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球文明

西亞 - 耶路撒冷:猶太文化; 東亞 - 東方聖城:儒家文化。[敬天道,尊祖宗。]
正文

尊重不同文明,共建和諧世界!(轉載)

(2005-12-08 12:55:11) 下一個
 尊重不同文明,共建和諧世界
  
  ——溫家寶總理在法國巴黎綜合理工大學的演講
  
  (二00五年十二月六日,巴黎)
  
  尊敬的教育部長先生,
  尊敬的校長先生,同學們,老師們:
  
  法國巴黎綜合理工大學是法蘭西的驕傲。這裏聚集了才華橫溢的知識精英,培養出許多像貝克萊爾、勒威耶、阿萊這樣的傑出人才,為法蘭西乃至世界文明的進步做出了貢獻。應邀來這所知名學府演講,我感到很高興。
  
  我演講的題目是:尊重不同文明,共建和諧世界。
  
  在人類社會的曆史長河中,我們勇敢、智慧和勤勞的祖先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文明。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文明有的成為了曆史,有的生生不息地一直延續下來,有的相互交融產生了新的文明。今天,人類文明正在發生深刻的變革。科技進步和經濟文化交往縮短了各種文明之間的距離。無論在巴黎的香榭麗舍大街還是在北京的長安街,都可以看到不同服裝、不同膚色、不同母語的人們接踵而行。無論在東方還是西方,人們的交往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密切,影響人們日常生活的因素已不再局限於某一種文化。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她賴以生存和延續的基礎。無論對中華民族還是對法蘭西民族來說,我們各自繼承和發揚的文化都是民族之根、國家之魂。文化多樣性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特征。文化多樣性之於人類社會,就如同生物多樣性之於自然界一樣,是一種客觀現實。隻有尊重文化的多樣性,才能使人類文明得以發展。
  
  如何才能使不同文明共存和發展,歸根到底在於“和”。這就是國與國之間的和平,人與人之間的和睦,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
  
  站在人類文明發展的高度上,我們應該把和平放在第一位。不同文明的國家之間有沒有可能和平相處?答案是肯定的。我們生活的這個星球上,有60多億人口,200多個國家,2500多個民族,6000多種語言,有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佛教和道教等多種宗教。正是這些不同文明的相互依存、相互交流、相互借鑒、相映生輝,才構成今天這個豐富多彩的世界。中國自古就有以和為貴、和而不同、和實生物的思想。“以和為貴”就是說國家之間、民族之間、人與人之間要以團結互助、友好相處為最高境界;“和而不同”就是說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既能容納不同的文明存在,又能保留自己的優秀文明傳統;“和實生物”就是說隻有不同文明之間相互吸收借鑒,才能文物化新,推進文明的進步。“和”是中國文化傳統的基本精神,也是中華民族不懈追求的理想境界。早在一千多年前,中國的唐代對外交流就非常活躍。世界上與唐朝交往的國家有七十多個。絲綢之路上和平的使團、商隊絡繹不絕。中國文化那時就傳播到了東羅馬帝國、阿拉伯國家,同時唐代的舞蹈、音樂、繪畫、食品、服裝、宗教也吸納了外來文化的精華,將中華文明推向一個新的高峰。
  
  人與人之間的和睦相處是社會文明的重要標誌,也是國家穩定的基礎。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孟子說過:“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就是說隻要人們和睦相處,就什麽困難都能克服。要真正實現人與人之間的和睦,就需要發展社會生產力,消除貧窮與落後,使人們過上富裕的生活;就需要實現社會的公平與正義,堅持法律麵前人人平等,尊重和保障人權;就需要提倡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人們相互包容、相互尊重、與人為善、以鄰為伴。
  
  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前提。中國文化提倡“天人合一”的思想。所謂天人合一,包含著人與自然界相統一的意思。資源與環境是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人類文明的發展從來就是依附於自然的。人可以認識自然,在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中謀生存、求發展,而不能破壞自然。有的古文明由興盛走向衰敗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對自然界肆意開發和掠奪,最終導致自然對人類的懲罰,釀成了文明的悲劇。因此,關愛自然,善待自然,是全人類的共同利益。一個失衡的地球是支撐不起現代文明大廈的。
  
  剛剛過去的20世紀是人類文明大發展的時期。在這100年中,科技上的進步、經濟上的發展、思想上的解放和藝術上的創新,都是人類智慧空前的展現,是以往幾千年都難以做到的。然而,事情還有另外一麵,20世紀同樣見證了人類之間的相互殘殺,對自然的大規模破壞和大量的貧困、饑荒、疾病。21世紀人類文明正麵臨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也麵臨空前的挑戰。隻有實現了國與國之間的和平,人與人之間的和睦,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人類文明才能持續發展。
  
  世界上任何一種文明都是在變革中發展進步的。中國古代的哲學經典《周易》提出“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的思想。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卻不是一成不變的。幾千年來,中華文明延續發展,雖然在近代曾經一度落後,但又能奮起圖強,大步前進,這不是偶然的。中華文明發展的基礎和內在動力,在於它的剛健自強,在於它的獨立意誌,在於它的開放包容,在於它的維新變革。中華文明正是ü?歡媳涓鋃??邢呂床⒎⒀錒獯蟮摹?
  
  上個世紀中葉,新中國的成立,標誌著“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這是中華文明漫長曆史中的一個重要裏程碑。中國的社會主義社會是一個變革的社會,是一個開放的社會,是一個不斷發展和完善的社會。改革開放將貫穿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過程。上世紀70年代末以來,中國在社會主義製度的基礎上實行了改革開放的政策。中國的改革是全麵的改革,我們在推進經濟體製改革的同時,積極推進政治體製、文化體製和社會管理體製等方麵的改革。實行改革開放,就是要充分激發億萬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就是要充分吸收和借鑒世界一切優秀文明成果,使社會主義永葆生機與活力;就是要貫徹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實現人的全麵發展;就是要健全民主製度,擴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貫徹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總之,我們通過改革將使社會更加發達、更加自由、更加平等,也更有秩序、更有法製,使中華文明更加燦爛輝煌。
  
  擺脫貧困、謀求發展,是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追求和夢想。多少年來,我們的民族,即使在最艱難的時刻,心中總有著一盞明燈,它照亮我們的前程,使每個中國人燃起希望和勇氣的火焰。我們深知,中國是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不發達國家,在發展中所遇到的問題,無論就其規模還是複雜性而言,都是舉世罕見的,徹底擺脫貧困和落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我們堅信,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傳承著希望和勇氣的燈火,不畏艱辛、百折不撓、團結奮鬥,一定能夠把中國建設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中國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道路,實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政策。全世界有識之士都看到,中國的發展對世界是機遇,而不是威脅。中國的穩定和發展本身就是對世界和平與繁榮的貢獻。中華民族的悠久曆史和深重災難,培養了她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民族精神。中國作為世界大家庭中的一員,千百年來雖飽經憂患,但以自己的勤勞和智慧推動著世界文明的進步與發展。中華民族曆來是一個講信修睦、崇尚和平的民族。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曾經飽受列強入侵的苦難,深知和平的可貴。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是基於中國曆史文化傳統和現實利益需要的必然選擇,是長期的、堅定不移的。
  
  女士們,先生們:
  
  中法之間的文化交流是東西方文明發展史上的佳話。中國人很早就對法國文化產生了濃厚興趣。盧梭、孟德斯鳩等思想家的書籍很早就翻譯成中文,在中國進步知識分子中廣為流傳。法國大革命“自由、平等、博愛”的理念傳到了中國,為中國近代反對封建主義和殖民主義運動提供了精神武器。那時,中國的思想家嚴複就提出了“身貴自由、國貴自主”的觀點。中國現代的許多革命家、思想家、文學家和藝術家都曾求學法國,受過法國文化的熏陶。中國老一輩領導人周恩來、鄧小平曾在法國勤工儉學、追求新知。
  
  從17世紀開始,中國的《論語》、《大學》等儒家經典,就通過法國傳入歐洲。巴黎曾成為歐洲“中國文化熱”的中心。法國的一批傑出的思想家,如笛卡爾、伏爾泰、魁奈、孟德斯鳩,都對中國文化有很深的研究。伏爾泰在其名著《風俗論》中寫道:“中國擁有世界上任何其他國家無法相匹的悠久曆史,而且形成了光輝的理性主義文化。當世界上其他民族尚處在神話傳說的時代,中國人已經在編撰自己的曆史了。”許多法國現代的政治家和文學家對中國文化都有很深的感情。196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法國詩人聖-瓊·佩斯的長篇傑作《遠征》就是他在北京西郊的一座道觀中完成的。
  
  當前,中法關係正處在曆史上最好的時期。戰略互信不斷增強,經貿關係日益密切,文化交流空前活躍。中國政府珍視同法國的友好合作關係,中國人民珍惜同法國人民的友好情誼。我們把法國看作是值得信賴的朋友和夥伴。我們對中法關係的前景充滿信心。
  
  女士們,先生們:
  
  文化是溝通人們心靈最好的橋梁。法蘭西文明和中華文明,都是世界文明百花園的奇葩,都有著厚重的曆史積澱,都在創新中迸發著無窮的活力。我希望,剛剛結束的中法文化年能夠成為中法文化交流與合作的曆史新起點。“為了祖國、科學與榮譽”是貴校的校訓,也代表了法國青年的理想與追求。青年是國家的希望,是世界的未來。我熱切期待著:中法兩國人民特別是兩國青年攜起手來,加強交流,增進了解,使中法文明交相輝映,共同構建和平。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