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VS 日本的“詩歌”
在中國文化傳統的寶典的詩歌中除了當代鼎盛的唐詩、尤其“七律”、“七絕”,“五律”、“五絕”這種比較工整的古詩風格外,從宋代開始盛行的詩歌就是詞,傳統有很多特別的規矩,其一就是詞牌:“清平樂”,“菩薩蠻”,“卜算子”、“水調歌頭”、“賀新郎”等等。
當然每個詞牌要求的格式不一樣。如“字數”,“平仄”,“押韻”等等。
寫詩作詞就是一個絕好的“遊戲”。在沒有電腦,沒有計算器作為工具的時代要掌握好許多詩詞詞牌的規律,運用語言的功夫不是一般人可以速成的。
在日本從古代到江戶時代寫詩的人不少,但很少像中國詩人那樣凝聚濃厚的豐富多彩的典故知識,海闊天空又信手拈來的大作。
在中國詩人看來,日本的詩歌更接近於當今的打油詩一樣的“小品”。日本的詩歌種類不多。在中國熟悉的有“俳句”,“短歌”,一般人也很少接觸日本的“川柳”,“和歌”等等。
“川柳”與“俳句”都是以“5、7、5”音節為原則的定型詩,
“和歌”“短歌”則是以“5、7、5、7、7”音節為規範定型詩,
相當與中國如“十六字令”一樣的詞。
日本當今還流行的一種詩就是“都都逸”(不妨稱為“二十六字令”)。
都都逸(Dodoitsu):產生於江戶末期,由初代都都逸坊扇歌(1804-1852)集大成的“7,7,7,5”音節的口語定型詩。本來是由三弦(三味線)伴唱的通俗歌曲,由音樂曲藝師在曲藝場(說書場,雜技場)演出。以下試翻譯日本家喻戶曉的都都逸(Dodoitsu)
謹供參考(音節數以漢字數為標準):
1,
迷戀伊人幽會處,
千裏旅程一裏路,
未得謀麵隻身返,
歸來千裏途。
2,
飲酒停杯吾不快,
莫止吾醉滿上來,
莫非此麵君常態?
無法說出來。
3、
桃色新聞實難堪,
世人知曉傳美談,
奈何他人不得解,
明隱兩為難。
4、
世上烏鴉慝噪煩,
立誌親手斬三千,
伴君共枕春眠足,
此乃妾心願。
5、
相逢又忍揮別去,
別後而今又相聚,
終究原野刮秋風,
今生一別離。
有許多“都都逸”的名句是日本文人朗朗上口興味濃厚的佳作。
孤平是指在對聯中,下聯的韻腳句中,除了最後一個字是平聲外,其他字隻有一個平聲字的現象。 例如:“萬事皆如意”,如果改為“萬事俱如意”,就是孤平。
孤仄的定義
孤仄是指在上聯中,除了句腳外,隻有一個仄聲字的現象。 例如:“菩提當下現成”,如果改為“菩提當下圓成”,就是孤仄。
孤平和孤仄的禁忌原因
孤平和孤仄在對聯創作中被視為禁忌,因為它們違反了對聯的格律規則,使得對聯的聲調顯得不夠和諧。遵循“一三五不論”的說法時,容易犯孤平或孤仄。
是古人寫作七言近體詩時對一句之中各字平仄調配的變通規定,為常用口訣。其內容是說:在一個七言律句之中,第一、三、五字可以用平也可以用仄,而第二、四、六字則必須平仄分明,不能任意使用。
這種規定的基本精神是對平仄聲字的運用可以有靈活處置的地方,使作詩時不致為平仄律束縛得太死,不因詞而害意。
使用這句口訣時,總的原則就是不能違反格律詩的幾個禁忌,即不能犯“孤平”,不能形成“三平調”和“三仄尾”。
一、不能犯“孤平”孤平,是指在平腳的句子裏,除了韻腳之外,整句隻有一個平聲字。按照王力《詩詞格律》中的說法:“在五言“平平仄仄平”這個句型中,第一字必須用平聲;如果用了仄聲字,就是犯了孤平。因為除了韻腳之外,隻剩一個平聲字了。”
二、不能形成“三平調”在句尾連續出現三個平聲,叫做三平調。做近體格律詩時要盡量避免,而且出現了是無法補救的。在五言的仄起平收句:仄仄仄平平句型中,按照“一三五不論”的說法,第一個字可平可仄,但是第三個字就不論,如果用了平聲字,出現了三平調,犯了禁忌。
三、不能形成“三仄尾”三仄尾指一句的最後三字全為仄聲。五言的平起仄收句:平平平仄仄句型中,第一個字可平可仄,但是第三個字“不論”,不能用仄聲字。七言的仄起仄收句: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型中,第一三兩字可平可仄,但是第五個字不能用仄聲字。否則變成仄仄平平仄仄仄,就會出現“三仄尾”。
在五言“平平仄仄平”這個格式中,第一字不能不論,在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這個格式中,第三字不能不論,否則就要犯孤平。
所謂孤平,就是在“仄平”腳的句子中,即五言“平平仄仄平”和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這兩個句型中,該用平聲的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用了仄聲,如此除了韻腳尾字之外便隻有一個平聲字了。如此就稱它是孤平。孤平可是近體詩的大忌。
王力先生在《漢語詩律學》裏指出:
1.五言的“平平仄仄平”不得改為“仄平仄仄平”;
2.七言的“仄仄平平仄仄平”不得改為“仄仄仄平仄仄平”。
如果近體詩違犯了這一個規律,就叫做“犯孤平”。因為韻腳的平聲字是固定的,除此之外,句中就單剩一個平聲字了。孤平是詩家的大忌。
王力還在在《詩詞格律概要》裏指出:“唐人的律詩中,絕對沒有孤平的句子”。
許多學人紛紛對全唐詩的孤平句作了初步的考證,已經雄辯地證明,“唐人的律詩中,絕對沒有孤平的句子”之論根本不是事實。
1、於作龍在《唐代近體詩格律新探》裏指出:“〔本書〕在探討中不但正視了詩的格律變化的客觀規律性,同時也否定了前人的一些錯誤說法,如對‘孤平’問題,有人講:在《全唐詩》中偶爾能找出一、二首來。可是在《全唐詩》中不僅僅是一兩首,而是有近百首犯有‘孤平’的詩例”。書中還具體例舉了56首犯孤平的實例。
2、風雨狂客在《孤平不過尋常物,哪有詩家大忌說!》一文裏搜集了全唐詩裏154句孤平實例。
3、趙克剛在《關於孤平句》一文裏,羅列了杜甫10句孤平句,以此來證明犯孤平根本不是什麽詩家大忌。
4、應化雨的網文“全唐近體詩中的孤平句”搜集了193句孤平實例。潭州雨夢在《關於孤平及孤平句最新統計》一文裏對其作了考證和補充。
5、稻香老農在《孤平研考》一文裏羅列了全唐詩孤平句數十首,潭州雨夢對其作了考證和補充。《孤平研考》還認為全唐詩裏有一百多首“那”字犯孤平的實例。因“那”字有平仄兩讀,網友對此提出質疑。潭州雨夢經過多方古籍的考證以後認為:隻有“刹那、檀那、禪那”三個詞組度平聲,作為疑問代詞的“那”字應當為仄聲。
我把上述六位先生搜集的例證進行了整理,刪去了重複的例詩和平仄錯判的例詩,為了減少爭論,把疑似古絕的五七言絕句和仄韻例詩也刪除了。即最終結論是:
第一、暫時排除“那”字孤平句,全唐詩犯孤平的實例也有206句。其中五絕22句,七絕26句,五律86句,七律15句,排律57句。其中,李白14句,白居易18句,杜甫12句。唐代最優秀的三位大詩人就有45首之多,占總數近四分之一。
第二、全唐詩中“那”字犯孤平的實例106句。其中中五絕3句,五律39句,七律52句。與其它孤平句加起來,一共312句。“那”字孤平句可以暫時質疑,有待大家進一步考證。
需要說明的一點是,王力先生為了證明自己的“孤平大忌”、“唐人的律詩中,絕對沒有孤平的句子”之類的格律主張的正確性,於是在《漢語詩律學》裏設計了一個邏輯陷阱,他在近體律詩之外還定義了兩種所謂的古體詩:一是“入律的古風”,二是“古風式的律詩”。我翻遍了所有古籍,從來沒有誰有過類似的分類方式,王力先生實際上是把所有不符合自己格律主張的近體詩變體〔如古人有明確論述近體變格“吳體”之類〕通通納入“入律的古風”與“古風式的律詩”的範疇,例如,隻要有犯孤平的詩作,就可以打入“入律的古風”或“古風式的律詩”的冷宮,這樣一來,“唐人的律詩中,絕對沒有孤平的句子”的格律主張也就絕對正確了。這種做法實際上就是“利用需要證明的結論作為推理的前提條件”的循環論證法,屬於詭辯論的範疇。
判別一首詩究竟是古體詩還是近體詩,最可靠的方法是古人自己編訂的近體詩專輯,如白居易的《白氏長慶集》、元結的《唐詩鼓吹集》和元方回的《瀛睽律髓》。對此,孫逐明在《詩詞賦聯形式通論》裏將有詳細的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