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4)
2009 (146)
2010 (71)
2013 (4)
2017 (3)
2020 (504)
2021 (563)
2022 (433)
2023 (410)
屈原,“屈冤”的“反麵教員”
越說自己清白的人越難說清,越說自己沒醉的人可能已酩酊!
曆史上的屈原實際上多稱為“屈平”,本姓“羋”,可能太屈冤了吧後人均稱“屈原”,屈平是楚國的貴族政治家。
關於屈原各有各的說法,被各朝各代為政者利用。究竟曆史上的屈原這個人物是個什麽形象,諸多說法、莫衷一是。
至少千百年來,每年的端午節,人們都要吃粽子紀念屈原。多數說法將屈原當作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也是中國已知最早的著名詩人和偉大的政治家。他在《詩經》的基礎上,對楚國的民歌加以改進,創立了“楚辭”這種詩歌文體,也開創了“香草美人”的傳統。《離騷》、《九章》、《九歌》、《天問》是屈原最主要的代表作。
也有象胡適這樣的學者研究認為,屈原這樣的人物本來就不存在,是後來虛擬的一個為統治階級建立忠君愛國思想教育體係的一個特型人物。
也有日本學者指出,所謂屈原的著作中許多作品是當時不同作家的“博客”一樣的零星作,以“屈原”這個帳號登錄收集在其名下。自從屈原以後才有以詩人為代表的詩賦的發表。
文學作品有作者廣闊的想象空間。就像吳承恩的《西遊記》在唐僧取經的《西行漫遊記》上有許多添枝加葉的成分。連最主要的主人公“孫悟空”都是推理想象出來的。源於唐玄奘在去印度取經途中收了一個外國人的徒弟,西域的外國人叫“胡人”,弟子也是僧人,就是“胡僧”。便由“胡僧”發音聯想到了諧音的“猢猻”,猢猻就是“猴子”,而且猢猻這猴子就索性姓“孫”的“猴子”,由此演變而成“孫猴子”、“孫悟空”……。
為了政治需要中國當年的“李玉和”、“楊子榮”、“劉文學”、“歐陽海”都是創作出來的人物,是塑造的人物典型,為當時政治宣傳服務。尤其在信息交流非常閉塞的古代,一旦一個形象被定型,就是流傳千古、成為千百年後的“曆史”人物了。
粗線條地說,早年屈原曾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常與懷王商議國事,參與法律的製定,主張彰明法度,舉賢任能,改革政治,聯齊抗秦。同時主持外交事務, 主張楚國與齊國聯合,共同抗衡秦國。在屈原努力下,楚國國力有所增強。但由於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讒言與排擠,屈原逐漸被楚懷王疏遠。公元前305年,屈原反對楚懷王與秦國訂立黃棘之盟,但是楚國還是徹底投入了秦的懷抱,使得屈原被楚懷王逐出郢都,流放到漢北。流放期間,屈原感到心中鬱悶,開始文學創作。 他的作品文字華麗,想想奇特,比喻新奇,內涵深刻,洋溢著對楚地楚風的眷戀和為民報國的熱情,成為中國詩歌文學的起源之一。
公元前278年,秦國大將白起 揮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絕望和悲憤之下懷大石投汨羅江而死。傳說當地百姓投下粽子喂魚以防止屈原遺體被魚所食,後來逐漸形成一種紀念儀式。以後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人們吃粽子、劃龍舟以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
關於屈原自沉汨羅江的原因,曆來有諸多說法,卻都相差甚遠,恐怕是因所選擇的分析角度不同所致,總括起來看,主要有以下幾種。
第一種說法是以身殉國。這一種說法,以清代學者王夫之和現代曆史學家郭沫若為代表。屈原和楚王同姓, 所以他對楚王和楚國,不僅有一份大臣對國家的忠誠,也有一份難以割斷的血脈親情。王夫之在《楚辭通釋》中認為,屈原所以寫下著名的詩章《哀郢》,是由於哀歎郢都的陷落,宗廟社稷成為荒丘廢墟,人民流離失所,楚頃襄王不能拚死抵抗秦軍,楚國滅亡指日可待。據此,現代的屈賦研究者大都認為,屈原投江是因為秦軍攻破楚國都城,屈原不忍親眼目睹國家滅亡,故而投江殉國。看不過國破家亡,百姓顛沛流離的苦狀,才悲憤自殺的。”
還有一種說法是屈原以死諫楚王。持此說的人認為屈原看到楚國“黨人”橫行,百姓看不到希望,朝中沒有忠良之臣,國家沒有抵禦外敵的力量,楚國將麵臨 亡國大禍。滿懷救國大誌的屈原卻遭讒言而被流放,報國無門的他沒辦法身諫楚王,哀歎報國之誌無法實現。絕望的屈原決心以死來震醒昏君。屈原在《離騷》篇末 有“吾將從彭鹹之居”。彭鹹是殷朝有名的賢士大夫,他曾忠心勸諫國君,遭到漠視,最後憤然投水而死。由此看來屈原之死是“屍諫”,是向彭鹹學習而來的。
最近,還有人對屈原的死提出了新的看法,那就是,屈原並非死於自殺,而是被謀殺。屈原是一個具有浪漫主義理想的詩人,他寫過大量的情詩,人們從其中《湘夫人》這篇文章中“演繹”出了屈原的“謀殺”案件。
通過屈原謙卑的態度判斷,“湘夫人”擁有很高的地位,而且超過了屈原本人,很可能是一個王室成員;“湘夫人”有著驚人的美貌; “湘夫人”是位已經出嫁的、受道德禮教製約的女人,她不能與屈原公開見麵,而隻能跑到荒郊野外與其秘密幽會。而標題“湘夫人”中的“湘”代表楚國,“夫 人”就是妻子。對照王宮裏的所有有身份的女人,符合“湘夫人”這四個特征的隻有楚懷王的寵妃鄭袖。
屈原與懷王寵妃的暖昧關係被懷王知道後,促使他以政治名義放逐屈原,使他再也無法與鄭袖見麵。公元前296年,楚懷王在秦國病逝,秦國把遺體送還了 楚國,“楚人皆憐之,如悲親戚”。楚人正式立太子為王,是為頃襄王。耐人尋味的是,心灰意冷的屈原聞聽此訊後卻禁不住的歡欣鼓舞、欣喜若狂。因為屈原相信 他的老情人“湘夫人”會想盡辦法說服頃襄王,讓他重返京城,再握權柄。但是他沒有想到的是,為防止屈原與鄭袖的關係卷土重來,楚國王室遵照楚懷王的遺命,派人對屈原進行了捕殺。追殺事件的發生地就是今天的汨羅江,兵士們最終在江邊抓住了屈原,將他刺殺後裝進袋子,捆緊了之後綁上石塊投入江心,演出了一幕殘 酷的曆史悲劇。
而流傳至今的賽龍舟和包粽子是不是也在暗示當時的追殺情景呢,用賽龍舟隱喻當時追殺屈原的激烈場麵;用包粽子來隱喻屈原被投入江中的悲慘事實—糯米飯象征著屈原的肉體,粽葉象征著裝他的袋子,粽絲象征著捆紮他的繩索;而把粽子投入水裏,則象征著屈原被人淹死的真相。
沒有曆史資料證明的曆史都是一些傳說。是傳說總會一步一步地變形。
與屈原同時代的張儀、楚懷王等各種人物場景中偶爾穿插有屈原的身影。
屈原蹈江自殺和他殺都與其自身的性格不無關係,太耿直不善屈伸,不會保全自己和委曲求全顧大局,孤高潔癖、眼裏容不下渣滓和沙粒。
從楚國人角度看和秦國角度來看同一人物的形象截然不同。屈原本人還是有相當殘酷的一麵,例如建議楚懷王將張儀用九鼎蒸殺之。對敵人是殘酷、嚴若冰霜的,當然敵對者對他也是竭盡誹謗讒言,讓他鬱鬱不得誌。然而無論多大的不平,選擇自殺是一種不明智的選擇(略)。
我愛國,國不愛我,我就跳河自殺,如果國人都這樣簡直就是“國將不國”了!後來的智者李白、陸遊、蘇東坡等就吸取了屈原的教訓,好死不如賴活著為中國的文化增添了許多物價的瑰寶……(略)。
個個因為自己是國王或者是皇親國戚,嗬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