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生盜江湖

武生者,盜江湖之吳人也。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多麗斯·萊辛獲諾貝爾文學獎(轉載)

(2007-10-11 07:34:05) 下一個

   英國作家多麗斯·萊辛(Doris Lessing)獲諾貝爾文學獎(中央社)
  英國作家多麗斯·萊辛獲得2007年諾貝爾文學獎。評審團形容87歲的多麗斯·萊辛為“女性經驗的史詩作家,她以懷疑態度、熱情和前瞻力審視一個分裂的文明”。
  多麗斯·萊辛是一位愛貓成癡的作家,她的生命似乎永遠不乏貓咪緩步經過的景象。台灣的時報文化就出版過兩本萊辛有關貓的“獨別的貓”和“貓語錄”。她最具女性主義象征的大師級作品“金色筆記”,時報也翻譯中文在台出版。
  多麗斯.萊辛,1919生於波斯(今伊朗),父母皆為英國人,五歲時隨家人遷往南非羅德西亞(今辛巴威)。她的家人原希望在南非務農致富,不過事與願違,萊辛的母親原期待能過著維多利亞式的文化生活,將女兒送到天主教女子學校就讀。
  然而萊辛在非洲的野性中成長,對嚴格管教的教會學校難以適應,十四歲便輟學,之後不再接受正式教育,但她博覽群書充實自己。
  1939年和法蘭克.惠斯頓結婚,育有一男一女,1943年離婚;二次大戰期間認識德國難民葛提弗烈德,1945年結婚,生子,1949年離異,此後一直單身。
  1949年萊辛攜帶她的第一部小說手稿初回英國,這部名為“青草在歌唱”的小說是她的處女作,1950年在英國出版,一舉成功,同時在美國及十個歐洲國家出版發行。她的國際聲譽由此建立,創作一發而不可收。
  萊辛在“獨別的貓”這本書裏細數曾經讓她歡欣也讓她憂愁的貓。故事從萊辛在非洲的童年開始,她以勞倫斯對生物觀察的精神,書寫這些貓的生命景觀,像是童年時衝進她家農田的貓,周末和父親兩人和大約四十隻貓相處,充滿個性的“灰貓”與“黑貓”、大難不死的流浪貓等。灰貓是被寵愛的美人,喜愛炫耀賣弄、自私虛榮;黑貓活在現實世界中,審慎穩重,高度發展肉體本能;流浪貓有幸存者的特質。
  多麗斯·萊辛簡介:
  1950年,英國小說家多麗斯?萊辛推出《青草低吟》後,佳評如潮。回顧過去,她不但特立獨行,同時創作力十分旺盛。今年,她已年屆82歲高齡,仍於去年推出兩本新作。她出生於波斯,後來隨父母移居非洲羅德西亞,30歲才定居於倫敦。萊辛早年唾棄正規教育,改以自修方式遍讀西洋文學作品。後來,她進入法律事務所上班,到了26歲時,有一天向老板說:“我要離職了,準備去寫寫小說!”於是萊辛展開她的寫作生涯。

  《詮釋邊緣人的生命─多麗斯·萊辛》
      (辜振豐寫於2001年)
  萊辛在小說中善於刻劃邊緣人的角色,8月天培公司推出《第五個孩子》與《浮世畸零人》的中譯本,使我們更進一步了解萊辛的創作。其實,這兩本小說是以主角班的一生故事作為主線,所以《浮世畸零人》是《第五個孩子》的續集。在作品中,萊辛傳達一個重要訊息:一個人的言行舉止要是異於常人,往往會被家庭和社會排除。雖然,主角班作為“異類”就是遭受這種命運。萊辛作品提醒世人,有些異類其實也有一般常人的感情,同時更有善的一麵。
  萊辛的寫作生涯
  1950年,英國小說家多麗斯·萊辛推出《青草低吟》後,佳評如潮。回顧過去,她不但特立獨行,同時創作力十分旺盛。今年,她已年屆82歲高齡,仍於去年推出兩本新作。她出生於波斯,後來隨父母移居非洲羅德西亞,30歲才定居於倫敦。萊辛早年唾棄正規教育,改以自修方式遍讀西洋文學作品。後來,她進入法律事務所上班,到了26歲時,有一天向老板說:“我要離職了,準備去寫寫小說!”於是萊辛展開她的寫作生涯。 1962年,她推出《金色筆記》後,立即奠定她在西方文壇的地位。去年,時報出版公司也搬出此書的中譯本。這本大作敘述手法已有別於現代主義所強調的意識流,全書不分章節,由一個故事,5本筆記構成。該故事題為《自由女性》,女主角為安娜。故事似乎是相互連貫的,但萊辛將它分為五部分,每部分之間,依次插入黑、紅、黃、藍四種筆記。雖然此書是安娜的成長紀錄,但內容也涉及殖民主義、種族主義、共產主義與男女間的愛情。顯然,這本小說內容豐富,兼具感性與知性。
  善於刻劃邊緣人
  萊辛在小說中善於刻劃邊緣人的角色,8月天培公司推出《第五個孩子》與《浮世畸零人》的中譯本,使我們更進一步了解萊辛的創作。其實,這兩本小說是以主角班的一生故事作為主線,所以《浮世畸零人》是《第五個孩子》的續集。在作品中,萊辛傳達一個重要訊息:一個人的言行舉止要是異於常人,往往會被家庭和社會排除。雖然,主角班作為“異類”就是遭受這種命運。萊辛作品提醒世人,有些異類其實也有一般常人的感情,同時更有善的一麵。 首先,萊辛在《第五個孩子》將班置放在一個渴望幸福、快樂、安定的英國中產階級家庭中。在書中,大衛和海蕊一結婚後,渴望多子多福,生了4個孩子後,充滿和樂融融。但太太海蕊懷了第五個孩子班時,身體出現異狀。等到班出生後,即具有蠻力,隨時要攻擊其他孩子,加上他的反應又異於常人。此時,整個家庭便麵臨重大的轉變,而其他家人更處於恐慌的狀態中。後來,父親大衛便將班送往蘇格蘭的療養院,讓院內收容。但班卻受到監禁,並受到不人道的對待。
  《浮世畸零人》佳評如潮
  在班離家後,全家立即恢複以前的和諧氣氛中。這使人想起卡夫卡的《蛻變》,主角薩姆沙變成一條蟲後,全家十分驚恐。一旦薩姆沙被掃地出門後,全家乃趨於平靜。一般說來,家庭讓人聯想到愛、溫暖、相互扶持,但萊辛則打破中產級家庭的神話。尤其是班的處境,即可作為明證,因為大衛與其他四個孩子對班可謂既冷酷又無情。 萊辛並非是極度的悲觀主義者,在書中,母親海蕊對班仍有一份母愛。因此海蕊獨自到療養院,將班再度帶回家中,並讓他就學。以班的心智和語言能力是處於幼稚階段,很難與人溝通,但班開始有些朋友願意與他在一起。這些朋友則是一般人眼中的不良少年和無業遊民。例如失業青年約翰經常帶班到外麵玩,後來班更經常與街頭混混在一起。諷刺的是,這些人十分看重班,而家人除了母親外,早已將他排除在外。此外,班的誕生,以至於從療養院回來後,大衛與海蕊的關係逐漸貌合神離,夫妻之間可謂形同陌路。 在續集《浮世畸零人》,萊辛敘述班離家出走後,過著流浪生活的故事。班四處飄泊,時時受人欺負、騙錢和利用。如毒販詹士頓暗中利用班,在他皮箱內藏了毒品,走私到法國尼斯,以賺取钜款,而美國人亞丁,因班奇形怪狀而帶他到巴西拍電影。這些人隻有將班當成工具,以遂行私利。
  作品呈現另類價值觀
  不過,萊辛弘調人間仍有愛的存在。例如老婦人愛蓮、麗妲、妓女德蕾莎都十分善待班。她們並沒有將班當成異類,而是將他視同一般人。換言之,她們仿佛與班有某種神秘溝通。其實,班雖然語言能力有障礙,但他的感覺十分敏銳,而他也意識到自己有蠻力,一旦與人衝突時,自己會克製,以免傷害對方。而在流浪的生涯中,他也知道沒有錢,生活就成問題。 最後,班在巴西還被“研究中心”的史蒂芬抓走,以便探討班這個異類。不過,十分關心他的德蕾莎卻把他救出來。在結尾,萊辛以超現實的筆法,讓班掉落於山穀中,並在空氣中消失,而且暗示班已經回到他的“異類族”的懷抱中。 萊辛探索邊緣人,不遺餘力 。1995年,她推出晚年力作《再度變愛》,刻劃老女人的情欲,可謂栩栩如生。以資本主義價值而言,老人的身體日漸衰弱,無法為生產體製賣,年紀一到,必然要退休。老人也就成為社會的邊緣人,如此一來,文學作品也就受到影響,極少呈現老人的處境。如今萊辛完成《再度戀受》,不免令人興奮,因為小說本來就是要探討生命種種可能性。 這本小說的女主角莎拉一出現,已經邁入65歲。她丈夫英年早逝,所以必須靠寫作維生和扶養小孩。後來她又與三位好友合組“綠島劇團”,一度在法國的馬提尼克節慶中推出戲碼《儒勤.維努》。莎拉任編劇,亨利和比爾分別出任導演和演員。有趣的是,在集體合作過程中,莎拉同時愛上亨利(三十五歲)和比爾(二十八歲)。 莎拉多年來致力於劇場與照顧侄女,因此無意再婚,也無心談變愛。但萊辛刻意安排莎拉在排戲期間愛上亨利和比爾,以便將這位老女人的回憶和性幻想一一呈現出來。莎拉已然老邁,麵對這種老少戀,中不免有所衝突。萊辛時而運用第三人稱觀點,時而以內心獨白,讓她的內心矛盾一一浮現。 麵對年輕的比爾,莎拉想起《威尼斯之死》中老人艾森巴哈鍾情於美少男達丘的情景,立即恍恍惚惚。她想起丈夫早死,以至於這種回憶頂多像相框中的照片,或小說中的場景。 祭典一結束,戲也演完了。每個人各自離去,而這段三角戀情也煙消雲散。對兩位男主角是成長的開始,但對身為老女人的莎拉則是一種嶄新的體驗。 綜觀萊辛的創作生涯,並非向主流價值靠攏,而是呈現另類的價值觀,從而探討邊緣人的生命。或許,這就是創作的本質。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