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4)
2009 (146)
2010 (71)
2013 (4)
2017 (3)
2020 (504)
2021 (563)
2022 (432)
2023 (410)
2024 (364)
2025 (3)
最近網絡出現了杜甫的“分身”。分身,德語:Doppelgänger;“麵貌極相似的人”、doppelga(e)nger、分身體、生魂。本意是指某一生者在二地同時出現,由第三者目睹另一個自己的現象。該存在與本人長得一模一樣,但不限定為善或惡。民間傳說當自己見到自己的分身,代表“其人壽命將盡”。在曆史記載上,據說美國第16屆總統亞伯拉罕·林肯與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等名人曾經見過自己的分身。另一種說法是:罹患腦癌的病人喪失了自我認識的感覺,而會感受到好像有肉體以外的“另一個自己”存在。《暮年》“最美最甜”出自杜甫?專家:完全無關,拙劣的同時易消解經典。在多個網絡平台上,流傳一首據稱是唐朝杜甫的作品《暮年》,被冠以“最美最甜”“驚豔了大唐”。是不是屬於這種現象有待研究。此“杜甫”與曆史上大唐那個“杜甫”完全是倆人。否則無法說得通。
抑或是“怕落地”(Parody),戲仿名人詩;冒充名人詩,實則惡作劇(Mischief)。
外行看熱鬧,
內行看門道。
好詩有味道,
歪詩瞎胡鬧。
偉人詩意高,
狗尾難續貂。
惡意亂編造,
迷惑詩盲糕。
碰磁古體詩,
癩蛤蟆貼腳。
注:東北方言諺語“癩蛤蟆貼在腳麵上——不咬人,膈應人”。癩蛤蟆長得奇醜無比但不咬人,它爬到你的腳麵上雖然不會傷害你,但讓你看著有威脅,時刻感覺它會傷害你。
最近看到有人為了賺流量,竟然編造“杜甫晚年詩”,並自吹自擂。
很多人年輕時愛李白,因為飄逸瀟灑,符合青春的張揚,但年紀漸大後,便更愛杜甫,因為他筆下所寫,更像是普通人的人生和感情。杜甫的大多詩,寫法嚴謹而又自然生動,語言雖然樸素,但字句精煉,刻畫細致入微,如羚羊掛角,無跡可尋,堪稱經典。後世無數讀者和評論家,都對此詩表示了高度讚評,如,《杜詩說》中表示,“杜律不難於老健,而難於輕鬆,此詩見瀟灑流逸之致”;《杜詩鏡銓》中“詩亦瀟灑清真,遂開宋派”;《唐七律選》中“宋人第以五、六擊節,而不知前四之妙”,等等,讚譽不可勝數。
最近來自抖音、快手、小紅書、百度、喜馬拉雅、愛奇藝以及微博平台,引用據稱是“唐朝杜甫所作的詩《暮年》”。
《暮年》中的文字格式上看,就與常見的唐詩不太一樣,文字、用詞都接近於現代白話。這首作品是這樣的:
“你我暮年,閑坐庭院,雲卷雲舒聽雨聲,星密星稀賞月影。花開花落憶江南。你話往時,我畫往事。願有歲月可回首,且以深情共白頭。”
平仄不論,韻律拋開,從立意上看就像說杜甫不僅會打算盤還會雲幹杯,甚至會戴口罩避新冠一樣的滑稽不堪。
看看晚年的杜甫詩《江村》吧,旋律是安寧、平淡,和所有經曆過戰亂的人一樣,杜甫沒有了大喜大悲,隻有平平淡淡的真。他說:
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來梁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
但有故人供祿米,微軀此外更何求?
《暮年》簡直就是白話文,口水話一般。比起“不須放屁,試看天地一翻覆”來簡直就象雲泥之差。
這讓人想起當年傳有毛澤東詩詞,說是晚年寫給周恩來的《訴衷情》,那也是外行裝門麵的揑造而已。是仿效陸遊的訴衷情而來。
“當年萬裏覓封侯”宋•陸遊
當年萬裏覓封侯,匹馬戍梁州。關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洲。
訴衷情-永夜拋人何處去
唐-顧敻
永夜拋人何處去?絕來音。香閣掩,眉斂,月將沉。爭忍不相尋?怨孤衾。換我心,為你心,始知相憶深。
而所謂的毛澤東的《訴衷情》是:
當年忠貞為國愁,
何曾怕斷頭?
如今天下紅遍,
江山靠誰守?
業未就,
身軀倦,
你我之輩,
忍將夙願,
付與東流?
一首半全不落韻律不齊的拚湊詩詞,還說什麽“雖然沒有了昔日的豪情,沒有了昔日的雷霆萬鈞,但它卻深深地震撼著每一位讀者的心靈。這首詞表達了毛主席對中國的前途和未來發自內心的擔憂和焦慮,讀後不禁讓人感到一種悲涼,但我們可以從詞裏讀出毛主席憂國憂民的偉大情懷。更彰顯出毛主席高大的光輝形象。”煞有介事地自圓其說。
其實這些“詩詞”就像“戲仿”,又稱諧仿或諧擬,是在自己的作品對其他作品進行借用,以達到調侃、嘲諷、遊戲甚至致敬的目的。屬二次創作的一種。“諧擬”仍然是一種模擬,但卻因為語言的嬉戲而詼諧。“諧擬”不是“再現”,諧擬的再書寫必須以被模仿的客體逼真度為基礎,與模擬的客體虛中有實,但仍解構了被模仿的客體的原型。
戲仿的對象通常都是大眾耳熟能詳的作品。舉例來說,香港電影導演兼演員周星馳在《大話西遊》和《功夫》等影片中大量使用戲仿,引用的來源有《西遊記》、李小龍的影片、《黑客帝國》等等。
戲仿本身也可能成為戲仿的來源,例如在一些在線文章中借用《大話西遊》中的經典對白來達到惡搞的目的。在同人文化的創作裏,也時常使用戲仿(parody)。一般認為《愛麗絲夢遊仙境》(Alice in wonderland)是戲仿的原型(stereo type)。因故事對白中有大量的戲仿(parody)和雙關語(pun)。
文學史上,諧擬始終不受文人與評論家重視和青睞,因為它屬於一種嬉鬧的遊戲行徑,顛覆傳統的幽默態度。在後現代(Postmodernism)文本中,常見源自各種經典文本的典故、角色,被以諧擬的方式重新刻劃,利用諧音、文字遊戲、情節顛覆的方式,兼有模仿(imitation)加反諷(irony)的意味。也就是說,戲仿非但與原典有互文性,更進一步為其重塑再造。無論如何,當年把把毛澤東去世後的“訴衷情”煞有介事地發表和今天少有解釋地打出“杜甫晚年詩”的手法都是一樣的,想借古人和故人推銷自己的私貨,是別有用心的。強加給杜甫和毛澤東的詩,在這些作者看來杜甫和毛澤東都“應該”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