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球文明

西亞 - 耶路撒冷:猶太文化; 東亞 - 東方聖城:儒家文化。[敬天道,尊祖宗。]
正文

中國醫藥史話(轉載)02

(2005-12-22 03:24:40) 下一個
二 以毒攻毒   古人發現一個人如果得了某種傳染病,可以長期或終身不再得這種病,有的即 使再得病,也是比較輕微而不致死亡。人們從中得到啟發,懂得“以毒攻毒”的原 理,即是在未病之前,先服用或接種這有毒的致病物質,使人體對這些疾病產生特 殊的抵抗力,這種思想包含有近代醫學的免疫萌芽了。   在“以毒攻毒”思想指導下,我國也在尋找預防天花的方法。明代郭子章《博 集稀痘方》(西元一五五七年)、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用(白)水牛虱和粉 作餅或燒灰存性和粥飯服下,以預防天花的方法。雖然這種方法尚未得到實際效果 ,但是,它表明古人在“以毒攻毒”思想下,正在尋找防治天花的方法。經過長期 的摸索與多方麵的臨床實驗,終於找到了行之有效的人痘接種法。 三 從時苗到熟苗   清代朱純嘏《痘疹定論》(一七一三年,康熙五十二年)一書中記載有這一則 故事:說宋真宗時(十一世紀)的宰相王旦,一連生了幾個子女,都死於天花,待 到老年又生了一個兒子,取名王素,王旦擔心兒子重遭不幸的病害,於是招集了許 多醫師來商議,請他們提供防治痘瘡的方法。當時有人提議,說四川峨嵋山有一個 “神醫”,能種痘,百不失一。丞相王旦立即派人去請,一月後,那位醫師趕到了 汴京。醫生對王素作了一番檢查後,摩著他的頭頂說,這個孩子可以種痘,次日即 為他種了,第七天小孩身上發熱,十二天後種的痘已經結痂。據載這次種痘效果很 好,後來王素活了六十七歲。這是我國典籍上有關種痘的最早記載。由於說缺乏旁 證,尚不以確證我國十一世紀已發明種痘術了。   稍後,清初俞茂鯤《科金鏡賦集解》(西元一七二七年)一中,記載了種痘的 確切年代:“種痘起於明朝隆慶年(西元一五六七-一五七二年),寧國府太平縣, 姓氏失考,得之異人丹傳之家,由此蔓延天下。至今種花者,寧國人居多。”從此 以後,我國典籍累見有種痘的記載。明末喻昌的《寓意草》(西元一六四三年)記 載有顧□明的二郎、三郎在北平種痘的醫案。十年後,董含的《三岡識略》中又記 載安慶的一位姓張的醫師,傳習種痘術已有三代,其法取患兒的稀痘漿貯於小瓷瓶 內埋在土內待用,使用時將所貯漿染衣,使小孩穿著,三日萌芽,五日痘長,十日 痘萎。這是清初人記錄種痘的最早文獻。西元一六八一年,清政府曾專差迎請江西 醫張琰,為清朝王子和旗人(貴族)種痘。據張琰《種痘新書》(西元一七四一年 )說:“經餘種者不下七、八千人,屈指記之,所莫救者,不過二、三十耳。”可 見當時種痘術已有相當水準了。西元一六九五年張璐的《醫通》(西元一六九五年 )中記有痘漿、旱苗、痘衣等法,並記述種痘法“始自江右,達於燕齊,近則遍行 南北。”由此可見,我國在十六世紀下半葉發明種痘術後,到了十七世紀已推廣到 全國,而且技術也相當完善了。   清吳謙等編著的《醫宗金鑒·幼科種痘心法要旨》(刊於乾隆七年,西元一七 四二年),書中介紹有四種痘法。(1)痘衣法:把瘡患的內衣給接種者穿上,以引 起感染,這是最原始的方法;(2)漿法:采取瘡的漿,用棉花沾塞被接種者的鼻孔 ;(3)旱苗:把痘痂陰乾研末,以銀管吹入鼻孔;(4)水苗法:把痘痂研細並用 水調勻,以棉花沾染塞入鼻孔。書中分析了這四種方法的優劣:“水苗為上,旱苗 次之,痘衣多不應驗,痘漿太涉殘忍。”《幼科種痘心法要旨》對種痘要旨、選苗 、蓄苗、天時(指種痘季節)、擇吉、調攝、禁忌、可種、不可種、水苗種法、五 髒傳送之理、旱苗種法、痘衣種法、痘漿種法、信苗、補種、自出、治法等共十八 個專題作了介紹。其中如“蓄苗”一節,指出:“若遇熱則氣泄,日久則氣薄,觸 汙則氣不清,藏不潔氣不正,此蓄苗之法。”又說:“須貯新磁瓶,內上以物密覆 之,置之潔淨之所,清涼之處。”足見當時對於痘苗的接種與保存已經取得不少成 熟的經驗了。   早期的種痘術,采用的是天花的痂,叫作“時苗”,實際上是以人工的方法使 接種者感染一次花,這疫苗的危險性比較。大我國在種痘的過程中,逐步取得選擇 苗種的經驗。清代鄭望頤在《種痘法》中主張用接種多“苗性和平”的痘痂作苗, 叫做“熟苗”,這類疫苗的毒性已減,接種後比較安全。同時代的俞茂鯤又指出, 苗種遞傳愈久愈好。朱奕梁《種痘心法》進一步指出:“良由苗種愈久,則藥力之 提拔愈清,人工之選練愈熟,火毒汰盡,精氣獨存,所以萬全而無患也。若‘時苗 ’能連種七次,精加選練,則為『熟苗』。”這種通過連續接種和選練多次來減低 痘苗毒性的方法,是合乎現代科學原理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