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球文明

西亞 - 耶路撒冷:猶太文化; 東亞 - 東方聖城:儒家文化。[敬天道,尊祖宗。]
正文

《孟子》I

(2005-06-13 05:12:49) 下一個
《孟子》 梁惠王章句上·第一章 孟子見梁惠王。 王曰,「叟,不遠千裏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 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 萬乘之國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為後義而先利,不奪不饜。」 「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梁惠王章句上·第二章 孟子見梁惠王。王立於沼上,顧鴻□麋鹿,曰:「賢者亦樂此乎?」 孟子對曰:「賢者而後樂此,不賢者雖有此,不樂也。」 「詩雲:『經始靈台,經之營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經始勿亟,庶民子來。 王在靈囿,□鹿攸伏,□鹿濯濯,白鳥鶴鶴。王在靈沼,於□魚躍。』 文王以民力為台為沼,而民歡樂之;謂其台曰靈台,謂其沼曰靈沼, 樂其有麋鹿魚U+9F08。古之人與民偕樂、故能樂也。」 「湯誓曰:『時日害喪,子及女偕亡!』民欲與之偕亡,雖有台池鳥獸, 豈能獨樂哉!」 梁惠王章句上·第三章 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凶,則移其民於河東, 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凶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 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 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 「不違農時,穀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池,魚U+9F08不可勝食也; 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穀與魚U+9F08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 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以;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於時,數口之家可以無□矣;謹 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塗有餓莩而不知發;人死, 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 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梁惠王章句上·第四章 梁惠王曰:「寡人願安承教。」 孟子對曰:「殺人以梃與刃,有以異乎?」曰:「無以異也。」 「以刃與政有以異乎?」曰:「無以異也。」 曰: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 「獸相食,且人惡之;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也!」 「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 如之何其使斯民□而死也。」 梁惠王章句上·第五章 梁惠王曰:「普國,天下莫強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東敗於齊, 長子死焉;西喪地於秦七百裏;南辱於楚:寡人恥之,願比死者一灑之, 如之何則可?」 孟子對曰:「地方百裏而可以王。」 「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罰,薄稅□,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 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製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 「彼奪其民時,使不得耕耨以養其父母,父母凍餓,兄弟妻子離散。」 「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誰與王敵!」 「故曰:『仁者無敵。』王請勿疑。」 梁惠王章句上·第六章 孟子見梁襄王。 出語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卒然問曰:『天下惡乎定?』 吾對曰:『定於一。』」 「『孰能一之?』」 「對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 「『孰能與之?』」 「對曰:『天下莫不與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間旱,則苗槁矣。 天油然作雲,沛然下雨,則苗□然興之矣。其如是,孰能禦之! 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殺人者也。如有不嗜殺人者, 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試如是也,民歸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誰能禦之!』 梁惠王章句上·第七章 齊宣王問曰:「齊桓普文之事,可得聞乎?」 孟子對曰:「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後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 無以,則王乎?」 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禦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聞之胡□曰:『王坐於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 曰:「牛可之?」對曰:「將以U+91C1鍾。」王曰:「舍之; 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對曰:「然則廢U+91C1鍾與?」 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不識有諸?」 曰:「有之。」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為愛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誠有百姓者,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即不忍其觳觫, 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無異於百姓之以王為愛也;以小易大,彼惡知之? 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王笑曰:「是誠何心哉! 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 曰:「無傷也,是乃仁術也,見牛未見羊也,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 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王說曰:「詩雲:『他人有心,子忖度之。』夫子之謂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於我心有戚戚焉; 此心之所以合宜王者,何也?」 曰:「有複於王者曰:『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曰:「否。」 「今因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獨何與? 然則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 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 曰:「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曰:「挾太山以超北海,語人曰: 『我不能。』是誠不能也,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 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類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 詩雲:『刑於寡妻,至於兄弟,以禦於家邦。』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 善推其所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獨何與?」 「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王請度之。」 「抑王興甲兵,危士臣,構怨於諸侯,然後快於心與?」 王曰:「否。吾何快於是!將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聞與?」王笑而不言。 曰:「為肥甘不足以口與?輕□不足於禮與?抑為采色不足視於目與? 聲音不足聽於耳與?便嬖不足使令於前與?王之諸臣,皆足以供之。 而王豈為是哉?」 曰:「否。吾不為是也。」 曰:「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U+8385中國, 而撫四夷也。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 王曰:「若是其甚與?」曰:「殆有甚焉。緣木求魚,雖不得魚,無後災。 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盡心力而為之,後必有災。」 曰:「可得聞與?」曰:「鄒人與楚人戰,則王以為孰勝?」 曰:「楚人勝。」曰:「然則小固不可以敵大,寡固不可以敵眾, 弱固不可以敵□。海內之地,方千裏者九,齊集有其一; 以一服八,何以異於鄒敵楚哉!蓋亦反其本矣。」 「今王發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於王之朝,耕者皆欲耕於王之野, 商賈皆欲藏於王之市,行旅皆欲出於王之塗;天下之欲疾其君者, 皆欲赴□於王。其若是,孰能禦之!」 王曰:「吾□,不能進於是矣。願夫子輔吾誌,明以教我。我雖不敏, 請嚐試之。」 曰:「無恒產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恒產,因無恒心。 苟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及陷於罪,然後從而刑之,是罔民也。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 「是故,明君製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 樂歲終身飽,凶年免於死亡。然後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 「今也製民之產,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 樂歲終身苦,凶年不免於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治禮義哉!」 「王欲行之,則盍反其本矣。」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矣。 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梁惠王章句下·第一章 莊暴見孟子曰:「暴見於王,王語暴以好樂,暴未有以對也。」 曰:「好樂何如?」孟子曰:「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 他日,見於王曰:「王嚐語莊子以好樂,有諸?」王變乎色, 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也,直好世俗之樂耳。」 曰:「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今之樂,由古之樂也。」 曰:「可得聞與?」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曰:「不若與人。」 曰:「與少樂樂,與眾樂樂,孰樂?」曰:「不若與眾。」 「臣請為王言樂。」 「今王鼓樂於此,百姓聞王鍾鼓之聲,管□之音,舉疾首蹙□而相告曰: 『吾王之好鼓樂,夫何使我至於此極也!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 今王田獵於此,百姓聞王車馬之音,見弱旄之美,舉疾首蹙□而相告曰: 『吾王之好田獵,夫何使我至於此極也!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 此無他,不與民同樂也。」 「今王鼓樂於此,百姓聞王鍾鼓之聲,管□之音,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 『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今王田獵於此,百姓聞王車馬之音, 見弱旄之美,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田獵也?』 此無他,與民同樂也。」 「今王與百姓同樂,則王矣。」 梁惠王章句下·第二章 齊宣王問曰:「文王之囿,方七十裏,有諸?」孟子對曰:「於傳有之。」 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猶以為小也。」 曰:「寡人之囿,方四十裏,民猶以為大,何也?」 曰:「文王之囿,方七十裏,芻蕘者往焉,雉兔者往焉,與民同之; 民以為小,不亦宜乎!」 「臣始至於境,問國之大禁,然後敢入。臣聞郊關之內,有囿方四十裏; 殺其麋鹿者,如殺人之罪;則是方四十裏,為阱於國中;民以為大,不亦宜乎!」 梁惠王章句下·第三章 齊宣王問曰:「交鄰國,有道乎?」 孟子對曰:「有。惟仁者能以大事小;是故:湯事葛,文王事昆夷。 惟智者為能以小事大;故大王事獯鬻,句踐事吳。」 「以大事小者,樂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 樂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國。」 「詩雲:『畏天之威,於時保之。』」 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對曰:「王請無好小勇。夫撫劍疾視曰:『彼惡敢當我哉!』此匹夫之勇, 敵一人者也。王請大之。」 「詩雲:『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莒,以篤周祜,以對於天下。』 此文王之勇也。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 「書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惟曰:「其助上帝,寵之四方; 有罪無罪,為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誌。」』一人橫行於天下,武王恥之; 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 「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 梁惠王章句下·第四章 齊宣王見孟子於雪宮。王曰:「賢者亦有此樂乎?」 孟子對曰:「有。人不得,則非其上矣。」 「不得而非上者,非也;為民上而不與民同樂者,亦非也。」 「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 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昔者齊景公問於晏子曰:『吾欲觀於轉附朝U+511B,遵海而南,放於琅邪; 吾何修而可以比於先王觀也?』」 「晏子對曰:『善哉問也!天子適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 諸侯朝於天子曰述職;述職者,述所職也,無非事者。 春省耕而補不足,秋省□而助不給。 夏諺曰:「吾王不遊,吾何以休? 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遊一豫,為諸侯度。」』」 「『今也不然。師行而糧食;饑者弗食,勞者弗息;□□胥讒,民乃作慝, 方命虐民,飲食若流;流連荒亡,為諸侯憂。』」 「『從流下而忘反謂之流;從流上而忘反,謂之連;從獸無厭,謂之荒; 樂酒無厭,謂之亡。』」 「『先王無流連之樂,荒亡之行。』」 「『惟君所行也。』」 「景公說,大戒於國,出舍於郊,於是始興發補不足。召太師曰: 『為我作君臣相說之樂。』蓋微招角招是也。其詩曰: 『畜君何尤!』畜君者,好君也。」 梁惠王章句下·第五章 齊宣王問曰:「人皆謂我毀明堂;毀諸?已乎?」 孟子對曰:「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王欲行王政,則勿毀之矣。」 王曰:「王政可得聞與?」對曰:「昔者文王之治其岐也: 耕者九一,仕者世祿,關市譏而不征,澤梁無禁,罪人不孥。 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子曰獨,幼而無父曰孤: 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文王發政施仁,必先斯四者。 詩雲:『哿矣富人,哀此煢獨。』」 王曰:「善哉言乎!」曰:「王如善之,則何為不行?」 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貨。」 對曰:「昔者公劉好貨;詩雲:『乃積乃食,乃裹□糧;於橐於囊,思戢用光; 弓矢斯張,幹戈戚揚:爰方啟行。』故居者有積食,行者有裹糧也; 然後可以爰方啟行。王如好貨,與百姓同之,於王何有!」 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對曰:「昔者大王好色,愛厥妃;詩雲:『古公□父,來朝走馬; 率西水滸,至於岐下;爰及薑女,聿來胥宇。』當是時也,內無怨女,外無曠夫; 王如好色,與百姓同之,於王何有!」 梁惠王章句下·第六章 孟子謂齊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於其友,而之楚遊者; 比其反也,則凍餒其妻子:則如之何?」王曰:「棄之。」 曰:「士師不能治士,則如之何?」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內不治,則如之何?」王顧左右而言他。 梁惠王章句下·第七章 孟子見齊宣王曰:「所謂故國者,非謂有喬木之謂也,有世臣之謂也, 王無親臣矣;昔者所進,今日不知其亡也。」 王曰:「吾何以識其不才而舍之?」 曰:「國君進賢,如不得已,將子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與?」 「左右皆曰賢,未可也?諸大夫皆曰賢,未可也;國人皆曰賢然後察之; 見賢焉,然後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聽;諸大夫皆曰不可,勿聽; 國人皆曰不可,然後察之;見不可焉,然後去之。」 「左右皆曰可殺,勿聽;諸大夫皆曰可殺,勿聽;國人皆曰可殺,然後察之; 見可殺焉,然後殺之。故曰:『國人殺之也。』」 「如此,然後可以為民父母。」 梁惠王章句下·第八章 齊宣王問曰:「湯放桀,武王伐紂,有諸?」孟子對曰:「於傳有之。」 曰:「臣弑其君可乎?」 曰:「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 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弑君也。」 梁惠王章句下·第九章 孟子見齊宣王曰:「為巨室,則必使工師求大木。工師得大木,則王喜, 以為能勝其任也。匠人U+65B5而小之,則王怒,以為不勝其任矣。 夫人幼而學之,壯而欲行之;王曰:『姑舍女所學而從我。』則何如?」 「今有璞玉於此,雖萬鎰,必使玉人雕琢之。至於治國家, 則曰:『姑舍女所學而從我。』則何以異於教玉人雕琢哉!」 梁惠王章句下·第十章 齊人伐燕,勝之。 宣王問曰:「或謂寡人勿取,或謂寡人取之。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 五旬而舉之,人力不至於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 孟子對曰:「取之而燕民悅,則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取之而燕民不悅,則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 「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豈有他哉,避水火也; 如水益深,如火益熱,亦運而已矣。」 梁惠王章句下·第十一章 齊人伐燕,取之。諸侯將謀救燕。宣王曰:「諸侯多謀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孟子對曰:「臣聞七十裏為政於天下者,湯是也。未聞以千裏畏人者也。」 「書曰:『湯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東麵而征西夷怨,南麵而征北狄怨, 曰:「奚為後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雲霓也;歸市者不止,耕者不變; 誅其君而吊其民,若時雨降,民大悅。書曰:『□我後,後來其蘇。』」 「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為將拯己於水火之中也,簞食壺漿以迎王師。 若殺其父兄,係累其子弟,毀其宗廟,遷其重器,如之其可也! 天下固畏齊之□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動天下之兵也。」 「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謀於燕眾,置君而後去之;則猶可及止也。」 梁惠王章句下·第十二章 鄒與魯哄。穆公問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 誅之,則不可勝誅;不誅,則疾視其長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則可也?」 孟子對曰:「凶年□歲,君之民,老弱轉乎溝壑,壯者散而之四方者,幾千人矣; 而君之食廩實,府庫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殘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 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夫民今而後得反之也,君無尤焉。」 「君行仁政,斯民親其上,死其長矣。」 梁惠王章句下·第十三章 滕文公問曰:「滕、小國也;間於齊楚,事齊乎事楚乎?」 孟子對曰:「是謀非吾所能及也。無已,則有一焉。鑿斯池也,□斯城也, 與民守之,效死而弗去,則是可為也。」 梁惠王章句下·第十四章 滕文公問曰:「齊人將□薛,吾甚恐;如之何則可?」 孟子對曰:「昔者大王居□,狄人侵之,去之岐山之下居焉。 非擇而取之,不得已也。」 「□為善,後世子孫必有王者矣。君子創業垂統,為可繼也。若夫成功,則天也。 君如彼何哉!□為善而已矣。」 梁惠王章句下·第十五章 滕文公問曰:「滕、小國也;竭力以事大國,則不得免焉。如之何則可?」 孟子對曰:「昔者大王居□,狄人侵之;事之以皮幣,不得免焉; 事之以犬馬,不得免焉;事之以珠玉,不得免焉。乃屬其耆老而告之曰: 『狄人之所欲者,吾土地也。吾聞之也:君子不以其所以養人者害人。 二三子何患乎無君!我將去之。』去□,逾梁山,邑於岐山之下居焉。 □人曰:『仁人也,不可失也。』從之者如歸市。」 「或曰:『世守也,非身之所能為也,效死勿去:』」 「君請擇於斯二者。」 梁惠王章句下·第十六章 魯平公將出,嬖人臧倉者請曰:「他日君出,則必命有司所之; 今乘輿已駕矣,有司未知所之,敢請。」公曰:「將見孟子。」 曰:「何哉君所為輕身以先於匹夫者!以為賢乎? 禮義由賢者出,而孟子之後喪逾前喪;君無見焉。」公曰:「諾。」 樂正子入見,曰:「君奚為不見孟軻也?」 曰:「或告寡人曰:『孟子之後喪逾前喪,』是以不往見也。」 曰:「何哉君所謂逾者?前以士,後以大夫,前以三鼎,而後以五鼎與?」 曰:「否。謂棺槨衣衾之美也。」 曰:「非所謂逾也,貧富不同也。」 樂正子見孟子曰:「克告於君,君為來見也,嬖人有臧倉者沮君, 君是以不果來也。」曰:「行或使之,止或尼之,行止非人所能也。 吾之不遇魯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子不遇哉!」 公孫醜上·第一章 公孫醜問曰:「夫子當路於齊,管仲、晏子之功,可複許乎?」 孟子曰:「子誠齊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 「或問乎曾西曰:『吾子與子路孰賢?』曾西蹴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 曰:『然則吾子與管仲孰賢?』曾西艴然不悅,曰:『爾何曾比予於管仲! 管仲得君如彼其專也,行乎國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 爾何曾比予於是!』」 曰:「管仲、曾西之所不為也,而子為我願之乎?」 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顯;管仲、晏子猶不足為與?」 曰:「以齊王由反手也。」 曰:「若是,則弟子之感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後崩,猶未洽於天下。 武王、周公繼之,然後大行。今言王若易然,則文王不足法與?」 曰:「文王何可當也!由湯至於武丁,賢聖之君六七作;天下歸殷久矣, 久則難變也。武丁朝諸侯,有天下,猶運之掌也。紂之去武丁,未久也; 其故家遺俗,流風善政,猶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幹、箕子、膠鬲, 皆賢人也,相與輔相之;故久而後失之也。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 然而文王猶方百裏起,是以難也。 「齊人有言曰:『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基,不如待時。』今時則易然也。 0「夏後、殷、周之盛,地未有過千裏者也。而齊有其地矣。雞鳴狗吠相聞, 而達乎四境。而齊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 莫之能禦也! 「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於此時者也;民之憔悴於虐政,未有甚於此時者也。 饑者易為食,渴者易為飲。 「孔子曰:『德之流行,速於置郵而傳命。』 「當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故事半古之倍之人, 功必倍之;惟此時為然。」 公孫醜上·第二章 公孫醜問曰:「夫子加齊之卿相,得行道焉,雖由此霸王不異矣。 如此,則動心否乎?」孟子曰:「否。我四十不動心。」 曰:「若是,則夫子過孟賁遠矣?」曰:「是不難,告子先我不動心。」 曰:「不動心有道乎?」曰:「有。 「北宮黝之養勇也: 不膚撓,不目逃;思以一毫挫於人,若撻之於市朝; 不受於褐寬博,亦不受於萬乘之君;視刺萬乘之君,若刺褐夫: 無嚴諸侯;惡聲至,必反之。 「孟施舍之所養勇也,曰:『視不勝猶勝也;量敵而後進,慮勝而後會, 是畏三軍者也。舍豈能為必勝哉,能無懼而已矣!』 「孟施舍似曾子,北宮黝似子夏;夫二子之勇,未知其孰賢;然而孟施舍守約也。 「昔者曾子謂子讓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嚐聞大勇於夫子矣: 「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 「孟施舍之守氣,又不如曾子之守約也。」 曰:「敢問夫子之動心,與告子之不動心,可得聞與?」 「告子曰:『不得於言,勿求於心;不得於心,勿求於氣。』 不得於心,勿求於氣,可;不得於言,勿求於心,不可。 夫誌、氣之帥也;氣、體之充也。夫誌至焉,氣次焉。 故曰:『持其誌,無暴其氣。』」 「既曰:『誌至焉,氣次焉。』又曰:『持其誌,無暴其氣』者,何也?」 曰:「誌壹則動氣,氣壹則動誌也。今有蹶者趨者,是氣也,而反動其心。」 「敢問夫子惡乎長?」曰:「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敢問何謂浩然之氣?」曰:「難言也。 「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 「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矣。 「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矣。 我故曰:『告子未嚐知義,』以其外之也。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無若宋人然。 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 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 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何謂知言?」曰:「□辭知其所蔽,淫辭知其所陷,邪辭知其所離, 遁辭知其所窮。生於其心,害於其政;發於其政,害於其事。 聖人複起,必從吾言矣。」 「宰我、子貢善為說辭,冉牛、閔子、顏淵善言德行;孔子兼之, 曰:『我於辭命,則不能也。』然則夫子既聖矣乎?」 曰:「惡,是何言也!昔者子貢問於孔子曰:『夫子聖矣乎?』 孔子曰:『聖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 子貢曰:『學不厭,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聖矣。』 夫聖,孔子不居;是何言也!」 「昔者竊聞之:子夏、子遊、子張,皆有聖人之一體; 冉牛、閔子、顏淵,則具體而微。敢問所安?」 曰:「姑舍是。」 曰:「伯夷伊尹何如?」曰:「不同道。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 治則進,亂則退;伯夷也。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進,亂亦進:伊尹也。 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可以久則久,可以速則速:孔子也。 皆古聖人也。吾未能有行焉;乃所願,則學孔子也。」 「伯夷、伊尹於孔子,若是班乎?」曰:「否。自有生民以來,未有孔子也。」 曰:「然則有同與?」曰:「有。得百裏之地而君之,皆能以朝諸侯有天下。 行一不義,殺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為也:是則同。」 曰:「敢問其所以異?」曰:「宰我、子夏、有若,智足以知聖人, 汙不至阿其所好。 「宰我曰:『以予觀於夫子,賢於堯、舜遠矣。』 「子貢曰:『見其禮而知其政,聞其樂而知其德;由百世之後,等百世之王, 莫之能違也。自生民以來,未有夫子也。』 「有若曰:『豈惟民哉!麒麟之於走獸,鳳凰之於飛鳥,泰山之於丘垤, 河海之於行潦:類也。聖人之於民,亦類也。出於其類。拔乎其萃。 自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孔子也。』」 公孫醜上·第三章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 湯以七十裏,文王以百裏。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 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詩雲:『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此之謂也。」 公孫醜上·第四章 孟子曰:「仁則榮,不仁則辱。今惡辱而居不仁,是猶惡濕而居下也。 「如惡之,莫如貴德而尊士。賢者在位,能者在職,國家□暇。 及是時,明其政刑,雖大國必畏之矣。 「詩雲:『迨天之未陰雨、徹彼桑土,綢繆牖戶。今此下民,或敢侮予!』 孔子曰:『為此詩者,其知道乎!』能治其國家,誰敢侮之! 「今國家□暇,及是時,般樂怠敖,是自求禍也。 「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 「詩雲:『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 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謂也。」 公孫醜上·第五章 孟子曰:「尊賢使能,俊傑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願立於其朝矣。 「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則天下之商,皆悅而願藏於其市矣。 「關,譏而不征,則天下之旅,皆悅而願出於其路矣。 「耕者,助而不稅,則天下之農,皆悅而願耕於其野矣。 「廛,無夫裏之布,則天下之民,皆悅而願為之氓矣。 「信能行此五者,則鄰國之民,仰之若父母矣。率其子弟,攻其父母, 自生民以來,未有能濟者也。如此,則無敵於天下。無敵於天下者,天吏也。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公孫醜上·第六章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治天下可運之掌上。 「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作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 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 「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 無是非之心,非人也。 「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 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 □能充之,足以保四海;□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公孫醜上·第七章 孟子曰:「矢人豈不仁於函人哉!矢人惟恐不傷人,函人惟恐傷人。 巫匠亦然。故術不可不慎也。 「孔子曰:『裏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智!』夫仁,天之尊爵也, 人之安宅也,莫之禦而不仁,是不智也。 「不仁不智,無禮無義,人役也。人役而恥為役,由弓人而恥為弓。 矢人而恥為矢也。 「如恥之,莫如為仁。 「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後發,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 公孫醜上·第八章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 「禹聞善言,則拜。 「大舜有大焉:善與人同,舍己從人,樂取於人以為善; 「自耕稼陶漁以至為帝,無非取於人者。 「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 公孫醜上·第九章 孟子曰:「伯夷非其君不事,非其友不友,不立於惡人之朝,不與惡人言; 立於惡人之朝,與惡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於塗炭。 推惡惡之心,思與鄉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去之,若將浼焉。 是故,諸侯雖有善其辭命而至者,不受也;不受也者,是亦不屑就已。 「柳下惠不羞汙君,不卑小官;進不隱賢,必以其道,遺佚而不怨,□窮而不憫。 故曰:『爾為爾,我為我;雖袒裼裸裎於我側,爾焉能浼我哉!』 故由由然與之偕而不自失焉。援而止之而止;援而止之而止者,是亦不屑去已。」 孟子曰:「伯夷隘,柳下惠不恭,隘與不恭,君子不由也。」 公孫醜下·第一章 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裏之城,七裏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德天時者矣; 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公孫醜下·第二章 「孟子將朝王。王使人來曰:「寡人如就見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風; 朝將視朝,不識可使寡人得見乎?」對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 明日,出吊於東郭氏。公孫醜曰:「昔者辭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 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 王使人問疾,醫來。孟仲子對曰:「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憂,不能造朝。 今病小愈,趨造於朝,我不識能至否乎?」使數人要於路, 曰:「請必無歸而造於朝。」 不得已而之景醜氏宿焉。景子曰:「內則父子,外則君臣,人之大倫也。 父子主恩,君臣主敬;醜見王之敬子也,未見所以敬王也。」 曰:「惡,是何言也!齊人無以仁義與王言者,豈以仁義為不美也? 其心曰:『是何足與言仁義也。』雲爾,則不敬莫大乎是。 我非堯舜之道,不敢以陳於王前。故齊人莫如我敬王也。」 景子曰:「否,非此之謂也。禮曰:『父召無諾,君命召不矣駕。』 固將朝也,聞王命而遂不果,宜與夫禮若不相似然。」 曰:「豈謂是與?曾子曰:『普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 彼以其爵,我以吾義;吾何慊乎哉!』夫豈不義而曾子言之,是或一道也。 天下有達尊三:爵一,齒一,德一。朝廷莫如爵,鄉黨莫如齒,輔世長民莫如德。 惡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 「故將大有為之君,必有不召之臣;欲有謀焉,則就之。 其尊德樂道, 不如是,不足與有為也。 「故湯之於依尹,學焉而後臣之;故不勞而王。桓公之於管仲,學焉而後臣之; 故不勞而霸。 「今天下地醜德齊,莫能相尚;無他,好臣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 「湯之於伊尹,桓公之於管仲,則不敢召。管仲且猶不可召, 而況不為管仲者乎!」 公孫醜下·第三章 陳臻問曰:「前日於齊,王□兼金一百而不受;於宋,□七十鎰而受; 於薜,□五十鎰而受。前日之不受是,則今日之受非也。 今日之受是,則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必居一於此矣。」 孟子曰:「皆是也。 「當在宋也,予將有遠行,行者必以贐;辭曰:『□贐,』予何為不受? 「當在薜也。予有戒心;辭曰:『聞戒,故為兵□之。』予何為不受? 「若於齊,則未有處也;無處而□之,是貨之也;焉有君子而可以貨取乎?」 公孫醜下·第四章 孟子之平陸,謂其大夫曰:「子之持戟之士,一日而三失伍,則去之否乎?」 曰:「不待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