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是和一個叫“浪漫”的詞連接在一起的,從耳濡目染的平麵描述、電影媒介而得到的先入為主的印象中,法式浪漫無一例外地由鮮花、燭光、香水、擁吻烘托出來的。既然身陷巴黎,一探這個浪漫之都的好奇心又肯定是攏不住的,又何必徒勞無功地掙紮呢?電影《Good Will Hunting》裏麵不是有這樣一句話:“說到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 Bounaroti,1475-1564),你對他的作品也許了如指掌,但你沒辦法告訴我站在西斯汀大教堂(Sistine Chapel)聞到的氣味是怎樣的?因為你從未站在那裏看天花板上的壁畫”。那麽,站在西斯汀大教堂裏聞到的壁畫氣味到底是怎樣的呢?要從何講起呢?不如邊走邊說吧,說不出來的,就不吝嗇地送上一句格式化的感歎:“啊哈,浪漫巴黎啊!”
巴黎的確是一座沒有欣賞盡頭的城市,一幅怕是永遠也不會完成的印象派巨作,點綴著油畫給人留下的那種滲透、曖昧、線條呈現出的精致的粗獷感。一邊是各式各樣的古跡,一邊則是展現著現代的輕盈剔透、極具表達功能的巴黎新區,你中有我,我中見你,處處洋溢著古典與現代經典的協調美。
曾經是拿破侖三世的宮殿的盧浮宮(Louvre),經由建築大師貝聿銘的玻璃一罩作為入口之一,從古希臘殘跡、古埃及、古東方文物所呈現出來的考古審美疲勞,強撐著怎樣也要出一把頭的。一幅不知被多少來自世界各地的人鐵定要瞻仰的《蒙娜麗莎》,躲在鑲了防彈玻璃裏麵帶著的微笑,那所謂的神秘感,是怎麽看都得打折扣的。之前滿滿的“有仙則靈、下自成蹊”的瞻仰願望,在喧鬧擁擠的人群中,還不如用“到此一遊”來形容更貼切。那屹立在塞娜河邊有“巴黎貴婦”之稱的艾菲爾鐵塔(Eiffel Tower)呢?去的時候被層層疊疊的腳手架包裹著,正在進行用燈泡妝點這個龐然鐵架的工程,百餘年的貴婦人少了珍珠翡翠的助陣是要落伍的,更不濟要被人冷落的。至於替那位矮個子將軍彪炳戰績的凱旋門(Arc de Triomphe de L’etoile)呢?每逢夜幕低垂,地下燈的裝飾效果,像足了從墳墓裏掙脫出來的一張陰森森淒慘慘的骷髏臉。裏昂火車站裏擠滿了低腰露胯的都市人,五顏六色的人頭攛動,行色匆匆。還有,西堤島上的地標巴黎聖母院(Notre-Dame)已是要用歐元來買祈福的蠟燭了。大自然雨水神功之筆的傑作、藍天下潔白如玉的聖心教堂(Basliguo du Sacre-Coeur)裏繞梁飄蕩著的是為伊拉克人祈福彌撒的經詩頌唱。。。無論如何豐功蓋世、英明偉大,人也抵不過“大江東去”的定數,倒是所謂的建築、畫這些東西可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複計東西”,獨領風騷幾百年,永垂不朽,為後世子孫趨之若鶩地臨頂膜拜,也就難怪很多發了達的人動不動要大興土來建造標榜盛世偉績的地標了,再把自己的名字附魂上去。總之,身陷巴黎大的情景氛圍就是這樣被設定的。
清晨從坐落著凱旋門的戴高樂廣場(Place Charles de Gaulle)出發,漫步在由無數小石子兒鋪成的香榭麗舍大街上(Avenue des Champs Elysees),一直徒步到協和廣場(Place de la Concord),並沒覺得它和任何稍寬一些的大街有什麽不同,雖然莫名其妙地從清新的薄霧嗅到了音樂、雕塑、香水、時裝的彌漫糾纏的味道;同你擦身而過的各種膚色,操著各種語言,散發著各種體味的男男女女(大把大把穿戴時髦體麵的俊男美女)。兩旁寬寬的步行道在晨曦中給人一種多餘而誇張的奢華感覺,提醒著你到了時尚和流行的最前沿,可盡情領略奢華風範的極致,細品高雅上流生活的頂峰,任何你能想得出的極端詞匯拽在這裏怕都不會過分的。小資大概會說:“外麵的世界真精彩,外麵的世界真無奈。”暴發戶燒過包兒後不屑地說:“巴黎已被我踩在腳下!”至於我嘛,不知怎的脫口念出的,竟是詩聖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那句,算是帶了些階級覺悟的,拽了一個彎兒的。
當乘著公共汽車閑蕩在巴黎的大街小巷的時候,映入眼簾最多、最平常的就是一間間大大小小的酒吧了(據說巴黎最偏僻的街角也不會沒有咖啡館,即便在夜色最深的時候,也能尋到咖啡館燈光),人們穿戴整齊地悠閑地坐在安放於路邊的椅子裏,麵向陽光的方向,旁邊的桌上放一小杯咖啡、麵包三明治、或是一杯紅酒,有些是一個人靜靜的獨自坐在那裏,也不乏幾個人的交談。。。穿戴成那樣(又是大白天的非周末),難道巴黎人慢酌酒吧也是在上班?果真如此的話,也許工作時間、地點和形式對於巴黎人來說都已經失去了意義?工作和享受生活方式已經水乳交融了?我也好奇他們在欣賞著什麽?而左顧右盼發現的,除了匆匆過街客如我,好像也就沒什麽了。無論如何,這種互為畫中人的情景夠那句便宜的感歎:“啊哈,浪漫巴黎啊!”
巴黎人給我的另一個印象就是愛閱讀,乞丐和街頭流浪漢不少,估計全世界貪戀分油水的頂尖扒手也海了。無論在地鐵、休閑的椅子上、商店付款的隊列,還是公共汽車裏、咖啡館,處處可見男女老少悠然自得地捧著本小說或詩歌籍或報刊在看。尤其在地鐵裏,放眼望過去整個車廂集體閱讀場麵也算一景吧。地鐵裏的行乞一族,憑本事吃飯,比如演奏小提琴曲、或手風琴曲、或吉它曲,也有朗誦的,“表演”結束後在車廂內巡回一周,願者上鉤,絕不強求,之後再去下一節車廂;也見過在地鐵入口處守株待兔的,空曠的地下通道,悠揚的樂曲回旋蕩漾開,煞是好聽,也別有一番情趣。不會因為你在而在,也不會因為你的注視而有什麽特別的表示。那是生活,一種普通得再也不能普通的生活方式,而且在外人看來能自樂其中,毫不為恥,一種與他人兼容並存的生活狀態。
放下林林總總對塞納河及延岸的描述不談,我對河畔的舊書攤倒是情有獨鍾。齊腰高的欄杆上掛著一個個鐵皮箱,大小統一,可以上鎖,一看就是有統一管理的。在這裏,看到的舊書或舊的物品,有詩畫、書籍、古董,還可以看到半個世紀以前的硬幣、明信片和郵票。我還見到幾本30年代的中文的期刊。巴黎的流動舊書攤始於15世紀,而塞納河畔的雖晚些,但也始於18世紀法王路易十六時期。千萬別小看舊書攤的經營者,他們的學識都很豐富,任何一位隨便拿起一幅古畫或一枚郵票,給你講一個很長的故事也不是不可能的。我能呆的時間不多(不敢開口怕被絆住),期間非但沒看到幾個人買,甚至像我這樣躑躅光顧的都少,心裏不禁替這些商販的生計擔心起來。不過,看到他們悠哉樂哉的神情,看到有的幹脆架起了畫板塗抹起塞納河的風光,就覺得開口問生計是多餘的了,沒準兒為了維持這一旅遊景點,政府給這些經營者發工資也說不定呢!
一般地,我在旅行的時候是很少逛街買東西的,不過來到巴黎的第一時間就破了例,倒不是因為處處可見的購物誘惑,隻是因為下榻的旅館除了日供的鞋油以外,不得不用的日用品什麽都沒有。隨便踏進一家大眾化的超市,貨架上的商品分類法沒有什麽不同,即便不懂法文,也不會把吃的當成用的,這是世界經濟一體化趨勢(Globalization)給普通人帶來的實惠。值得提提的,第一,酒的陳列區很大,粗略張望一下,在10個付款的顧客中,有6、7位有買酒,這樣推斷下來,巴黎人對酒的日需,和我們的油鹽醬醋有一比。第二,化妝和服裝飾品、香水可謂琳琅滿目,不僅分時間、場合,也有年齡、膚質和性別的區別,價格的貴賤層次也清清楚楚的,可見巴黎人很介意通過自己身上的味道、著裝穿戴來凸現與眾不同,張揚個性。
離開巴黎是一個周日的中午,聞知離下榻旅館不遠的地方有早市,所以一大清早就爬起來了,一邊梳洗一邊的自信滿滿地想像著萬籟空巷的巴黎該是怎樣的?沒想到一跨出旅館門口,映入眼簾的卻是這樣一幅畫麵:一些人已經一杯咖啡,幾片麵包,在抬頭等著太陽了;一些戴著耳機、脖子上帶著擦汗的手巾在晨運了;也有人穿戴整齊地在遛狗;這邊一對發色蒼蒼的老夫婦攜手挽臂而行;那邊拖著一大束鮮花的情侶在旁若無人地擁吻。。。哇!一大清早受這刺激!
早市和在別處的什麽夜市、跳蚤市的沒有什麽本質的差別,一個挨著一個的攤位,無非分吃、穿、用、擺設幾類,排開了,有1公裏那麽長。而眾星捧月般拔眼的便是鮮花了:有插在花筒裏的,有被紮成花束的,顏色之鮮豔,種類之繁多,讓人眼花繚亂,歎為觀止。懷抱一束花,麵露微笑,眼含溫柔,心中充滿的是?而收到花的人又將是怎樣一種心情呢?家中有花的日子,即使在再陰霾的天也將是陽光明媚,不論花的貴賤,不論生活貧富,隻在花瓶裏插上幾支姹紫嫣紅,整個房間散發的是大自然不帶粉飾的溫馨,追求優雅、精致、舒適生活的話,或缺了鮮花的烘托,怎麽好呢?
提到“浪漫”這個詞,自己腦海中浮現的是融合了心與情的真誠流露和自由馳騁而沉澱出來的一種感受,也許說是一種意境更為貼切。比如,拈花含笑踏青露,愁雨纏綿扉自開,春華秋實傲清霜,圍爐沽酒一傾談。還有,風撫秀發舞輕爽,一池暗紅醇幽香,霓裳迷離淡薄霧,驀然回首醉人心。。。
這樣來看,浪漫摻雜著主體、客體的主觀臆斷和一廂情願、自作多情,是很個性化的私人感受。從自己這邊看過去的,和從別人那邊看過來的可能根本是南轅北轍,驢頭不對馬嘴的。巴黎是個客觀的存在,就如杯中的酒一樣。它們是不會因為你看不看說不說,喝不喝品不品而存在的,而看過喝過的感覺確是由你來說的。當浪漫已經不是為了某種情調而被追求,而是融於生活的時時刻刻,方方麵麵,在不經意的從容中變成了實實在在的生活方式和享受,這樣來揭開巴黎這個浪漫之都的麵紗是不是就容易多了?酒能醉人更妙在人願自醉,要知道站在西斯汀大教堂裏聞到的壁畫氣味就是站在西斯汀大教堂裏聞到的壁畫氣味罷了。
浪漫的本質隻不過是現實的一種,是在街頭、市井、平淡無奇的襯托下,被“提煉”出來的情景的定格、內心的感受或悸動。平凡人幾點一線的平凡日子實在沒有什麽值得大書特寫的,不過普通人有福消受的浪漫確是無時不在的,隻要你略微給那顆愛生命和生活的心鬆鬆綁透透氣,就一定能收獲上蒼對在紅塵掙紮的人們的慷慨回賜。換句話說,我認為浪漫體現的是一種情商,一種對生活和自己周遭環境的態度,能落實在行動上並傳達出來的積極正麵的訊息。所以,浪漫可以是直達要義的智慧,拍案而起的憤怒,橫眉冷對千夫指的無懼無畏,俯首甘為孺子牛的柔情蜜意;它還可以是大病初愈的稀飯,雨中遞過來的一把傘,煩躁挫折中默默無語的牽手,用心的聆聽,麵帶微笑的陪伴,一句真誠關切的問候,一番開解迷思的話,一個會意的眼神,一把大珠小珠落玉盤的歡笑聲音。。。
我們生活在一個追求個性的速食世道裏,技術科技的進步(尤其是互聯網的出現)不僅縮短了個人和外界的空間距離,還改變著人的生活和思維方式。人們更容易獲取自己需要的信息,不用以夢為馬仗劍天涯,僅憑一鼠標就可以天馬行空瀟灑世間。對於種種情緒問題、需要、欲望,也有了多種渠道發泄,人們可以活得更自我。也許正因如此,更容易對別人的努力視而不見或冷嘲熱諷或幸災樂禍,對別人的成績心存嫉妒,對人和人之間的理解過程變得越來越不耐煩,見不到與人和外界相處的誠意、從容和豁達,最後就隻適合遊蕩在一個讓別人奉承、認可的狹隘天地裏。
這還是個厭惡貧窮的世道,處在貧窮階層(含物質和精神兩方麵)人承受的心理壓力、痛苦指數是非常高的。於是有人夭折;有人鋌而走險,行損人損己之事;有人精神崩潰;有人昏昏噩噩、得過且過;但也有人憑著非凡毅力拒絕偏離成功的通衢。雖然世俗對成功或幸福有些公認的標準,我倒覺得個人的內心感受更重要,尤其不能沒有內心的寧靜,否則,即使具備機敏的智慧、優秀的個人秉賦和用之不竭的精力,恐怕也難擁有成功和幸福。
這許多年來,一直都在有意無意地思考、調適,到底什麽樣的生活方式是自己想要的?是適合自己的?走多了,看多了,越來越不執著於對任何形式上的苛求,隻要同時能擁有足夠的衣、食、住、行,身心的健康和自由。還要有幾個摯友,能與人建立無憂無慮而真心的溝通。能周遊世界的廣闊和自由自在,甚覺足矣。簡單地說,做利人利己的事,去自己想去的地方,和自己愛的人在一起。
後跋: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履塵不染心常寧,風雨兼程又一載。特作此浪漫篇,乃攬月花叢自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