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4)
2009 (146)
2010 (71)
2013 (4)
2017 (3)
2020 (504)
2021 (563)
2022 (433)
2023 (410)
化學物質過敏症chemical sensitivity
特發性環境不耐受(idiopathic environmental intolerance, IEI)過去稱為化學物質過敏症(multiple chemical sensitivity),是一種主觀疾病,特點為複發性、非特異。
特發性環境不耐受(idiopathic environmental intolerance, IEI)過去稱為化學物質過敏症(multiple chemical sensitivity),是一種主觀疾病,特點為複發性、非特異性症狀,歸因於低水平的化學、生物或物理因素。出現這些症狀時,沒有可界定疾病的一致性客觀診斷性體格檢查結果和實驗室檢查結果。許多實驗和觀察性研究一致確認了IEI患者的精神病理學因素,提示該病有行為或精神病因。這表明許多IEI病例的基礎疾病實際上是精神障礙,如軀體形式障礙、抑鬱障礙或焦慮障礙。
IEI,包括其臨床管理。相關內容詳見其他專題。( “Somatic symptom disorder: Epidemiology and clinical presentation”和 “Somatic symptom disorder: Assessment and diagnosis”和 “成人單相抑鬱的評估和診斷”和 “成人單相重性抑鬱:初始治療的選擇”和 “成人廣泛性焦慮障礙:流行病學、發病機製、臨床表現、病程、評估和診斷”和 “成人驚恐障礙伴或不伴廣場恐怖症的治療概述”)
定義與背景
IEI患者通常自訴對多種化學結構不同的物質敏感,並在暴露於低濃度化學物質時出現多種多樣的非特異性症狀。患者試圖通過改變其生活來盡量減少暴露,有時顯著影響其生活。
這些“化學物質過敏症”人群有時接受“臨床生態學家”或“環境臨床醫生”的治療,這些“學家”或“醫生”認為該病為獲得性,在一般人群中非常普遍,且不被大多數其他醫生所認識。
對該病最常用的術語是“化學物質過敏症”,但也使用過許多其他術語,包括“環境疾病”。WHO於1996年提議使用IEI來替代,因為這避免了未經證實的病因假設,且許多人將症狀歸因於化學物質以外的環境因素,例如食物或電磁力。
四川大學原子核科學技術研究所,又稱成都720所,源於1972年國家計委立項的“七二零工程”,在1980年由教育部和原二機部共同批準成立,專注於核科學與技術研究及高層次人才培養。該研究所由我國著名科學家王淦昌先生首任名譽所長,現任名譽所長為王乃彥院士,所長為安竹研究員。
研究所現有職工近50人,其中包括7位博士生導師、8位教授,以及多名四川省學術技術帶頭人和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研究所設備先進,擁有CS30回旋加速器、2.5MeV靜電加速器等多台大型加速器及配套實驗設備。1993年,研究所建立了“輻射物理及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002年成立了“核科學與核技術教育部網上合作研究中心四川大學分中心”。研究所擁有“核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和“核能與核技術”工程碩士學位授予權,核技術及應用學科為國家重點學科等。
研究所過去20多年取得了顯著成就,研究領域涵蓋輻射物理與醫學物理、團簇及固體中原子碰撞物理、材料輻射改性、同位素及輻射生物技術、核監測與自動控製技術等5個特色方向。近年來,研究所取得了一係列科研成果,如粒子輸運理論在聚變堆中的應用、原子碰撞研究、電子原子碰撞實驗、儲氫材料氦原子團簇研究、放射治療優化問題、放射治療計劃係統研發等,並在軍民品研究、放射性同位素生產、核素靶向治療等領域有所突破。
近五年,研究所承擔了眾多國家級和部委級重大科研項目,科研經費超過3500萬元,發表學術論文300餘篇,其中包括多個國際知名期刊的SCI收錄論文。研究所自八十年代以來,共榮獲國家、省部級科技進步獎80多項。作為四川省核科技的重要力量,研究所與相關單位保持著緊密合作,致力於核科學技術的持續發展和人才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