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泰浩

海納百川,取他人長高求成長;
剛自無欲,走自已道爾符正道。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個人資料
辛泰浩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咀外文嚼漢字(363)日當用字使糊塗,不辨麒麟長頸鹿

(2024-06-23 05:48:48) 下一個

  麒麟,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一種瑞獸,應龍生建馬,建馬生麒麟,與“龍”“鳳”“龜”“貔貅”並稱為五大瑞獸。
  據《瑞應圖》記載:麒麟長著羊頭,狼的蹄子,頭頂是圓的,身上是彩色的,高大概2米左右。《說文解字·十》記載:麒麟身體像麝鹿,尾巴似龍尾狀,還長著龍鱗和一隻角。
  麒麟作為吉祥物,中國古代各朝朝政也常采用。史載漢武帝在未央宮建有麒麟閣,圖繪功臣圖像。麒麟在官員朝服上也多被采用。清朝時,一品官的補子徽飾為麒麟,清朝隻有皇親國戚才有資格佩掛龍的標識,皇帝為黃龍、紫龍,親王、阿哥、貝勒、貝子為龍子圖案。
  在日本將“麒麟”指成“長頸鹿”,管 “長頸鹿”叫 “麒麟”(Kirin)學名: Giraffa camelopardalis)是哺乳綱偶蹄目(鯨偶蹄目偶蹄類)。中國人幻想幾千年的麒麟,2020年的日本大河劇《麒麟來了》是日本秉持中國習俗,認為在君主施行仁政的時代,一定會出現麒麟祥瑞,劇中的麒麟就是指輔佐君主的明智。古代中國幻想出來的聖獸,曆朝皇帝都想要麒麟降世,以此證明自己的統治英明神武。但誰也沒見過麒麟長什麽樣。到了明代鄭和下西洋,鄭和還真找到了一種神奇的動物,模樣和中國人幻想的麒麟相似,即長頸鹿,它被明人認為就是聖獸麒麟,由此引發出麒麟之貢。宋明以前很少見到關於長頸鹿的記載。至宋代,北宋邢昺的《爾雅疏·釋麟》中有“麟,麇身牛尾,狼額,馬蹄,有五彩,腹下黃,高丈二”,這說的可能就是長頸鹿。
  麒麟是存在於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神話動物,而長頸鹿是現實世界中的一種真實存在的動物,兩者雖然在外形上有所相似,但本質上是不同的。
  中國的漢字共有十餘萬個,目前正在開發的《中華字庫》工程將收編所有的中國漢字。目前可供全球信息交換使用的國際標準萬國碼6.2版含有7.68萬以上漢字。國務院2013年8月19日公布的《通用規範漢字表》有8105個簡體漢字,但至今國內的網頁還存在249個通用規範漢字不能顯示和使用的通病。
  日本有“當用漢字”,日本的國語實施措施之一。規定《當用漢字表》公布的1850個漢字,為現代日本國語中日常使用的漢字書寫範圍。政府采用國語審議會回複文部大臣的方案,於昭和二十一年(1946)11月以內閣告示公布。二十四年(1949)公布《當用漢字字體表》,規定字體。昭和二十三年(1948)2月及四十八年(1973)6月改定公布《當用漢字音訓表》,規定音訓。上述各表於昭和五十六年(1981)10月全部廢除改為《常用漢字表》。
  當用漢字’主要是由漢字中使用率高的字所構成,作為公文和媒體等等文字的表示範圍之用。同時,部分筆劃複雜的傳統漢字,也嚐試由一般文獻記載使用、筆劃簡化的“略字”所取代。
  日本表音主義者認為漢字數目太多,不利學習,因此強硬地主張應該完全廢除。因此實際以文部省為中心,嚐試限製漢字的使用。但是由民間與文字和語言學者的反對聲浪,相當的強烈,改革無法進行。然而因為同盟國占領下,國語、國字的改革議題和社會的混亂,形成了改革的共識。於是由表音主義者主導,以將來廢止漢字使用為前提,而製定了這個‘當用漢字’的政策。
  然而,《當用漢字》本身,對於漢字存續的兩派也有相當的疑慮,可以說是一個妥協性的內容。因此,對於表音主義者與表意主義者來說,既沒有積極的擁護,也沒有積極的反對。表音化與表意化的議題仍然持續著,如此實行了35年而未曾修定。
  1981年,內閣公告了僅僅作為目標而非強製的《常用漢字》,廢止了《當用漢字》簡化與限用漢字的政策。
  當用漢字中因為包含許多日本獨有的簡化漢字,對於閱讀古典的古籍原著便有了困難。同時,在其他使用漢字的地方中,中國大陸通過漢字簡化而改用簡體字。因此,漢字在各地不再統一。仍使用傳統漢字的地方則有台灣、香港、澳門,以及一些海外華人的社會區域。
  日本的一些經常使用的“漢字”對中國人來說反而有些陌生。上下文連接起來知其意卻不知之所以用其字。發”新発売”(shinhatsubai),意思是“開始對外銷售”,這裏的“発”字即不使用漢語的簡體字“發”,也不使用台灣的還使用的繁體字“發”,而是日本式的當用漢字“発”。“殼”,看起來近似“殼”和“壺”,而與中國使用的“賣”和台島使用的“賣”字相去更遠。
  以下幾個日本使用頻率較高的漢字與中文的漢字相同而意思部分或完全不一樣。表麵看來如“生僻字
”。
  日本的“匂”(Nioi)字表示氣味與香味,氣息等意思。English:fragrance, smell。【匂油】Nioiaburi塗有香料的髪油、【匂威】Nioinoi 鎧(yoroi)甲之威、
【匂香】 Nioiga氣味與香味、【匂紙】 Nioigami滲有香料等氣味的化妝(化粧)紙。
  在漢語中“匂:”字讀音x:iōng ,從勹、從匕。“象人曲形,有所包裹”是“勹”之範式,“反人。相與比敘”是“匕”之範式。勹、匕兩範式疊加。人身包裹能生育養育的部分為匂之範式。古同“匈”。此字始見於戰國時期的文字。“匈”的本義是胸膛,心胸。這個意思後來寫作“胸”。借作“凶”時,指饑荒。也指中國古代北方民族之一的匈奴。
  日本的“喰”字(kurau,kui),使用於俗成的“吃”,“立喰”(站著食用),“漆喰”(shikkui,硝石灰添),sanshoukui【山椒喰】鳥。
  shikkui【漆喰】 “石灰”的唐音、shiroshikkui【白漆喰】 顔料
  sendaimushikui【仙台蟲喰】、namakoshikkui【海鼠漆喰】、bakurou【博労/馬喰/伯楽】、 hishikui【鴻/菱喰】、mokujiki【木食/木喰】
  “喰”字:讀音cān,古同“餐”,吃,吃(飯)。讀音sūn,古同“飧”,簡單的飯食。
  日本的“咲(saku)字表示“花開”、“盛開”、英文“bloom”等意思。遅咲(Osozaki)。 戯咲(gishou)、狂咲(kuruizaki)、咲溢、咲初(sakisomeru)
  中文在漢語中的的“咲”字:讀音xiao,露出喜悅的表情,發出高興的聲音。咲,是一個漢語漢字,讀音為xiào,為“笑”的異體字。
  水客莫驚咲雲間比翼多。
  特指閉著嘴巴的笑,可理解為“笑不露齒”或“笑而不語”。《集韻》笑古作咲。或省作人字下麵一個關字。
  日本的“囲”(kakoi)字表示:圍棋,周圍,範圍的“圍”字在日本有irori(囲爐裏)、igo(囲碁);
  中文裏的“囲”字:讀音tōng,意為“策”;又讀音wéi,古同“圍”,
  日文的“挨拶”隻有公開場合或舞台上的致詞、演說,以及對他人回應的禮貌表達。(aisatsu)。英文 “greeting”的意思。
  在漢語中的“拶”,讀音zā,逼迫。讀音zǎn古代酷刑。用繩穿五根小木棍,套進手指用力緊收。2.酷刑刑具。一種酷刑,使用木棍或類似物體夾犯人的手指或腳趾,通常在木棍中穿洞並用線連之,將受刑人的手、足放入棍中間,在兩邊用力收緊繩子。拶刑多用於女犯人,很容易導致雙手殘廢。因古代女子纏足,故而很少對女性雙足施用拶刑。zǎn古代酷刑。用繩穿五根小木棍,套進手指用力緊收。2.酷刑刑具。
  挨拶,讀音是āi zā。亦作挨匝。
  挨拶一詞在漢語中有多重含義,其本義是指人群擁擠,形容人們身體相互摩擦擠壓或互相推搡前進的狀態。這一義項在唐宋時期的詩歌、小說中時有出現,後來脫離佛教背景後,“挨拶”一詞的含義逐漸演變為“問答往來”,進一步發展為日常生活中的“寒暄”、“打招呼”、“問候”等含義,正式成為日常用語的一部分。在日語?中,“挨拶”不僅指人群擁擠,還廣泛用於描述人與人之間的日常問候和寒暄。在日本社會禮儀中,正確的問候方式包括適當的眼神交流、正確的鞠躬時機、保持微笑等,這些都是表達尊重和禮貌的重要方式。
   日文的”尻”(shiri)字:讀音kāo,⒈ 屁股,脊骨的末端:尻骨(坐骨)。⒉ 家畜外形部位名稱(以髖骨、薦骨和部分尾椎骨為基礎,前連腰,下接股。是推動後股運步的重要部位)。這個尻字非常常見在很多地方的日常口語中,比如說“尻子”是關中方言的土話,也叫“鉤子”,指的是人,豬,牛馬羊的屁股等。 “尻子客”表達的意思就是陽奉陰違的人。
  日文的“毬”(mari),中文的毬:讀音qiú。球的異體字。部首為毛部,字義為一種古代遊戲時所用的圓球,泛指圓形成團的物體。 (1) 鞠丸,皮丸 [ball]。古代充填毛的皮球。如:毬頭(毬隊主要隊員) (2) 泛指球形物。玉毬、繡毬、毬子,皆菊名。見《範成大·菊譜》。 《集韻》或從皮作皳。

人生識字糊塗始:“幽婉”,“玲瓏”,“蹣跚”,“囁嚅”,“峻嶒”,“巉岩”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