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之橋 - 李大興的博客

風中本無橋,橋在心中,心又何在?
個人資料
正文

莊子說了什麽真的很重要嗎?

(2007-03-28 09:37:31) 下一個

    我知道莊子夢蝶的典故,是十二三歲時讀李商隱的詩:“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當時少年朦朧的心情,還隻能喜愛“此情可待成追憶,隻是當時已惘然”,對莊子,蝴蝶既無知也沒有興趣。我的少年時代值“文革”後期,反智愚昧的氣氛仍然彌漫,即使在知識分子成堆的大院裏,也沒有幾個小孩子讀書。我這一代人,絕大多數小時候都沒看過幾篇古文,更甭提《莊子》這樣深奧難懂的文章了。所謂“學養”,大多是上大學以後惡補的,那種在上個世紀前半葉長大的人們當中偶爾還能看到的國學童子功,我們是不具有的。若論童子功,有的不過是玩彈球,打群架,乃至寫大批判文章的童子功吧。所以如今清華校長念個白字或人大校長用錯典故,其實不足為奇。套個流行語式,都是“文革”惹的禍。當然如果深究,就不免把整個二十世紀的曆史文化進程都扯進去了。所以,搞不清莊子是誰也很正常,而花裏胡哨的蝴蝶,在一片藍製服海洋的時代裏,也屬於反麵形象,首先讓人想起《林海雪原》裏許大馬棒的小老婆蝴蝶迷。一代人審美意識的塑造,往往就是這樣不知不覺間完成的。

    莊子夢蝶的原文是“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誌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曾讀過一篇亦真亦幻的散文,寫幾位茶中高手,一道品嚐一顆在殽山之巔采摘的絕世茗茶的經曆和與此茶相關的故事,起伏之間,寫的是對茶道的理解。品茶是一件極有學問的事,比如茶具,沏茶的水質,水溫,如何沏,每過茶的品法等等,都頗有講究。我是隻喝咖啡的人,對我國博大精深,如今又流行一時的茶道一竅不通。前年回國時友人招待我在茶室品茗,茶味也不覺怎樣,倒是五百多塊的價錢,尤其是加壺開水居然要三十塊這件事令人難忘。
    雖然如此,品文如品茶的道理,我還是明白的。象《莊子》這樣似易實難的經典,尤其要靜靜地讀,慢慢地品。比如上麵這段,第一遍讀,沒有什麽感覺,大抵是讀字麵上的意思;第二遍讀,可能會明白莊周與胡蝶到底誰夢誰其實說不清楚,這就有點味道了;第三遍讀,也許會思考莊周是誰,胡蝶又是誰?兩者的分別何在,“物”與“我”的關係又是如何等等的問題,似乎真的讀進去了;第四遍讀,多半會開始感到文字背後的哲學意識和美學觀念,感到“此之謂物化”究竟該作何解並不那麽簡單,難怪莊子的思想到現在還未必說得清楚。今年是我第五遍讀,好象又回到了初始的那種沒有什麽感覺的狀態了,而我早已深深地走進中年。雖然好象回到了起點,但我這次有幾點感觸:第一,讀《莊子》和一個人的年齡,經曆,性格,氣質很有關係,很多人不適合讀《莊子》,讀了也不過白讀或者誤讀而已;第二,我無法判斷自己是否也隻是白讀或者誤讀,就好象當莊子抵達與天地同在的境界時,他人無法想象那裏究竟是一片空明澄澈的智慧還是一片混沌未鑿的本真;第三,讀著讀著,忽然想到,關鍵不在於說出什麽,而在於說出什麽是不可說的。琢磨莊子說出了什麽真的那麽重要嗎?光琢磨這個,難道不會掉到“白首窮經”的陷阱裏嗎?我們圍著古人的幾部經典解讀了兩千多年,解讀得連篇累牘,解讀到了專家可以看著白話譯文談讀後感的通俗地步了。
    我讀經典,除了查生僻的字和典故以外,極少參照別人的解讀。解讀者寫的,是自己的理解,而不是經典本身。固然大家的解讀,有其自身的思想光彩,可惜這樣的大家從來不多。倒是考據文章往往值得一讀,比如前些年發現的郭店楚簡,其研讀對於《老子》的校訂似乎很有裨益。而且,重視考據的人,多半說話會小心點。至於在電視上唾沫橫飛,口吐蓮花或冒泡的男女教授們,我尊重各人的選擇,隻是,如果名利雙收之餘,還要以普及文化,教化眾生自居,未免有些此地無銀地樹牌坊,還不如王朔那句“我是流氓我怕誰”來得痛快無恥。在泡沫的年代,經典閱讀成為一種作秀也不足為奇。然而,經典與泡沫的區別,恰似好茶與茶葉渣的區別,會品的人一嘬便知。如果不會品,也就大可不必硬累著自己,不妨改讀日本漫畫或看韓劇,都是很好的消遣。

    品茶是件很私人的事,最好心無旁鶩。讀書也是要自己去讀,在沒有大師的年代不必供奉一位精神導師。但是,如果不觸類旁通,隻管死摳章句,那些語義多重而模糊的方塊字弄不好就成了在眼前飛舞,揮之不去的一堆蟲子,古人稱之為“翳”。讀古書,即使對逝去的時代有所了解也未必有什麽心得,但不了解就頂多不過瞎感想一下罷了。雖然不似老子,究竟是不是騎著毛驢出了關誰都不大清楚,莊子的生平事跡也有許多傳說的成份,大多隻能從故事裏折射出一些線索:當過漆園吏一類的小官,後來成了名滿天下的大名士。和老子一樣,莊子生於亂世,但是那個時代又是很尊重名士的,而且在一個國家呆不下去的話,跑到另一個國家就安穩了。所以春秋戰國時代,固然動蕩,卻還不乏自由。諸子百家產生的背景在此,莊子的逍遙情懷與自由精神也在此。隨著秦始皇一統天下,焚書坑儒,建立了強大的皇權;再到董仲舒提倡獨尊儒術,東漢儒學複興之後,儒家確立了思想主流的地位,百家局麵從此不再。唯一還維係一線而不墜的支流,就是老莊之道。從思想史的大線索看,幸好還有老莊這一路命脈流傳下來,我們才不至於完全墜落在一元化的窠臼中,才得以在懷疑,批判與逃避時有所憑依。然而,盡管老莊的影響一直存在,但我以為道家的思想發展早在南北朝之後就一陷於停滯。事實上,此後的道家,更多是以會道門的方式著稱於世,有其宗教史的意義,而從思想史的角度看則乏善可陳。與此相對應的,是儒家的倫理價值觀念日益普及,漸漸浸透甚至可以說支配了中國人思維的潛意識層麵。在陶淵明以後,還有誰可以說是老莊思想的繼承者呢?老莊此後不過為失意文人提供一個避難所和精神按摩而已。高超智慧如蘇東坡,內心深處還是似乎未能忘懷事功的。

    如此,我們能讀懂多少《莊子》呢?說莊子“消極”,說莊子“避世”,聽上去好象都沒有錯,可是仔細想想,這種說法背後是不是已經隱藏了某種入世的,唯物的,忒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呢?戴著眼鏡讀書,閱讀體驗就不免沾上眼鏡的顏色與角度。進一步想,諸子百家在幾經戰火頻仍後塵埃落定,浴火重生後一枝獨秀的,為什麽是最缺少想象力,關注世俗秩序,相對來說最無趣的儒家呢?這是一個巨大的無解方程,不過,想一想這樣的問題也許比談論定義模糊的國民性或一廂情願地探討道德重建與儒學現代化等等更靠譜一些。在此準商品經濟物質利益至上的時代,倫理的困惑和誠信的喪失固然表現在方方麵麵,但是否應該想一想,經過長達兩千多年的專製後,我們的文化想象力,創造力還剩下多少?換言之,我們是否還能夠夢見蝴蝶?

[ 打印 ]
閱讀 ()評論 (5)
評論
風中秋葉 回複 悄悄話 讀書如品茶,慢品方得其真味。學習!
老楊 回複 悄悄話 同意你的觀點,其實,不重要!
諸子百家,成也於此,敗也於此.中國人工心計,世故,勾心鬥角都是從哪來的?
沒有曆史也不見得是壞事.美國超過歐洲,可能就是因為他沒有曆史,也沒有包袱.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