩稱國手徒為爾,命壓人頭不奈何!”“國手”一詞可以看出詩人對劉禹錫的極盡賞識,但是如此優秀的人才也沒辦法改變命運坎坷的局麵。這兩句為下文劉禹錫的坎坷命運做鋪墊。“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一個“國手”遭遇的卻是“長寂寞”,不能不說劉禹錫的命運太“蹉跎”了。作為劉禹錫的好友,詩人感到憤怒、失望,為劉禹錫抱打不平。“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詩人一方麵讚揚了劉禹錫的才情,另一方麵對劉禹錫的曲折遭遇表示了同情,這種直率與坦誠絕不是寫給一般人的,隻有友誼深厚才有如此言語。詩人在為劉禹錫鳴不平的同時,實際上將矛頭指向了上層統治者,批判了那些不珍視人才,甚至戕害人才的統治階層。
白居易詩歌最主要的特點就是坦率、真誠,敢於直言,往往將各種問題寫入詩中。
劉禹錫為回贈這首詩,寫下了《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巴山楚水淒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首聯緊承白居易詩《醉贈劉二十八使君》末聯,對自己被貶謫、遭棄置的境遇,表達了無限辛酸和憤懣不平。頷聯借用典故寫自己歸來的感觸,老友已逝,隻有無盡的懷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表達了世態的變遷以及回歸以後人事生疏而悵惘的心情。頸聯推開一步,把自己比作“沉舟”和“病樹”,雖屢遭貶低,而新人輩出卻令人欣慰,一洗傷感低沉情調,盡顯慷慨激昂氣概。末聯點明酬贈題意,既是對友人關懷的感謝,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現了堅定的意誌和樂觀的精神。全詩感情真摯,沉鬱中見豪放,不僅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也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在巴山楚水這些淒涼的地方,度過了二十三年淪落的光陰。
懷念故友徒然吟誦聞笛小賦,久謫歸來感到已非舊時光景。
沉船的旁邊正有千艘船駛過,病樹的前頭卻也是萬木爭春。
今天聽了你為我吟誦的詩篇,暫且借這一杯美酒振奮精神。
讓微風吹走你緊鎖的眉頭;讓淅淅瀝瀝的雨聲平息你的憤怒。讓暖風吹走你的悲傷。不要期待,不要假想,不要強求,順其自然,如果注定,便一定會發生。心安,便是活著的最美好狀態。
在安慰朋友時,避免站在道德高處是非常重要的。站在道德高處進行安慰,不僅無法真正幫助朋友,還可能帶來負麵影響。以下是一些具體原因和替代建議:
缺乏同情心:站在道德高處進行安慰,往往缺乏對朋友真實感受的理解和同情。這種安慰方式容易讓人感到被指責和不被理解,從而加重心理負擔。
無效的安慰:在不明真相的情況下,站在道德製高點上要求朋友原諒或展現大度,這種做法不僅不負責任,而且缺乏同情心。朋友可能會覺得這種安慰方式無效且令人反感。
傷害自尊:過於高尚的道德標準可能會讓朋友感到不適,甚至傷害他們的自尊。朋友可能會覺得這種幫助是一種施舍,從而產生負麵情緒。
替代建議
設身處地:在安慰朋友時,盡量設身處地地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真正關心他們的感受。了解他們的具體情況和經曆,避免輕率的建議和說教。
表達關心:真誠地表達對朋友的關心和支持,而不是簡單地勸說他們大度或原諒。可以通過傾聽、陪伴和理解來幫助他們緩解情緒。
避免高姿態:在安慰他人時,避免炫耀自己的寬容和大度。真正的善良和寬容是體現在實際行動中,而不是通過言語來展示。
通過以上方式,可以更好地安慰朋友,避免站在道德高處帶來的負麵影響,真正幫助他們走出困境。
人生就是一場修行,生氣抱怨是最容易的事,難的是怎樣既讓別人舒服也不委屈自己。高情商的人,懂得把他人裝在心裏。控製住自己的情緒,不隨意亂發脾氣;無論什麽場合都能對他人表示尊重;願意傾聽別人的心聲。劉禹錫和白居易的一次相逢成就了一段千古佳話:劉禹錫和白居易揚州初逢,之後交往便多了起來,這對詩朋酒友晚年飲酒唱和,一起度過了許多美好難忘的時光。人生沒有太晚的相見,隻要相知,再晚也是一種幸福!
《笛賦》是戰國末期辭賦家宋玉創作的一篇賦。此賦開頭寫笛子材質之奇異、生長環境之獨特、製笛匠人之工巧,說明笛的來曆不凡。中間寫笛聲之變化多端,引人愁思,發人感慨,洋洋灑灑,極盡其能。最後總結全文,表達作者在終老之年對安心隱誌以期來者複興楚國的希望。全賦語言深邃,構思巧妙,表意充分,敘述清楚,層次井然,韻味含蓄久遠。
詩聖杜甫和詩仙李白多次交集,被合稱為李杜,讓人感覺他們關係自是非同一般。 “郊寒島瘦”的孟郊和賈島,他們的關係更是鐵。看過一個排行榜——“曆史上十對友誼最深的文人”,白居易和劉禹錫出人意料排在第一。這就耐人尋味了,因為他們初次見麵時,都已經55歲,典型的夕陽之交。實際上在此之前,他們早已經是互相仰慕,算是神交已久的筆友。他們有太多理由早些認識——
籍貫上: 同為河南人,他們的老家相距離不過100多裏地;
主張上: 他們都反對空洞浮誇,主張文學革新;
政見上: 他們都看不慣中唐時期官場的種種萎靡、不思進取。照說,這麽相似的人,很容易聚在一起,可是文人圈數不清的論壇,更多的酒局,從未見他們同框。公元826年,他們終於在揚州見麵了,為那場酒局買單的,是時任淮南節度使的王播。 當時,劉禹錫剛由安徽和州刺史罷歸洛陽,白居易也因病不再擔任蘇州刺史。 雖然都是名滿天下的大詩人,卻一個比一個孤獨。 此前他們各有知己,元稹是白居易不可磨滅的回憶,柳宗元是劉禹錫午夜夢回的經常。 白居易為了紀念元稹,寫下讓無數人哭鼻子的“君埋泉下泥銷骨,我寄人間雪滿頭”。 劉禹錫用20多年時間給柳宗元出了一本詩集,名為《柳河東全集》,以報答柳兄弟“以播易柳”的深情。
失去知已的他們,就像折翅的天使,在人間苟活。 他們誰都沒有想到彼此會有這次相遇 然而就是那次初見,再次激發了劉禹錫的小宇宙,寫出了著名的《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最好的年華,轉眼已經消逝無影,當然是有些不甘心的,那些年,有太多的遺憾和惆悵。 還有很多美景沒來得及飽眼福,還有很多佳人等著去相識,好像一切冥冥中早已注定,相似的人,遲早都會相見。劉禹錫被貶23年,工作崗位都是。刺史、司馬那樣的閑差,總之,很多人不希望他幹事。 相比之下,白居易要順利得多。他的坎坷主要在少兒時期,由於家裏窮,他無書可讀。 但他的精神世界,很早就迸發出可怕的力量,據說為了練習口才,一直練得口舌生瘡,為了練習書法,手上起繭,年紀輕輕就白發畢現。16歲後,他進入人生的快車道,當時他隨手寫下“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一下子征服了當時的大唐文人。當時李白杜甫逝去不久,大唐人民情緒低沉之時,滿心期盼:到底誰是下一個李杜? 白居易被很多人看好,包括當時連續幾任皇帝。 他果然沒有讓人失望,在堅持推動”新樂府運動“同時,他培養大量弟子,成為大唐詩壇盟主。政治上,雙魚座的白居易更懂迂回,不像劉禹錫那麽倔強,因此獲得了更多發展機會,包括在皇帝身邊當差。雖然隻是皇帝起居言談的記錄官。在揚州的餘暉中,兩個風燭殘年的老人,以文字和酒互相安慰著彼此。 很顯然,當世不會再有任何一個人,能像他們那樣懂得對方。 生命最後10多年,白居易、劉禹錫,還有酒,成了打不垮、驅不散的“鐵三角”。其實,白劉兩人就是兩壇老酒。 年紀越大,白居易越喜歡來兩杯,他把自己的號改成了“醉吟先生”,酒後,他們愛在洛陽城內外閑逛,寺廟、山丘、泉石,處處留下了他們的足跡。 當然免不了用他們最擅長的方式——寫詩,來表達對這個世界的看法。
白居易很有心,將自己和老劉的130多首唱和詩編成了《劉白唱和集》。 此集一出,天下手抄本橫行,是在這本集子裏,他首次提出,要組成大唐詩詞“劉白”戰隊。公元842年夏天,比白居易晚出生幾天的劉禹錫走了,白居易非常傷心,為這位晚年知音寫了一首悼亡詩——《哭劉尚書夢得》
四海齊名白與劉,百年交分兩綢繆。
同貧同病退閑日,一死一生臨老頭。
杯酒英雄君與操,文章微婉我知丘。
賢豪雖歿精靈在,應共微之地下遊。
其實在寫這首詩的時候,白居易的身體也一天不如一天,4年後他也因病去世。從此,詩豪和詩魔的時代結束了。生命的最後階段,他們共同在孤獨中尋找溫暖,並且將這種感覺傳遞給廣大讀者。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白居易《琵琶行》)
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劉禹錫《西塞山懷古》)
劉白的友情,是歲月沉澱之後的懂得,是失意時的"暫憑杯酒長精神",是閑飲時的"相看七十欠三年"。正因為這份懂得,才讓彼此惺惺相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