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因美國抽象繪畫創始人JACKSON POLLOCK的IDEA來自中國書法,故轉載此文。- 僅供參考。]
《中國書法發展史》
一)為中國書法奠定基礎的先秦書法
書法是中國特有的藝術,雖然書法藝術的自覺化至東漢末才發生,但書法藝
術當於漢字的萌生同時。漢字的形成經曆了很長的曆史時期。目前發現的於原始
漢字有關的資料,主要是原始社會在陶器上遺留下來的刻畫符號但許多文字學家
認為,它們還不是文字,隻是對原始文字的產生起了引發的作用。大多數文字學
家認為“漢字的形成時代大概不會早於夏代”,並在“夏商之際(約在公元前 17
世紀)形成完整的文字體係”(裘錫圭《文字學概要》)。
為學術界公認的我國最早的古漢字資料,是商代中後期(約前14至前11世紀)
的甲骨文和金文。從書法的角度審察,這些最早的漢字已經具有了書法形式美的
眾多因素,如線條美,單字造型的對稱美,變化美以及章法美,風格美等。從商
代後期到秦統一中國(前221 年),漢字演變的總趨勢是由繁到簡。這種演變具體
反映在字體和字形的嬗變之中。西周晚期金文趨向線條化,戰國時代民間草篆向
古隸的發展,都大大消弱了文字的象形性。然而書法的藝術性卻隨著書體的嬗變
而愈加豐富起來。
主要作品介紹:
1)殷 甲骨文 殷商甲骨文(祭祀狩獵塗朱牛骨刻辭)
甲骨文發現於一八九九年(清光緒二十五年)。是殷商時期刻寫在龜骨,獸骨,人
骨上記載占卜,祭祀等活動的文字,是經過巫史加工過的古漢字。嚴格地講,隻
有到了甲骨文,才稱得上是書法。因為甲骨文已具備了中國書法的三個基本要素:
用筆,結字,章法。而此前的圖畫符號並不全有這三種要素。圖為《祭祀狩獵塗
朱牛骨刻辭》,商代武丁時期的作品,風格豪放,字形大小錯落,生動有致,各
盡其態,富有變化而又自然瀟灑。不愧為甲骨文書法中的傑作。
2)西周 大盂鼎銘文
大盂鼎是西周康王時期的著名青銅器,內壁有銘文,長達291 字,為西周青銅器
中所少有。其內容為:周王告誡盂(人名),殷代以酗酒而亡,周代則忌酒而興,
命盂一定要盡力地輔佐他,敬承文王,武王的德政。其書法體勢嚴謹,字形,布
局都十分質樸平實,用筆方圓兼備,具有端嚴凝重的藝術效果,是西周早期金文
書法的代表作。
3)西周 毛公鼎銘文
是西周青銅器中赫赫有名的重器之一,作於西周晚期的宣王時期。內壁鑄有多達
498 字的長篇銘文。其內容是周王為中興周室,革除積弊,策命重臣毛公,要他
忠心輔佐周王,以免遭喪國之禍,並賜給他大量物品,毛公為感謝周王,特鑄鼎
記其事。其書法是成熟的西周金文風格,結構勻稱準確,線條遒勁穩健,布局妥
貼,充滿了理性色彩,顯示出金文已發展到極其成熟的境地。
4)西周 散氏盤
為西周後期厲王時代的青銅器,其銘文結構奇古,線條圓潤而凝煉,因取橫勢而
重心偏低,故愈顯樸厚。其“澆鑄”感很強烈,表現了濃重的“金味”,因此在
碑學體係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現代著名書法家胡小石評說:“篆體至周而大備,
其大器若《盂鼎》,《毛公鼎》,……結字並取縱勢,其尚橫者唯《散氏盤》而
已。
5)東周 石鼓文
為戰國時代秦國刻石。石鼓共有十枚,形似鼓狀,每件石鼓上以籀文刻四言詩一
首,共十首,其內容為記述秦王遊獵之事,故石鼓又稱為獵碣。字跡磨損很多,
今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館。《石鼓文》在書法史上有承前啟後的重要地位。它的字
體是典型的秦國書風,並對後來秦朝小篆的出現產生了很大影響。同時其本身的
藝術成就也很高,它的結體方正勻整,舒展大方,線條飽滿圓潤,筆意濃厚,在
《石鼓文》字裏行間已經找不出象形圖畫的痕跡,完全是由線條組成的符號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