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升讀美國大學的一番對話
(2009-09-16 22:56:53)
下一個
上個月出門旅遊期間,一位從文學城過來的網友在我的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rrsh)留言,希望我能寫一些關於美國大學申請的文章,我答複他說,等整理完旅遊圖片、有所思考之後就寫。
我不是從事教育工作的,也沒有象一些家長那樣對子女升讀大學有很深入細致的研究,隻好努力回憶一下當年女兒申請時的情況。正巧一位朋友的太太在女兒快要返校時上門找我女兒,向她詢問有關其子未來升學方向的一些問題。這次會談以女兒為主,我是旁聽,偶爾插話。當時我沒記筆記,過後回想起來,覺得有一些內容她講得很好,值得和大家分享。
先介紹一下這位朋友兒子的簡況。這個孩子小學在加拿大的某寄宿私立學校讀書,小學畢業後隨父母海歸,在北京一家國際學校就讀,目前是十年級,成績在年級中屬中等偏上。其父母有計劃送他到美國某私校讀高中,已考過相應筆試,並在暑期中與五所私校有了interview。他們想知道,這樣的計劃有無必要。如果留在國內的國際學校,以現有排名能否被美國一流大學錄取?如果付出一定代價(與家人分離、學費、生活費代價等等)讀國外私校高中,是不是能確保被一流名校錄取?再就是,孩子本身有一定壓力,生怕未來考不上名校,有負家長期望,感覺是浪費了父母送他上私校、國際學校的錢。怎樣可以緩解孩子的壓力?
再簡介我一下我女兒的情況。她是小學六年級時隨家移民加拿大,六、七年級在普通公校小學就讀,八年級(初中)第一學期在一所排名首位的公立中學就讀,但很快因搬家轉學進入一所普通公立中學,後來四年多一直在該校就讀,畢業後被普林斯頓錄取。
然後我們回到上述家長與我女兒的對話。
這位家長問我女兒,以她兒子目前的狀況,即成績在班裏隻算中上,是不是意味著根本不可能進入一流名校(指Top 5)? 因為該國際學校以往被美國名校錄取的隻有一至兩人。
我女兒說:不能這麽看。這裏麵存在幾類情況,首先,不能隻看錄取員額,要看有多少人申請。每屆班級優秀生並不是每個人都會申請美國名校。他們或者因為自覺成績不達標,或者家長和學生沒有這樣的計劃,所以看比例要從報考人數看,不能從全班人數看。她舉自己就讀的高中為例,那一屆實際隻有她一人申請了一流大學,班上有比她成績好或其他方麵優秀得多的同學,但他們沒有打算去美國讀書,而是報讀本地大學,而她當時在年級中就隻是中等偏上的成績,算不得頂尖。
其次,申請名校的家庭並不是每家都能供得起高昂的學費,所以可能會在申請就讀的同時,申請財政資助。一般來說,在沒有很強競爭優勢的前提下,兩個各方麵差不多的學生申請同一個名額,要不要資助可能就最後成了招生委員會選擇的依據。他們當然希望多數學生家庭都能付得起學費,省下來的財政資助用去幫助非常優秀但確實比較困難的學生。
第三,就學業成績來說,雖然各學年班級排名比較重要,但SAT 1&2及數門AP課的優秀成績更為重要,如果按百分比例來衡量,前者可能占百分之四十,而後者可能占到百分之六十。畢竟,後者是中學階段學習成果總和的考驗。如果目前成績是中上的話,還有一年多時間,認真準備,在各項標準化考試成績上爭取考出最好成績,這樣就會極大增加錄取把握。尤其是AP,至少要考四門,每門在四分之上,才有可能被名校錄取(關於這一點,普林斯頓把它寫入招生要求中,低於四分的成績基本上不會考慮,他們會認為你並沒有證明你對這一挑戰性課程的把握能力。)。
第四,最關鍵的是,學業成績絕不是錄取的唯一標準。在年級排名中居於中上水平加上標準化考試(即上述SAT&AP)達標(各校達標指數不一樣,Top 5基本上要按2200以上的標準,各科還視專業有具體要求,比如普林斯頓、麻省和加州理工要求數理單科成績相當高)就可以,不一定非得是第一或第二。其他方麵的衡量還有很多,但是,如果各樣都有,各樣都平平,可能也不會給招生者留下深刻印象,與其他優秀者分不出高下。隻有一或兩樣以上非常突出的素質(無論是領袖才能、社團工作、社區服務或技能特長等)及為此付出的時間,才會脫穎而出。這實在也是報讀名校的學生都相當優秀的緣故吧。
所以,朋友的兒子留在國內的國際學校繼續上學,亦未必就沒有希望被一流名校錄取。一般而言,美國一流名校每年錄取的國際學生中,以加拿大和中國為最多,差不多在二十多名左右,相當於美國一個大州的錄取員額。在中國錄取的學生,出自各大城市排名居先的公立中學或國際學校的比較多。比如,人大附中每年都會有一至兩個入讀美國名校。
關於轉到美國著名私立高中就讀更可能被名校錄取的優勢,我女兒承認有,但並非必然。美國名校每年從各州私立高中錄取的學生,比例確實比較高。僅我女兒所住的宿舍樓,來自同一私立中學同一班級的就有好幾個。這確實是個比較高效快速的通道,成功率算是比較高的,但一樣取決於個體,私立中學仍然有相當數量的學生報讀名校而被拒。理由見上。
至於到了大學後,公立中學出身與私立中學出身的,在學習壓力上會不會有所不同?我女兒說,名校錄取的篩選機製基本上已經把這種不同排除了,基本上,能被名校錄取的學生,學習能力的差異不大,即使中學時所學的知識積累在量和質上有些不同,但這種不同不會在學習壓力上體現出來。畢竟,知識是死的,而能力是活的。
關於孩子壓力與做閱讀部分的main point 和 imply兩類題時容易出錯的問題。我女兒的回答是:她是從那個年齡過來的,完全能理解那個男孩目前的狀況。她說,十四五歲正是有上進心的少年(無論男孩女孩)最野心勃勃的時候,急於表現自我,渴望證明自己,心態比較浮躁,自己給自己增加壓力,這時候做題就會不仔細不踏實。女兒說,後來她漸漸認識到,隻有內心強大,有實力,才會沉靜下來,冷靜思考。所以,一方麵要多看書,增大詞匯,一方麵不要多想外在的虛名與過於長遠的目標,而是集中精力在眼前的任務上。最初她也是總在這類題上出錯,後來踏下心多讀書,認真做題,不知不覺就好了,所以考試時閱讀拿了滿分。
關於填寫申請表,女兒說隻要如實反映自己就可以了。除了寫好兩篇essay之外,一些小問題也要用心作答,比如最喜歡的一句電影台詞,最愛讀的一本書之類。這些沒法教,也沒必要偽裝,作文也好,回答問題也好,隻要是真情實感,用心傾訴,語法與字詞都沒有大問題,就不會出什麽大錯。
關於選校還是選專業,常聽到不少人談論專業為重,但我們和女兒更重大學。因為專業在本科階段並不深入,日後改專業改行也很容易,上研究生、博士生都是可以改專業的時機。然而,良好的大學文化、環境氛圍與同學關係卻在本科階段至關重要。從這個意義上說,還是應該盡量報讀一流名校,如果能被錄取,將對性情與素質的養成十分有益。所以,如果不考慮大學一畢業就入行工作的話,基本上不必為“這個大學雖然不太有名,但它的某某專業在全美排名第一”之類的話所誘惑。
最後,女兒還說,能入讀名校固然有幸,但並非決定一生成敗。名校畢業隻對首次找工作有較大作用,或者作為一個經曆,在未來工作中的某些軟實力方麵有所展現。她希望朋友一家不必把這當作太大的包袱,順便表揚了一下自己的老媽,當年並未給自己施加壓力,自己也沒太當真,直到成績出來後,才覺得有報讀名校的可能。這樣的心態可能反而有利於身心健康,考出好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