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泰浩

海納百川,取他人長高求成長;
剛自無欲,走自已道爾符正道。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個人資料
辛泰浩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人名命名的食物名

(2021-03-04 20:59:19) 下一個

        名人名被命名食物名
       以前中國人喜歡“古為今用,洋為中用”,但現在許多“名人名為食物名用”
  在日本很少以人名為食物名的實例。
       日本有楠正成名字名命的“楠公飯”和武田信玄名字名命的“信玄餅”。
      “楠正成”是鐮倉末期日本“南北朝時代的武將,與足利尊氏一起建武新政的朝臣。現在大阪府河內國出生,1331年後醍醐天皇討伐北條氏舉兵時,也興兵討伐幕府軍。
    武田信玄是戰國時期的名將,曾於織田信長為敵,後死於軍中,信玄是死後的佛法名“徳栄軒信玄”。
  “安部川餅”(Abekawamochi),實際上與“安倍”姓氏沒有一點關係,據說是德川家康取靜岡縣的安倍川江畔的金礦視察,進入一間茶室,店主拿出的日本糕點上撒了一層金黃色的粉,以象征附近的金礦金沙。德川家康食後很感興趣,便將此種撒上黃金粉的日本菓子(糕點)命名為“安倍川餅”了。
     除此日本還有“金平牛蒡”(Kinpiragobou),源於江戶時期流行的“人形浄瑠璃”(“金平浄瑠璃”的主人公、阪田金時(幼名:金太郎)之子“阪田金平(Sakatanokinpira)”。與江戸時代操作人形(木偶戲)野呂鬆勘兵衛演出的人形的“Noroma”一樣來形容“濟公和尚”一樣的滑稽人物。
    日本的一種“醃蘿卜”叫“澤庵”(Takuan)來自江戸時代臨濟宗僧侶澤庵宗彭發明的漬物(泡菜)。
    觀近代中國有王致和臭豆腐,陳麻婆豆腐,李二姐兔兒頭,王老吉,老幹媽,崩豆張,果仁張,馬家燒麥,小腸陳。鍾水餃,賴湯圓,不過都是後人口碑傳世之作罷了。
    有很多外國菜譜、食物名稱都是中國人很少知道、外國人“張冠李戴”的結果。
    日本有“天津飯”,就是一種蓋澆飯,在天津絕對沒有這種日本吃法的菜單菜名。
曆史人物如李鴻章與左宗棠都是政治競爭對手。這兩人在國內不會有和食物相關的“經傳”,但在海外,北美因為嫌棄移民華人的影響,被安上“雜粹”與“雞”的食名。
就像中國的一道叫“宮保雞丁”的菜譜,據說源自曾經擔任四川總督的丁寶楨,故事都差不多,家喻戶曉不用贅言,因為丁寶楨曾經加封太子少保,所以人稱丁宮保,此菜以他為名,稱宮保雞丁。丁宮保,宮保丁,又加一個雞。那是他生前絕對聽不到的名稱。人死後被稱作什麽是他本人無法想象的。就像“東坡肉”、“東坡肘子”、“諸葛菜”、“諸葛餅”一樣都是後人為我所用的產物。
    宮保雞丁(英語:Kung Pao chicken或Kung-Pao Chicken),呈糊辣荔枝味,是源於黔菜、流傳至魯而後成於川菜的一道川味名菜。
    後來的張大千居加拿大期間,曾按自己喜好改變宮保雞丁的做法,並傳授當地廚師,廚師將之命名為“大千子雞”,以茲紀念。大千子雞與宮保雞丁不同之處,是使用經細工去皮、出骨、剔膜的雞腿肉,以幹辣椒、豆瓣醬為味,而且不用花生。張大千是畫家,不在乎自己的名字與“雞”相聯係?
另一個“李鴻章雜粹”,也是李鴻章生前無法聽到的菜譜名稱。在中國國內也聽不到這個菜名。
    雜碎一詞很早進入美國主流文學藝術。美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辛克萊•劉易斯的1914年小說Our Mr. Wrenn和1922年小說Babbitt,都提到美國中式餐館的雜碎。美國爵士樂音樂家路易斯•阿姆斯壯1925年出的唱片歌曲中包括Who'll Chop Your Suey(When I'm Gone)。美國畫家愛德華•霍普1929年作油畫《雜碎》。
    “炒雜碎”作為在美國最出名的美式中國菜,其起源有多種說法。一種說法是由在美國為修鐵路的工人作菜的華工廚子發明,另外一種說法是起源於淘金熱時期的中國餐館,不管哪一種說法屬實,都說明在李鴻章出訪美國之前雜碎已經出現在美國的華裔餐館了,且跟揚州炒飯一樣,廚師多為粵籍移民。
    美國現存最早的雜碎餐館菜單是一張1879年波士頓宏發樓的菜單,現存紐約美國華人博物館,說明“炒雜碎”在李鴻章訪美之前已經存在,“雜碎”被冠以李鴻章之名,源於1896年李鴻章訪美時,據稱李鴻章在當地受到了盛大的歡迎,一時成為美國上下關注的對象。而先期進入美國的餐館商人便借李鴻章之名,成功進行了一次捆綁式的廣告營銷,從而誕生了著名的“李鴻章雜碎”。
    在西方的中餐館中,“李鴻章雜碎”是很常見的一道菜肴,各地飲食習慣不同,做法也各有差異。美國版的“李鴻章雜碎”取材肉絲炒菜絲,用豬肉絲或雞絲等,與綠豆芽、芹菜絲、筍絲、青椒絲、洋蔥絲、大白菜絲或者荷蘭豆等混炒而成,1903年梁啟超遊曆美國時品嚐過這道菜,印象不佳:“然其所謂雜碎者,烹飪殊劣,中國人從無就食者”。
    還有一道“左宗棠雞”(英語:General Tso's chicken, Governor Tso's chicken),亦名左公雞、左家雞及左雞,由彭長貴在1952年於台灣所創,一般歸類於中國菜係中的湘菜,卻不被湖南人認同,也有人將之歸類為融合多家菜係的創新中國菜。於北美受歡迎,常見於美國與加拿大的中餐館。(略)在名人名被錯誤地使用為食物名稱的還有很多:例如“
杜康酒”曾是曆史名酒,因杜康始造而得名,有“貢酒”、“仙酒”之譽。曆代墨客文人與它結下不解之緣,常以詩詠酒,以酒釀詩,詩增酒意,酒助詩興,觥籌交錯,華章汗牛。魏武帝曹操賦詩:“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惟有杜康。”(《短歌行》) 詩聖杜甫雲:“杜康頻勞勸,張梨不外求”。詞豪蘇軾留下醉語:“如今東坡寶,不立杜康祀”。“竹林七賢”之一的詩人阮藉“不樂仕宦,惟重杜康”,聽說步兵校尉衙門藏有杜康三百斛,便辭官而去。但具體杜康是何人誰也不知道。民間傳說是杜康“有飯不盡,委之空桑,鬱結成味,久蓄氣芳,本出於代,不由奇方。”是說杜康將未吃完的剩飯,放置在桑園的樹洞裏,剩飯在洞中發酵後,有芳香的氣味傳出。
    日本的“杜氏”是釀造工藝中的職業隊伍的名稱。源於古代中國儀狄(夏禹時代司掌造酒的官員)與杜康(《史記》記載他是夏朝的國君,道家)。杜康究竟是人還是酒各有說法各有理由......。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