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之橋 - 李大興的博客

風中本無橋,橋在心中,心又何在?
個人資料
正文

關於自由與真理的一點感想

(2007-08-25 18:50:49) 下一個

    月初回北京時,與真名網友聚會。餐桌上,被邀擔任斑竹。酒酣耳熱之際很難說“不”,而且我知道自己這種懶人,凡事隻有馬上應承下來才會老老實實去做,否則就拖到九霄雲外去也。熟悉我的朋友,一聽我表示要“考慮考慮”,立刻毫不客氣地說,“你小子別又想溜”!

    在撿起小時候裝乖的本能表示服從分配,就著三五瓶啤酒開始充斑竹之後,到現在也沒弄清斑竹這東東到底是幹嗎的。好在黃老這套太極拳和孔孟那茬冠冕堂皇一樣,是流在我們的血液裏的。眼見平安無事,就不妨象電影裏的偽軍一樣敲鑼吆吙兩聲,然後睡覺去。

    話雖如此,然而由於自己修為還在難得糊塗和真糊塗之間,見識更屬不中不西、非驢非馬,於是平白無故地多出兩分責任感。結果近來在網上掛著的時間與灌水量看漲,遛狗的閑暇和文章數見跌,嗚乎!

    言歸正傳,看到論壇裏忽然來了一陣關於“自由”與“真理”的討論,心甚喜之:這兩個詞都足夠學術一把的。不過,一喜之後,隨即一憂:我們對於“自由”這種稀缺物事,究竟有多少感受和理解?我們對於“真理”這種含混詞語,又怎樣才能把它與信仰和獨斷區分開?

    感謝諸位網友,從伯林的消極自由與“積極自由”開始,進入對自由的學理性討論,這自然是很有意義的,並且足以看出參與者的學養,象我這種不求甚解者,迅速采取了多半時候閉嘴,冷不丁插一杠子就跑的戰術。不過,我還是忍不住說一句:“自由”與“真理”的理解,難免是多義的,學理上的討論,與其說是走向共識,不如說是可以起到激發思考的效果。其實,伯林的價值多元論正是源自人類生活方式的多樣性,是對形而上一元論的反動。我們需要意識到,自由不僅是學理,更是常識、是感覺。由於我們的生活經驗與語境,自由往往是一種令人心碎的感覺。

    關於自由,我傾向於簡單的表達方式,把它看成是個人權利的擁有。有與沒有,是判斷自由與否的關鍵,至於權利的行使,是另一個問題。我自己就曾經體驗:在擁有了言說的自由之後,反而失去了言說的願望。對於自由的理解,在我更多來自人生經曆。經驗告訴我,懂得尊重他人的自由和懂得珍惜自己的自由一樣重要。出於對自由的常識性認識,我對象趙汀陽那樣看上去很學理地達到“隻要把個人自由當成神聖不可侵犯的目的,就邏輯地蘊涵了任何墮落生活選擇的合法性。無論對於個人還是社會,自由隻能是必要手段,而不能是目的。目的隻能是某種美好的生活價值”一類結論的學人,也就邏輯地以為他們是惑於學理、缺乏常識。

    關於“真理”,它是我一向敬而遠之的詞語。“真理”啊,多少罪惡假汝之名而行!在我看來,中國人自古就不乏自己用著合適的真理,到了近現代更時不時把它變成一支大棒。中國人缺的,不是真理觀,而是多元與寬容。中國人眼中的真理,是那種“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東東,絕對而無條件,除了“天要下雨”一類廢話,就隻能是道德與信仰的教條。究其原因,自然和我們的思想史上思辯哲學的缺位有關。待到西學東漸,與傳統一拍即合的是強調客觀真理的德國哲學,其實是不足為奇的。到如今客觀真理的存在雖然已經越來越遭到懷疑,我們的思維定式還大多跟不上趟,盡管當代學人頗喜引進最新式樣的主義。

    對伯林我所知極少,印象裏,他和很多二十世紀哲學家一樣,對人類理性與認知能力的有限不乏清醒的意識。從這個角度,我對“真理”一詞的使用是有所保留的,如果用,我想再次說:“認識到真理的邊緣與有限的重要性,不下於認識到真理本身。人類的迷思與謬誤,大多出自對真理的無限誇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秦西 回複 悄悄話 說的好!

"懂得尊重他人的自由和懂得珍惜自己的自由一樣重要。"

"認識到真理的邊緣與有限的重要性,不下於認識到真理本身。人類的迷思與謬誤,大多出自對真理的無限誇大。”

祝周末愉快!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