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談

仰天大笑出門去,吾輩皆為天涯人。
正文

回國近一年的點滴感受

(2009-07-22 18:58:31) 下一個
我是去年九月底從加拿大回中國的,但因為那邊還有一個家,有一些雜務,所以一年要回去幾次。不過既然在北京這邊也安了家,住的時間比較多,所以就有些“歸”的感觸。很多人是從吃穿住行等物質方麵開始,大體比較海外生活與歸後生活的,我也不免俗,但可能與大家預想的不一樣:

吃:我曆來重視健康多於美味。回國後,在中餐方麵,吃的選擇確實比海外任何一個城市都豐富,各種檔次、各地風味在北京都可以得到滿足。然而中餐多數是味重料足油水大的,偶爾解讒還可以,長期在外麵吃飯,對身體是個不利的負擔。所以我通常還是喜歡在家裏自做,清淡、健康、放心一些。這樣一來,與國外生活就基本差不多了。即:請客或解讒上餐館,平時自家解決。講到自做,國外比較有優越性,主要是各種肉食菜果比較放心,加工處理起來簡單方便,時間就節省了不少。當然,我們一直吃得簡單,這一點不算太大麻煩。

穿:國外的服裝還是比國內要好很多,質優價優。國內服裝勝在五光十色,樣式多,適合東方人的體形。從麵料質地、顏色、做工等方麵比較,同價位(絕對比價)的服裝,國外遠勝國內。此外,購物服務(尤其是退換貨服務),國外也比國內好。所以,我仍然很少在這邊大商場購買高檔國內品牌衣裝,而是在回加拿大或去美國時買一些大眾品牌的服裝。

住:我們在加拿大住的是郊區的House,回北京後住的是城中的公寓。從居住麵積來說,要比過去覺得擠,這邊的公寓也沒有設在車庫裏的storage或locker概念,體育器材與箱包、雜物等不方便存放。城裏的空氣質量當然更沒法和國外的郊區比。北京郊區當然也有不少獨立房,這邊叫別墅,但這類社區周邊各種商業、娛樂配套不齊,生活極其不便。一些朋友在郊區和城區都有房,郊區的房子平時空置,多半成了保姆房,而且周末也變得不自由,畢竟有個家在哪裏,一到周末似乎隻能奔一個地兒去,不去就對不起花大價錢購買和養護的別墅了。而我們在加拿大的房子,雖然是郊區,但社區周圍一應俱全,各大連鎖店、超市、電影院、書店、圖書館、寵物店、運動場所、中小學、社區學院都不缺,如果不到城裏的一些專賣店或特色餐館、中國超市,我們基本可以不出社區,非常方便。所以,從居住品質來說,我還是更愛加拿大的家。

行:中國的私家車已經很普及了,上班、購物、辦事的出行方式與國外沒有太大差異。隻是北京人多車多,盡管路建得越來越多,越來越寬,但堵車問題還是很厲害,而且行人、自行車與駕車者的不守交規,也實在令人頭大;而加拿大除了高峰時段的城區範圍,一般來說,開車比北京要爽得多,隻要自己守規,懂路權,一般比較安全,較少操心。公交車方麵,北京實行公交一卡通,很方便,這比加拿大的計次、月票、分段要好;北京的公共汽車間隔、等待時間短,這與需求有關;北京地鐵內部幹淨整潔,如果不是高峰期,還是比較舒適的,比起坐私家車出行,我更喜歡北京的地鐵,尤其是夏天。據說到2020年,地鐵會覆蓋四九城,出行就會比現在方便快捷吧。

此外,就人工來講,中國肯定是最便宜的。比如,很多有小孩的人家會談到保姆服務的價廉方便,有些朋友家還請了兩個,有的連司機也請了,但這與我沒有太大關係。我們不需要請保姆,家務是我和先生一起做,包括每天自做晚餐與周末清潔房間。我們不覺得煩累,做得很快,不認為是負擔。當然,如果年齡大了,或者患了重病,需要人照護,我想那時就該請人幫忙了。


那麽,回國的好處究竟在哪裏呢?

首先,與老公朝夕相處了,這自然是頭等重要的事,他開心我也開心。不過,有得就有失。不僅失去的是過去那種幾乎每個月都有的“小別勝新婚”的感覺,主要是我不如過去有自由了,獨立空間大為縮小。這個問題正在調整中,希望他能明白,家雖然重要,和他在一起參加親友活動也很快樂,但我同樣需要自己的地盤、圈子和時間。

其次,比過去更好地照顧家中的老人。這一年來最讓父親滿意的事就是在他八十高齡,陪他回祖籍遷葬了六位祖先,了了父親的一大心願。不誇張地說,如果沒有我,這事是絕對辦不成的。父親和家族的親戚們都把我大大表揚了一通,孝心、才幹、能力什麽的,快把我誇暈了。雖說回來後與父母並不住在一起,他們自己有很高的退休金,很好的醫保,平日請人照看,但親情人倫與大事小事,有我在,總能照應與關懷。不象我哥、我姐都在美國,各有各的難處,幾年才回一次。我能夠回來定居,至少未來十年會在中國,代表哥姐盡孝,這於年邁的父母來說,算是很大的寬慰,我們也不枉白讓二老生養了一回。

第三,記得我去年決定回來時寫過一文,其中談到自己的“中國情結”,可能有人會疑其虛或質其偽。但不管怎樣,我的初衷還是部分實現了。即:在中國消費、為中國納稅、目擊見證中國的發展,觀察她的好的和不好的種種變化。這種觀察近到居家附近,遠到全國不同城鎮。我對國內各類人群與階層都感興趣,並正在將我耳聞目睹的當代中國眾生相逐一寫成小文,留作記錄。

我們回來後,購房置業,向政府交稅,盡管個體之力微不足道,稅金如何使用政府也不會和我們商量,但看到中國業已推行的農村中小學免費教育與將要逐步在各城市實行的全民醫保和貧困人口生活補貼,我還是很高興的。我已計劃九月份開始,在北京郊縣做義務支教工作或參與社會慈善救助,做一些有意思而又能直接接觸社會底層的事。

第四,中國的生活確實比過去豐富多彩。周末的活動總是安排得很滿,城裏的,郊區的,北京的,外地的,文化的、體育的,娛樂的,隻要想去,總是有去處的。各種服務也很周到方便,差不多每個象樣的社區,周邊都有養生會館、足療按摩、健身會所、服裝幹洗保養等等。不過,隨著年齡的增長,我似乎更願意“宅”著,除了每天的遊泳健身之外,其它時間都願意靜靜地在家看書碼字,偶爾與一些師友用電話或MSN交談心得與見聞。周末則喜歡去逛我喜愛的古舊書市場,一蹲就是大半天。當然,後一點,在其它國家也可以享受,隻是就中國文化圖籍而言,隻有在中國才有最充足的資源可供選擇。

總之,對中國的未來,我是個看多派,或者可以稱為樂觀派。畢竟一代人在成長,我們不能總把種種社會問題的責任都推到既往TG的意識形態上。我一直持這種觀點,社會有病,人人有責。有什麽樣的國民,就有什麽樣的政府。何況未來的新生代不少在西方受過教育,他們對中國社會的各方麵將會有不小的影響,而且意義深遠,所謂的國民素質,也必會由此產生潛移默化的種種演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