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4)
2009 (146)
2010 (71)
2013 (4)
2017 (3)
2020 (504)
2021 (563)
2022 (432)
2023 (410)
2024 (364)
2025 (2)
“新三屆”與“老三屆”相對、相銜接,一種說法,新三屆是指66、67、68級的小學生;第二種說法,新三屆是指77、78、79級的大學生,即文革後恢複高考後的三屆大學生。
77級、78級、79級大學生,隻是以新、老三屆為主體(還有應屆高中畢業生)的人群中的一部分人。他們的年齡跨度大到十多歲,有階層意義,而無代際意義。
77、78、79級的大學生,即文革後恢複高考後的三屆大學生。主流社會對這一新三屆寄予過很大的希望,人們認為這三屆大學生網羅了中國的人才,文革十年撒落到社會的才俊之士都集中到這三屆裏了。人們希望,這個既有豐富的中國生活經驗,經曆過知識饑渴後又解渴了的新三屆能夠把社會帶入到一個繁榮富足的境地;人們希望,這個新三屆中能夠貢獻出大政治家、大文學家、大思想家、大師級學者。全社會都同意並進行製度安排,新三屆理當是當代社會裏的“國家幹部”,他們是當代的“天之驕子”。新三屆確實成為了當代社會的中堅力量。
一九七七年,經初試後參加全國高考?資格的人數為570萬人,錄取人數為27.8萬人,錄取率僅有4.76%;一九七八年,同樣經初試後參加全國高考人數為630萬人,錄取人數為40萬人,錄取率僅為6.3%。
文革十年高考停,
青黃接繼補新丁。
風雲叱吒興華夏,
二七八千傑地靈。
“老三屆”是文化革命開始時候,當時在中學的高中,初中的三屆學生,這批人後來基本都當了知青,之後在文革後期還有繼續從中學出去的學生,後麵的幾屆也稱為“新三屆”,新三屆中很多也下過鄉,當過知青,老三屆的下鄉,基本都是到了邊疆,東北的北大荒,西南的西雙版納,內蒙等等。
老三屆”是指1966年“文革”爆發時在校的三屆高中學生和三屆初中學生即66,67,68三屆。其中年齡最大的是66屆的高三畢業生,俗稱“老高三”。
“文革”風雨襲來之時,他們正逢高考即將來臨之際。如果那場“觸及人們靈魂的大革命”晚三個月發動,“老高三”中的佼佼者將會跨入高等院校的大門。一場風雨,十年光陰,人生的道路由此轉向。
“老三屆”中年紀最小的是68屆初中畢業生。他們於1965年跨入中學校門,1966年6月停課時年僅14歲,尚未讀完初中一年級的全部課程。
“文革”中,他們在荒廢了兩年的學業之後,也頭戴“知識青年”的桂冠被送上了南下北上的列車。
“老三屆”這個名詞產生於中國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它是當年生活在中國城鎮的,絕大多數中學生的簡稱,同時,它也記錄了使整個民族心痛的一段曆史。
“工農兵大學生”又稱“工農兵學員”,是一個極具時代特點的名詞,是現代教育史上的一朵奇葩。它持續了僅僅6年,卻深遠地影響著中國之後幾十年,而且至今仍在影響著。
6年裏幾十萬名小學和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因為“出身清白”、“政治過硬”走進了大學校園,他們是這6年中唯一有機會進入大學的人。
工農兵學員隻招收了七屆。
工農商學兵:指社會分工,包括工業、農業、商業、學生(教育)、軍人。(該說法已過時)
東西南北中:泛指中國所有的地方。黨政軍民學:泛指各級、各部門、各領域、各行各業所有的人。
1976年,文革結束,工農兵大學生也走下了曆史舞台。1977 年,鄧小平做出了恢複高考的決策,工農兵學員隨之停招,1981 年,最後一批工農兵學員走出了校門,這個名詞從此也成為了曆史。
工農兵大學生是特殊曆史階段的產物,他們身上也有著時代的烙印,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都受到了那個時代的深刻影響。他們中有的人後來不斷在改造自我,但也有的人始終想回歸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