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對倫敦厭煩之際,就是對人生也已經厭煩了。"這不是我的觀點,而是18世紀英國文壇大師,因獨自編纂《英語辭典》(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而揚名天下的薩廖埃爾•約翰遜(Samuel Johnson)說的。
不能免俗地,我也像橡皮圖章似的"瞻仰"了白金漢宮(Buckingham Palace),特拉法加廣場(Trafalgar Square),西敏寺(Westminster Abbey)等等。當汽車穿行於倫敦的大街小巷,我有機會觀賞這個有"霧都"之稱的古都的街容,其主要街道在經過了洗煙涮塵的工作以後,現在已經很少見得到讀書讀來的塵染煙熏的印象了。
白金漢宮建於1703年,最早稱白金漢屋,意思是"他人的家"。去的時候,皇宮正門的上方,皇室的旗幟在3月的清風中懶懶地飄動,說明女王在宮內。不過,在我眼裏,它就是個宮殿而已:有誇張的、富麗堂皇的鍍金大門;由穿著灰色製服近衛軍把守,他們戴著的巨大帽子就絕了,怎麽看怎麽像馬桶刷子;日複一日地在眾人麵前換換崗,奏奏樂;幾個騎警在高頭大馬上吆喝著維持秩序,馬兒呼哧呼哧地喘著粗氣,流下來的哈喇子像從石鍾乳上滴拉下來的牛奶,瞞惡心的。軍樂隊奏的是流行樂曲,讓我更多地感受到皇家的隨意、輕鬆和幽默,而非威嚴。在緊關著的大門裏麵,皇家衛隊隨著軍樂和口令,作各種列隊表演,什麽舉槍互致敬禮,既沒可觀性,也沒娛樂性,拿著哄小孩子怕都哄不下來,真搞不懂包括我在內的一層層的,操著各國語言的人們都那樣翹首仰望什麽?!
其實,我覺得白金漢宮還不如占地遼闊的禦花園有趣兒:花團錦簇;野鴨野鳥成群結隊的;在朦朧的遠處,還隱約地望得見悠閑飄逸的倫敦眼(London Eye);空曠野闊,輕心舒展,令人心曠神怡,浮想聯翩,任由八卦的思緒像斷了線的風箏一般越飄越遠。。。
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大不列顛帝國都是歐洲曆史上最輝煌的帝國之一。
在大英帝國發跡和升騰之初,是都鐸王朝(Tudor Reign)的伊麗莎白一世(Elizabeth I)親自督導偏處一隅的不列顛戰艦一舉擊敗了不可一世的西班牙無敵艦隊,建立了海上霸主地位,繼而駛向各大洋,在北美開拓了第一塊海外殖民地;倫敦交易所開業;東印度公司成立。。。從此,歐洲改變了,世界也改變了。這位被史學界公認為英格蘭曆代最偉大的君主之一,在位長達45年的女王,以建立大英帝國的霸業為己任,終生未嫁,被尊稱為"處女女王"。為表示對她的尊敬,第一塊在北美開拓的海外殖民被命名為"處女地",即今日的美國弗吉尼亞州(Virginia)。在她統治下,在其統治期內,英國的文學藝術也空前繁榮,湧現了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培根(Francis Bacon)、埃德蒙•斯賓塞(Edmund Spenser)等許多名垂青史的作家、哲學家和思想家和詩人。在伊麗莎白一世辭世時,英國已取代西班牙越居為占領導地位的歐洲大國。
在伊麗莎白一世之後,英國王室經曆了風雨飄搖的300年。此時,另一位偉大的女性擔負起中興大英帝國的重任,她便是在位時間長達60多年的維多利亞一世(Queen Victoria I)。在她的統治下,大英帝國的疆域不斷擴展。雖然北美殖民地在此期間脫離英國獨立,加拿大也獲得了政治上的自治,但加納、尼日利亞、烏幹達、肯尼亞、索馬裏和羅得西亞等非洲國家相繼淪為英國殖民地,可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為保證海路的暢通,英軍又占領了埃及。1877年新年,維多利亞被宣布為印度女王。維多利亞一世有幸成為英國曆史上和平與繁榮的象征,並非因為她才華出眾,而純粹因為得到幕僚的輔佐。但自從摯愛的丈夫早逝以後,維多利亞女王便從公開場合退隱(並未廢棄朝政,隻不過隱身幕後進行管理。)終生穿著黑衣以示追憶,至死也未能從亡夫的陰影中走出來。
八卦英國王室,就不得不提及這件事了,那就是於1936年以愛德華八世登基,同年底又被迫退位的戴維(David),上演了那出在英國乃至世界曆史上都非常罕見的,真實版的“不愛江山愛美人”的愛情劇。這位威爾士親王(Prince of Wales)即位前的歲月大多在國外度過,在此期間認識了離了一次婚的美國人沃麗絲•沃菲爾德•辛普森(Wallis Warfield Simpson)。兩人一見如故,感情急劇升溫。問題是辛普森夫人如果與未來的英國國王生活在一起,她還須第二次離婚;更有傳言說她與納粹德國的高層過從甚密。英國朝野為之震撼。1936年12月,首相斯坦利•鮑德溫(Stanley Baldwin)正式告知國王,國會和國家以及全體國民都不能接受一個離過兩次婚的女人成為他們的王後。愛德華八世選擇了退位,其弟喬治六世隨即封他為溫莎公爵(The Duke of Windson)。1937年,溫莎公爵與辛普森夫人在法國結婚。1972年,溫莎公爵悄然逝去。14年後,溫莎公爵夫人最終為他們淒美的愛情故事畫上了句號。溫莎公爵夫婦雖然不為英國王室所容,但溫莎公爵“不愛江山愛美人”的故事卻為世人廣為傳播,也成了許多藝術家經久不衰的創作題材。
溫莎公爵在瀟灑和哀怨中的離去,"成就"了另一位令人敬佩的王室女性,她就是喬治六世(戴維的弟弟阿爾伯特,Albert)的妻子伊麗莎白•鮑斯-萊昂(Elizabeth Bowes-Lyon)。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進行到最慘烈的階段,倫敦人每日都在空襲警報聲中艱難度日,德國空襲白金漢宮,喬治六世和伊麗莎白王後及兩個女兒伊麗莎白(Elizabeth)和瑪格麗特(Margaret)的住所。伊麗莎白王後說出了這樣的話:"我很高興我們被襲擊了,它讓我感覺我和人民大眾麵對麵、共患難"。為安全起見,羅斯福(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總統曾要求王後把公主們送到美國去。伊麗莎白王後予以婉謝:"沒有我的相伴,公主們不會離開祖國;沒有國王的相伴,我不會離開祖國;而國王當然是永遠不會舍祖國而去的。"她也因此成為英國正直和勇氣的象征,連希特勒都咬牙切齒地罵她是"歐洲最可怕的女人"。2002年3月30日,這位"全英最敬愛的祖母"以101歲的高齡在睡夢中安然辭世。
二次大戰後,滿身瘡痍的大英帝國隨之步入了另一個艱難、飄零的歲月。昔日大英帝國的殖民地相繼棄舊主而去,追求自己的新生。南愛爾蘭和印度半島相繼獨立,非洲英屬殖民地追求自由的鬥爭也風起雲湧。1948年英國被迫從巴勒斯坦撤出,從而為以色列建國開辟了通途。到1952年2月6日伊麗莎白二世(Elizabeth II)繼承王位時,昔日的大英帝國已淪為一個仰人鼻息的二流強國。
伊麗莎白二世是英國曆史上獲得學位最多、最高的女王。她通曉法語、西班牙語和德語,語言天賦令人咋舌,隻不過,因為貴為女王而無從施展。女王雖然名義上是英國武裝力量的最高指揮官、宗教領袖,有權任免首相、各部大臣、高級法官和各屬地的總督,有權召集、停止和解散議會,但實際上是統而不治,真正的權力完全在內閣,女王隻不過是國家最高權力的象征而已。按照現行的英國法律,如果將女王本人的死刑判決書呈送到她的麵前,她也不得不在上麵簽字。這樣看,坐在那位子上,沒有什麽令人羨慕的。那個溫莎公爵就曾抱怨,作為國王卻無權去愛一個自己喜愛的女人。
戴安娜•斯賓塞(Diana Spenser,1961~1997)在1981年嫁給查爾斯王子(Prince Charles),是英國王室成員第一次與本國人和非王室成員結婚,也就是現代版的灰姑娘攀上了高枝兒。其實,戴安娜的爸爸在伊麗莎白二世女王加冕時曾擔任其侍從武官;戴安娜的祖母則當過王太後的侍女,算是和王室沾點兒邊的,隻不過屬於王宮中“勞動階級”的一份子。由於戴安娜雍容華貴的氣質和出眾的美貌(除了她的天生麗質,也是由禦用的服裝設計師和發型師等等,用納稅人的錢堆出來的),她立即征服了世人的心,成為另一位受公眾愛戴的王室女性。但10年之後,這對夢幻般的情侶便同床異夢。1997年8月31日,戴安娜與阿拉伯情人多迪•法耶茲(Dodi Fayed)因車禍魂斷巴黎,可謂紅顏薄命,她短短不過36年的華歲,另我想起南宋陸遊的千古名句:”零落成泥碾作塵,隻有香如故。”
戴安娜去世已經7年了,人們仍然悼念她,八卦她,甚至發展到要開棺驗屍的地步。不過,接下來,我要正襟危坐地談起另一位與英國王室無關的偉大女性,她就是在戴安娜祭日之後去世的特麗莎修女(Mother Teresa,1910~1997)。和對戴安娜逝世全球焦點報道相徑甚遠,媒體對特麗莎修女的去世的報道,則可用門前冷落車馬稀來形容。
戴安娜和特麗莎修女,兩位被美國《時代周刊》(《Time》)列為近100年來,20位最有影響的偶像(Icons)和英雄(Heroes)人物,我以為,她們的區別,是名人和偉人的差距。人們愛戴戴安娜的平易近人,她也身體力行地參與了慈善活動,呼籲拯救飽受饑荒的非洲饑民,提請全世界重視艾滋病的蔓延和倡議全球禁製地雷等等。可是,以戴安娜的身份,她不但享有豐厚的薪俸,而且衣食無憂,所以,我以為她不過是盡與她的身份和地位相符的公職而已。特麗莎修女出生於南斯拉夫(1910年的馬其頓:Macedonia;另一說法,出生於羅馬尼亞)一個貧窮的家庭。作了修女以後,她來到印度的加爾各答(Calcutta,India),從此,再也沒有離開那片土地。她同情、憐憫那裏的窮人,在自己信念和毅力的支撐下,傳教行善了整整一生。沒有優厚的俸祿,沒有奢華的生活,更沒有明星般媒體的關注,她隻盡著一名修女應該盡的義務,默默奉獻,簡單樸素地度過一生。
戴安娜故事裏的權勢、金錢、虛偽、貪婪、背叛和特麗莎修女的普通、簡樸、平凡、崇高形成鮮明的對照。人們常常更關注明星人物的外部感觀的視覺刺激,媒體則順應或助漲了普羅大眾貪慕虛榮、獵奇的心理,追求明星人物背後的商業利潤,而那些默默奉獻的平凡之美,往往淹沒在大眾的視野之外而輕易地被忽視和遺忘。
最後,我願引用1979年諾貝爾和平獎(Nobel Peace Prize)授獎公報對特麗莎修女的評述,來永遠緬懷和紀念這位世紀偉大的女性!"她的事業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尊重人的個性、尊重人的天賦價值。那些處境最孤獨的人、處境最悲慘的人,得到了她最真誠的關懷與照料。這種情操發自她對人的尊重,完全沒有居高施舍的姿態。她個人成功地彌合了富國與窮國間的鴻溝,她以尊重人類尊嚴的觀念在兩者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