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泰浩

海納百川,取他人長高求成長;
剛自無欲,走自已道爾符正道。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個人資料
辛泰浩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壬寅上元夜有感

(2022-02-15 05:25:49) 下一個

   七絕
  壬寅上元月
  扶桑盡脫漢元宵,
  寶島毫無冬奧潮。
  赤縣團欒煙火盛,
  何期盞斝共酕醄。

  

   

  寶島
  1. 早在春秋時期,稱台灣為“島夷”。戰國初期的重要史籍《尚書.禹貢》稱,中國當時分為九州,台灣歸屬揚州範圍。
  2.先秦時,稱台灣為“瀛洲”。秦滅漢興,稱台灣為“東鯷“。三國時,又稱台灣為“夷洲”。
  3.隋唐至宋朝時,稱台灣為“流求”,元朝時,又稱台灣為“琉球”。
  4.明朝初葉,稱台灣為“東番”,商船橫渡海峽時,習慣上以台灣北部高山為辨別方向的標記,因山勢如罩雞之籠,故又稱為“雞籠”。漁民們常在台灣西部港口修船補網,稱港口為“魍灣”,後來泛指台灣。
  5.明朝中葉,台灣又有了“大灣”、“大員”、“台員”之稱。福建沿海人民又稱之為“埋怨”。因為在開發台灣過程中,不少大陸人民或遇風浪葬身魚腹,或水土不服客死他鄉,“其狀其慘,故以埋怨名之”(見清施鴻保《閩雜記》)。以上四個名稱讀音與閩南土語“台灣”的讀音相同,故稱之。
  6.明朝萬曆年間,因台灣“地形如彎弓,浮海如平台”,遂稱之為“台灣”。
  7.1662年2月1日,民族英雄鄭成功打敗了盤踞台灣38年的荷蘭殖民者,次年改台灣為“東都”。後來,其子鄭經又改東都為“東寧”。
  8.1663年,康熙帝派施琅進擊台灣,恢複台灣名稱。1684年清政府設立台灣府,“台灣”名稱沿用至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