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不同習慣的細微區別(84) 臉型問題
(2009-11-29 22:08:54)
下一個
一般說來根據亞洲人臉型的特點,可以分為八種類型:
(1)三角形臉型;(2)卵圓形臉型;(3)圓形臉型;(4)方形臉型;
(5)長圓形臉型;(6)杏仁形臉型;(7)菱形臉型;(8)長方形臉型。
中國人根據臉型的“形狀”來區別各種不同類型的臉型,而日本人則根據
“印象”來判斷他人的臉型。
中日之間對“臉型”的認識習慣有很細微的區別。
日本人和中國人在實際生活中喜歡以身邊的常見物體來形容
人們的臉型。
如:中國人在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瓦刀臉”來形容那些臉很長,
像刀一樣不好看的臉型。以道具來形容人的臉型。
還有其表示方法:
“馬起個臉”
“做鬼臉”
“愁眉苦臉”
“長臉”
“麻臉”
“喜皮笑臉”
......
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中則較常使用“青葫蘆臉(青飄簞)”來形容
那些細長,青臉青深、瘦骨嶙峋的人(江湖時期)。也叫“未成(Uranari)”。
還有“薯蕷臉型”(芋顏Imo-gao)都是以植物來形容人的臉型。
然而在文學描述的語言中、中日之間的區別就大了。
在中國人們對臉型的分類方法很多。
1.根據形態觀察法分類的有:
(1)橢圓形臉型;(2)卵圓形臉型;(3)倒卵圓形臉型;(4)圓形臉型;
(5)方形臉型;(6)長方形臉型;(7)菱形臉型;(8)梯形臉型;
(9)倒梯形臉型;(10)五角形臉型。
2.字形分類法。
這是中國人根據臉型和漢字的相似之處對臉型的一種分類方法,
通常分為八種:
(1)田字形臉型;(2)國字形臉型;(3)由字形臉型;(4)用字形臉型;
(5)目字形臉型;(6)甲字形臉型;(7)風字形臉型;(8)申字形臉型。
中國人“死要麵子”,所以對臉的區分的方法也很多、很細。
日本人對於臉的區分更籠統一些,多數日本人喜歡用“調味料”來比喻
他人的臉型。
日本女人,特別是上年紀的女人對現在的年輕男女演員或歌手都喜歡
用調味料來形容其臉型,或以此來調侃他人。
如:
“醬油臉型”(Shouyu-gao):眼睛細長,鼻子挺立,臉型整體細而長,其
特征是冷淡而平凡。80後的年輕人的偶像,歌星較多,到現在都很有人氣。
木村拓哉、風間通、巨人隊的職業棒球手清原和博等就是這種臉型的人。
“沙司(辣醬,調味汁)臉型”(Sause-gao):有近似洋人一樣的
輪廓較深給人有些“悶熱”感覺的臉型。
1970年日本男人喜歡這類臉型的女性。
1987年後作為女性評價男性臉型的取向。
1988年“沙司臉型”和“醬油臉型”都成為當年的流行語獲獎語言。
當年因“沙司臉型”代表而獲獎的有少年隊成員,錦織一清,歌手
鄉廣美(ひろみ)、阿部寛、原巨人隊職業棒球員定岡正二等。
“蛋黃醬臉型”(Mayoneizu-gao):比沙司、辣醬還要濃重的一類人
的肌黃瘦臉型。
“番茄醬臉型”(Ketchup-gao):比沙司、辣醬還要濃重,但更普通、
平凡而容易接近的那種臉型。TOKIO的“國分太一”、Kinki Kids的
堂本剛等都是“蕃茄醬臉型”的代表例子。
除此還有“大醬(味曾)臉型”(Miso-gao)等等說法頗多。
除了使用調味料的日本人臉型,還有使用原始社會人類臉型來形容的。
如:
“繩文人臉型”(繩文顏):指那些輪廓較深、眉毛和胡須都很重的臉型。
有點象“沙司臉型”。
“彌生人臉型”(彌生顏): 指那些輪廓圓形、整體曲線圓潤、平坦,胡子眉毛
較薄的一類人的臉型,和1980年代的“醬油臉型”接近。
“塩巴臉型”
“芋頭臉型”
“栗子殻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